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 绪论 课件.ppt
108页《美学》绪论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 1、传统观点 • A.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艺术哲学)批 评:过于狭窄,还有其他审美现象B.美学研究美批评:美不是 客观的事物C.美学研究美感批评:美 也不是主观的感觉• 2、现代观点 • A、美学研究审美(活动、现象), 包括审美对象和审美体验 • B、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二、美学的学科属性• 1、人类知识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 • 2、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美不是自然属性 • 3、美学不属于社会科学,美不是社会现象 • 4、美学属于人文科学(精神现象) • 5、美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分支(形而上 性质) • 6、美学的综合学科性质三、美学的分支学科• 1、按照知识构成划分: (1)哲学美学(2)心理学美学(3)符号学美学• 2、按照应用领域划分 –(1)艺术美学–(2)教育美学–(3)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等第二节 美学的意义• 一、美学的知识学意义:解释审美 现象、了解审美的历史等 • 二、美学的哲学意义:领悟生存的 意义,如何获得自由 • 三、美学对艺术的指导意义;掌握 艺术规律,为艺术创造、鉴赏、批 评提供理论工具。
• 四、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美 化生活,获得全面发展第三节 美学的历史•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 1、西方古代美学 • 哲学基础是实体本体论,存在是客观的 实体,客体性哲学和美学美成为实体 的属性,艺术成为对实体的模仿• 古希腊美学——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的 光辉;艺术模仿现实,而现实是理念的 影子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客观事实 ,而艺术模仿现实的本质(“应当有的 事”)• 中世纪美学——美是上帝的属性• 2、西方近代美学 • 哲学基础是实体认识论,考察人的认识 能力及其限度(能否认识实体),主体 性哲学和美学美学考察美感 •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定名“感性学”,审美 成为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康德把审美归于情感领域(知、情、欲 的划分)沟通了现象与本体(实体) •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形 象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 席勒认为审美是自由的游戏活动• 以上是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学,还有 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传统• 3、西方现代美学 • 哲学、美学终结实体论,走向存在论、 意义论;终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审美成为超越现实存在的自由生存方式 。
•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是通 过人的存在“此在”揭示存在意义,审 美是本真的存在,是人与世界的和谐 共在——“诗意地安居”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认为审美是人与文 本的对话,形成视域融合——主体间 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审美是对现实的否 定,是反异化的自由活动(阿多诺、 马尔库塞等)阿多诺二、中国美学的历史• 1.中国古代美学 • 没有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主体 间性和价值论的基础上表达了独特的美 学思想——和谐美学•(1)儒家主张加强人文教化,美 学是伦理美学美善相通,美的本 质是善,“美善相乐”主张人与社 会的和谐共在,美是理性与感性的 和谐• (3)中国古典美学不是客体性,也不是 主体性,而是主体间性不是逻辑性的 、思辨性的,而是感悟性的、经验性的 例如《文心雕龙》•(2)道家反对文明教化, 回到自然生存,主张人与自 然和谐共在,获得逍遥庄子• 2.中国的现代美学 • 中国美学从西方引进王国维开端,蔡 元培、朱光潜等继之 • 解放后,转向苏联美学,强调了美的客 观性,反映论王国维• (1)第一次美学论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 代,批判朱光潜美学,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 ,形成四派美学: • 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 • 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 ) • 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 • 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 标准(朱光潜)(2)第二次美学论争,20世纪80年代,关于 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热”的兴起 • 发展为“实践美学”,康德的主体性 ,青年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美的实践 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 是人的本质 • 蔡仪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 属性,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 实践美学形成了主导地位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 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 接轨 •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 同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 越现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 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 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 美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 后现代美学之争 •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文 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生 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学” •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 ,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同 时也承认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通俗艺术存在的 合理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 (4)中国美学的建设 • 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主 要是主体间性 • 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社会学基础 • 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 超越性、批判性立场。
• 后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 美的大众化、身体性、反本质主义等马克思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第一节 审美本质的发现 一、审美的自由性 • 审美体验的自由状态:自由是生存的本质,是 人的最高价值 • 审美超越实际需要(超功利性)而获得终极关 怀 • 审美消除主客对立而达到主体间性 • 审美克服了自我异化而获得全面发展 • 审美超越了时空而消除了世界的限制二、审美的超越性 • 审美体验的超越状态:本真的生存体验 ,对现实生存体验的超越,从而领悟生 存意义 • 审美的超验性 • 审美最高的理想性 • 审美最高的真实性 • 审美的否定性、批判性第二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一: 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一、生存与生存方式 • 生存——自由自觉的本质 • 生存方式: – 自然的生存方式:原始人的生存方式,人与 自然未分化,动物水平 – 现实的生存方式:文明人类的生存方式,人 与字让对立,不自由(异化) – 自由的生存方式:只存在于精神领域,是本 真的生存二、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 审美是独立的、完整的生存方式,具有 非现实性 • 审美不依附于物质生产,不同于科学和 意识形态,是独立的精神生产。
• 审美克服了异化劳动的不自由性:审美 动机是自由的追求;审美过程是自由的 创造;审美结果是自由的精神享受 三、审美是自由个性的创造 • 审美具有充分的主体间性,主体自由的 条件 • 审美时空是自由的时空 • 审美个性的创造:原型人格、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审美是理想人格的实现 • 审美恢复了一个灵性世界第三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二: 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一、体验与体验方式 • 人的生存具有体验性三种生存体验方式 • 巫术的体验方式,与自然的生存方式相对应 万物有灵论,人与世界混沌未分,产生巫术意 义 • 现实的体验方式,与现实生存方式相对应人 与世界分离,产生有限的现实意义(科学、意 识形态),遮蔽了本真的生存意义 • 超越的体验方式,与自由的生存方式相对应 超越了科学和意识形态,领悟了本真的生存意 义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 审美独立于现实体验 • 审美超越了现实体验的水平超越感性 ,也超越理性• 三.审美是对存在意义的体悟 • 1.审美克服了现实体验的有限性,领悟 了什么是人生的本质,也领悟了人为什 么活 • 2.审美体验克服了现实体验的历史局限 性,超越了科学和意识形态 • 3.审美体验的充分独特性和普遍性。
第四节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一、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本质问题 • 美不是实体,是审美的产物,美只在审 美中存在美没有统一的实体特性(音 乐、舞蹈、美术、文学、自然等各有其 美)柏拉图:“美是难的 • 谈论美只能在审美领域,不能在现实领 域,否则就产生美既是主观的、又是客 观的悖论 • 审美的性质决定了美的性质二、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 • 所谓美是消除了对立的人的对象世界 • 所谓美是超越了现实意义的意义世界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 – 审美不具有客体性,美不是客观的,不能实 证 – 审美不具有主体性,美不是主观的,不具有 实用性 – 审美具有主体间性,美是主客观的同一第二章 审美的起源第一节 审美起源问题的分析 一、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几种观点 • 本能说(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游 戏说(席勒、斯宾塞等)、无意识说( 弗洛伊德) • 巫术说(泰勒、弗雷泽)、原型说(容 格、弗莱) • 劳动说(青年马克思、普列汉诺夫、苏 联美学、中国实践美学)二、对诸种审美起源学说的评价 • 本能说、游戏说、无意识说都认为审美发源于 人的生物性,解释了心理原型,审美与生物性 有关,生理基础,但审美不等于生物性需要, 动物不能审美。
忽略了审美起源的文化原型、 社会条件和精神动力 • 巫术说、原型说把审美归结为原始文化,但忽 略了审美发生的心理原型、社会基础和精神动 力 • 劳动说解释了审起源的社会动因,但忽略了审 美的原型和精神动力 三、审美问题的内涵 • 审美的原型(心理原型和文化原型) • 审美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审美的发生的精神动力 • 审美起源的历史过程第二节 审美的原型一、审美的是生理基础——生物习性 • 异性吸引——体态、毛色、鸣叫等 • 觅食对象的刺激(色彩等) • 动物不能审美 二、审美的原型——原始 巫术 1.原型包括心理原型(容格的集体无意 识-原始意象)和文化原型(原始巫术 ) • 2.万物有灵观念 • 3.两大系统——巫术仪式和神话传说 • 4.原始艺术不是艺术,而是巫术原 始人不能审美• 三. 原始文化作为原型的意义 • 1.原始意象成为审美意象(艺术形象) 的原型即发生的母体、胚胎 • 2.原始巫术(原始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的形式来源、摹本 • 3.原始意象蕴涵着的原始心理能量和原 始逻辑,被审美意象(艺术形象)所继 承原始意识成为审美意识的深层结构 第三节 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 件一、原始劳动创造了审美的生理条件 • 原始劳动不是社会实践(前实践活动) • 原始劳动创造了人 • 原始劳动创造了人的丰富的感觉,成为 审美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社会物质生存 条件 • 文明人了的社会实践改造了自然,具有 了主体性 • 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精神生产 • 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三、实践创造了审美的需要 • 现实生存的不完善性:人 自然对立,人与人对立, 对理想社会的需要 • 人自身的不完善性:丧失 神性、个性,对自我完善 的需要 • 走向审美乌托邦,获得终 极关怀第四节 审美起源的内在根 据一、审美发生的深层心 理动力 • 无意识:性欲和攻击 性 • 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 ,人的苦恼 • 审美是无意识与意识 冲突的解决二、审美的直接心理动力 • 原始欲望的升华 • 转化为自由的要求——审美理想 三、审美发生的心理创造能力 • 直觉想象力 • 同情能力第五节 审美起源的历史过 程一、原始社会的瓦解和人类文明的发生 三种生产:人类自身的是生产(与自然似的生 存方式相对应);物质生产(与现实生存方 式相对应);精神生产(与自由的是生存方 式相对应) 原始社会以人类自身生产为基本形式,物质生 产和精神生产还不存在,血缘关系构成氏族 社会基本结构 文明社会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生产关系是 基本的社会关系 精神生产的发生与独立,产生审美(艺术)活 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