S101515工物系赴甘肃定西关爱代课教师志愿支队主题报告.doc
11页1执着的精神,贫困的命运,无望的等待——甘肃渭源、永登乡村代课教师调研访谈报告王寿文,凤超(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S15015 工物系赴甘肃定西关爱代课教师志愿支队)摘要: 西部农村代课教师是一个执着而艰辛的弱势群体,他们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却遭受了长时间的不公平待遇在 2005 年成为舆论焦点后,代课教师问题曾一度得到普遍关注,社会援助开始增多,政府也为他们提高了工资,并表示要妥善地、人性化地着手解决2010 年,仍然生活困难的代课教师们面临最后的清退面对不能令人满意的补偿政策,初有成效的社会慈善活动和新的择优录取考试,他们又有了新的看法关键词:代课教师 弱势群体 西部 农村教育 慈善 一、导言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着 44.8 万代课教师,这是一个功勋卓著却生活艰辛的庞大的弱势群体2005 年,甘肃省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含泪上书教育部,一时间使代课教师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成果如何?他们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2010 年,几十万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在淡出公共视野数年后,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对新的择优录取政策和社会的慈善帮助,他们又有何看法?我支队在走访甘肃渭源、永登部分代课教师之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二、采访背景代课教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 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在此前从教的临时教师基本被转正或清退1985 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偏远贫困山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虽然没有任何“名分” ,且没有完全享受教师的待遇,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着历史责任据报农村代课教师道,西部地区代课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 20%几十年来,在代课教师最为密集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永登等地,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他们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热爱教育事业的当地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数十年,为祖国西部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没有编制,他们的薪水少得可怜,几乎是公办教师的零头,并且没有任何福利即便如此,他们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而今,面临被清退命运的他们面临着失去生活保障的威胁,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他们大多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有的还欠了债务或者身陷疾病。
由于除教书2外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很难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2005 年,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写成《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 ,含泪上书教育部,《南方周末》随即跟踪报道,使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第一次为人所知,代课教师的命运成为了舆论焦点话题2006 年,教育部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国余下的 44.8 万代课老师全部清退,随后,代课老师在部分发达省市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部分省份仍然存在2009 年底,甘肃因代课老师与公办老师工资相差悬殊和实行一刀切式清退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2010 年,在李迎新含泪上书教育部数年之后,甘肃省终于出台了针对代课教师的择优考录政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慈善活动开始在渭源展开,而除渭源外其他地区的代课教师情况却仍然罕有人知三、采访概况我支队在一周的时间内,走访了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北寨镇、莲峰镇、蒲川乡等地和永登县民乐乡登登城的 36 位代课教师,以及其它相关人士表 1 采访人物表地点 人物兰州市 李迎新(代课教师问题发起者,原渭源县委副书记,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渭源县 县城:寇倏茜(民间作家, 《乡村代课教师》作者)苏汉伟 马建功秦王村:包玉霞 王梅香 王世新 张荣 马治福 马鹿沟:张伟荣 马金明(苏汉伟老师学生)卯家湾:卯怀玉 卯怀仁 王发国 蒲瑞江年家寨:王安智 王麦平 张继红 杨秀何蒲川乡:王凌斌 杨俊峰 张灵芝 王帅雄 程永祥 周继明 张建功 村民数人首阳村:王慧珍 王继文 赵国毅 汪建雄 汪新陆 彭兵祁家庙乡大寨子小学:颉世雄 赵国景永登县 民乐乡卜洞村登登城社:陈富先 任玉琳 白天喜 包延龙 渭源县分南部与北部,秦岭余脉穿行其中。
秦岭余脉以南的山上,植被丰茂;以北的图 1 渭源北部图 2 渭源南部3山,植被稀疏,甚至就是干干的黄土山头渭源代课老师清退前有 600 多人,我们采访时(2010.7.27) ,仍有 60 多位代课老师从教老师都在边远山村,我们在渭源花了两天采访代课老师,每天租车访问三个点,每个点都聚集了这个山村附近的一些代课老师因为大旱,麦子提早成熟正值农忙季节,需要强收麦子,但是老师还是很热情地大老远赶来,有些甚至顶住家里人的反对才来的(要收麦子,劳动力需求大) 我们采访渭源代课老师32 名永登县民乐村登登城下的登登城地处偏僻,有大片的无人区,人烟稀少,在公路旁一眼望去,满目是干巴巴的黄土山头,土质贫瘠,缺水,小麦亩产不足 500 公斤,今年大旱,当地粮食减产近半春季还有频繁而强烈的风沙这时真正的自然环境艰苦之地我们在代课老师陈富先家采访 4 位代课老师,除陈老师外,其余 3 位都是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任玉琳老师乘车 60 公里,包延龙老师走山路 31 公里其实大多数代课老师都因为难以启齿的工资,在教了一两年后,辞职不干了真正坚持到最后,被清退的代课老师,只占代课老师总体很小的一部分 (渭源坚持到最后的代课老师占当地代课老师总数的 20%)我们采访的都是坚持都最后的代课老师。
此外,支队还采访了任教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原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渭源民间作家寇倏茜,以及代课教师的学生和当地村民限于篇幅,本报告重点针对两县的代课教师群体四、正文1、桃李满天下我们采访的代课老师所在的学校,在清退政策出来之前,代课老师比公办老师多得多,有些学校甚至只有代课老师农村里的小学教育,不同的地方差得比较远正规一些的学校,代课老师和公办老师的教学任务分配没有差别虽然公办老师的工资多,但是公办老师的任务多了,他们有意见,校长不好得罪,而代课老师本来就拿那么少的工资,给他们分配更多的任务,校长也过意不去不正规的学校,拿很少工资的代课老师反而有更大的工作量,这是出于对代课老师的歧视,或者有意欺压语文和数学是主课,一般会有不同老师负责,不过老师一般都代其他的课,如音乐、美术初中会比小学正规很多,比如代课老师的人数一般比公办老师少很多农村小学规模小,老师少而初中老师较多初中一般是一个老师教一门课环境逼着他们优秀,不优秀就会面临清退因此,我们采访的老师大多有值得称道的教学成果以下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表 2 部分代课教师的教学成果图 3 民乐路况图 4 登登城社4蒲瑞江 今年 47 岁,教龄 23 年,小学代课老师。
教学成果可是出了名的好,一直是全学区的前几名学生家长听说学校要清退代课老师,都一致挽留蒲老师,有的家长甚至组织凑钱给蒲老师开工资年底家长给蒲老师送了两袋面粉,他激动的热泪盈眶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和责任感,蒲老师成了卯家湾现在还在坚持的 6 名代课教师中的一员包延龙 今年 43 岁,教龄 25 年,从教以来,认真工作,先后教过语文、数学、自然、地理等课程,学生成绩连续五年保持在全学区一、二名工作辛苦,待遇微薄一天至少上五节课,假期还要义务补课张灵芝(女)甘电大毕业,大专文凭,从 1992 年开始做代课老师,2007 年被辞退,代课生涯 15 年刚上课时,张老师代的是初一语文主要代课是代语文课,其他的地理、历史等都代过后又到小学代课,张老师代课的班级常拿所在学区一、二名,大多为第一名彭兵 47 岁 ,1986 年至 2007 年在当地一所重点初中任代课教师,主要教初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学成果在渭源县范围内都是一流的该学校有教师22 人, 6 名代课老师,彭老师仅是个代课老师却在学校任教导主任十多年(足见领导对其能力的肯定) 他以能力服人,以正直、单纯、善良的教师品格服人,受学生爱戴、同事敬重以上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些代课老师没有辜负农村里的孩子, “启蒙心灵,传递知识” ,这些老师做到了!我们采访的代课老师都做得很好!2、走上三尺讲台最老的一批代课教师,从“文革”时代过来,因为种种原因和转正失之交臂。
大部分代课教师是在 1985 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当时大学录取率特别低,只有 2.5%(现在即使是甘肃省,高考录取率也高达 70%) 教师缺乏的时候,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学校到高中招生,带高三的老师也鼓励学生报考师范类学校这些师范类学校对招来的学生实施两年教育或三年教育,在 1989 年以前,学校是将学生划入计划的,即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国家负责为他们转正而此后教学改革,国家不再负责这些学生的转正我们采访的一位老师当初就是报考了这类学校(省电大) 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如果他当年报考的是两年制的专业,那么他恰好赶上计划类的最后一批,可是他偏偏报考了三年制的专业,结果就成了个彻底的代课老师图 5 蒲瑞江5还有一些人是高中毕业后回到家,由于农村小学师资缺乏,村长或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前来相请,希望他们到村里小学教书早些时候(95 年以前) ,每月 40 元的工资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受尊重的,许多人也就放弃复读,当起了教师3、微薄的待遇公办老师的待遇是国家直接保障的他们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现在月薪2000 以上) ,有退休金,有算工龄( 工龄高的工资提高),他们的工作有坚实保障:学校是没有权利随便辞退他们的……可是代课老师拿的是低得令自己害羞的工资,由于是非正式员工,随时有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包云霞老师因为和校长有小摩擦,校长扬言开除她,后来学生大闹,其他老师又帮忙劝说,校长只好道歉了事) ,他们也不算工龄,亦没有退休保障……渭源代课老师,高中毕业拿 40 元一月,师范文凭拿 45 元一月,大专文凭拿 80 元一月。
渭源代课老师的工资一直到 2006 年都保持不变2006 年通过李迎新与寇倏茜两人的努力,将渭源代课老师的问题捅向媒体,进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渭源代课老师的工资才提高了高中毕业的拿 120,中专毕业的拿 140,大专毕业的拿 220 一月到了 2009 年,又各自增加 1001991 年以前,公办老师的工资变化不大,月薪基本在 100~200 元此后,每两三年翻一倍,一直涨到 2000 多(公办老师的工资还和教龄相关,教龄高的工资可以过 3000可是代课老师是没有这种优惠的,不算教龄) 不过兰州市永登县任玉琳老师的工资倒是从开始的 80 块涨了几次(和公办老师一起涨,涨幅小) ,涨到了每月 300,就涨停了后来反而给降到每月 250 元,不过为了好听(二百五是骂人的) ,还是每月 300,但是只发十个月,实际上还是月薪 250 任老师从代课到现在的工资具体变化如下:40→ 60→ 72.5→125→172→300→250(300))兰州市永登县的任玉琳老师所在的校区有期末教学突出奖,奖金也就200 多元而渭源县虽也有此奖,但是不发奖金,只是奖状和一些水壶之类的纪念物品图 6 包玉霞图 7 彭兵64、艰难的生活与沉重的家庭负担一个月不足 100 的工资是根本就无法养家糊口的,还好他们有田,不过由于不能做全职农民,地里的收入也仅能做到维持生计,许多人还有靠亲朋的接济。
有些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农活基本就由妻子或父母干(如任玉琳老师) ;大多数老师下午五点放学后,就帮忙干农活,干到晚上 8点多他们肩挑学校家庭两副重担,代课一生,清贫一生,这是人生的无奈!可是,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还是能拿出优秀的教学成果,这种精神就更令人佩服了可以想见,拿着这么微薄的工资,代课老师几乎就是村里最穷的人他们中许多人还为考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花了两三千元进修学习,这相当于他们三四年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