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杜拉人格理论的实践应用.doc
10页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使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榜样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如攻击性、亲社会性等方面)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诸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情绪态度、气质风度、性格倾向、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等,这些都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广播、电视等其它的媒体方式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我们还要注意应当为儿童树立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榜样,例如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榜样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要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需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等等 班杜拉十分强调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对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把人看成是主动的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儿童正确评价自己和榜样的行为,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功的需要,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二)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班杜拉独特的心理治疗观:即通过示范(modeling)和指导性的参与(guidedparticipation)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机能的障碍所导致的或者是通过观察学习被不良榜样影响,或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个体形成了不适当的预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发展出机能不良的自我评价(dysfunctionalself-evaluation),特别明显的是产生了低自我效能感(perceivedlowself-efficacy),使个体觉得不能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或要对付的情境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要培养患者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并获得所需要的认知和行为技能 在治疗手段上,班杜拉开创了示范疗法(modelingtherapy),利用了多种示范程序(包括真人示范程序、参与性示范、符号示范、内隐示范)来帮助患者在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操作中转变错误的认知观念,克服适应不良行为,同时掌握新的适应性的行为技能,进而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信念,达到治疗的效果。
班杜拉-攻击性行为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一方面,他从大量的攻击性行为的实验研究中-如著名的"宝宝玩偶"实验-获得了建立其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证材料,另一面,他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观点也是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体现班杜拉批判了传统的两种主要的关于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本能论和驱力理论,提出了社会学习的攻击理论,并对攻击性行为的获得、诱发和保持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获得机制 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不例外,而且攻击性学习的途径也包括两种途径:观察学习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由于侵犯性行为的本质特征决定,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侵犯行为对个体来说具有更大的功能价值通过观察学习,个体可以获得如何执行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表征,而不必亲自操作而在日后个体不得不采取攻击性行为方式来应对生活情境时,这些认知表征就成了他执行侵犯行为的内部指导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的获得过程和表现过程区分开,对解释攻击性行为的具有重大意义 直接经验也是攻击性行为的获得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攻击性行为的高危险性,所以在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历史上,心理学家无法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直接经验的强化对攻击行为获得的作用。
但是人格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儿童人格发展与变化的格言研究,从一个侧面也间接地证明了,儿童是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侵犯性的行为方式的如帕特森、利特曼和布里克尔1967年的研究报告就揭示了性情温顺的儿童由于偶然反抗的成功而变得富有攻击性的试误学习过程2,攻击性行为的诱发机制 个体虽然获得了攻击行为,但不一定将其表现出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还需要诱发机制的作用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厌恶性的刺激因素-如遭到暴力性的殴打、言语的侮辱、生活条件的恶化、目标行为的受阻等,容易引起防卫性的攻击行为;激励性的诱因-如为了获得财产、地位等,引起的多是主动性的攻击行为,如谋财害命、**妇女等;示范性的诱因-如榜样的示范性行为;训导性的诱因-如其它社会权威主体的教唆和命令,产生服从性的攻击行为;还有幻觉性的诱因-如偏执型精神错乱者的被害或自大的妄想 3,攻击性行为的保持机制 关于攻击性行为诱发机制的理论考察,只说明了在某以具体情境条件下,个体是否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尚不足以从个体人格发展的历史角度,说明个体是否惯常以侵犯行为应对生活事件中的人格倾向性为此,社会学习理论又进一步考察了侵犯行为的保持机制。
除了在社会水平上通过诸如法律等行为规范对攻击性行为的范围和方式进行调节,对攻击性行为的保持还决定于下面三种强化的作用:外部结果强化-如实物和社会性的奖赏,痛苦遭遇的排除等;替代性结果强化-如看到别人因执行攻击性行为而受到奖赏;自我强化-如认为自我行为表现达到或符合自己业已建立起来的标准,而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高尚的情操等等积极的情感自我反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过程 一)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革命的兴起-心理学发展背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这段时期,行为主义理论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传统的华生的行为主义由于其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其极端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早已招致了心理学界的强烈批评以霍尔的驱力减弱理论以及后来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尽管试图克服早期行为主义者否定意识的简单化倾向,尝试对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过程做出解释,但是他们坚持的仍然是操作主义的方法论,试图化主观为客观,化意识为操作,把意识看成是处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个被动连接,并且仍然坚持用动物的行为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认为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反应结果对反应的强化性质上,学习只有在个体实际操作某一行为并直接体验其结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导致了行为主义研究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危机状态 行为主义在五十年代发生的危机促使行为主义者进行深刻的理论反省,要么完全抛弃行为主义,要么对它的理论基础做出重大的修正,对其长期以来所忽视和否认的意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做出理论阐释班杜拉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正式以第二种方式对行为主义的危机做出的一种积极反应 另一方面,行为主义的危机也促使心理学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多种试图取代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为班杜拉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可能:从这些新的研究取向中吸收营养,以建构一个既能包含意识因素,又能说明它与行为主义之间关系的新的行为主义体系这要求被选择的理论在形式上与行为主义是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而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满足了班杜拉的需要区别于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将研究中心位于有机体的内部;强调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组织;并将人看作是积极的、建构的、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而不是强化刺激的消极接收者同时,它在一系列的基本假定和科学理想上又与行为主义相一致,它是"用机械的术语来解释目的行为",强调用实证的方法研究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心理过程。
正因如此,班杜拉得以在他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吸纳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术语来说明人的行为,并使其社会学习理论越来越具有了认知论的色彩这也是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的原因二)大众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背景 大众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也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建构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视卫星转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以电视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人们越来越注意和重视以观察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社会知识的传递过程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为班杜拉提供了理论灵感的源泉正如班杜拉所说:"心理学的理论大多是在大众传播技术产生重大突破以前提出的,因此对有关符号环境在当代人类生活中所起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班杜拉的个人学术经历背景 班杜拉个人生涯中的种种机遇也为他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各种契机 班杜拉1925年出生加拿大北部阿尔伯特省一个偏远的小镇,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家乡唯一的一所学校里完成的由于教师和其它教育资源的短缺,那时的学习主要靠自学,但艰苦的学习条件反而激发了班杜拉勤奋和刻苦的精神,并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最终使他成功地考上了大学。
自我能力的发展能够改变环境的性质,使不利的环境因素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动机从而变成了有利因素-这种对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的强调也体现在班杜拉后来的理论当中 1949年从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班杜拉选择了到美国的阿衣华大学继续他的研究生学业,师从著名的心理病理学家本顿(AthurL.Benton),攻读临床心理学,并分别于1951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当时的阿衣华大学聚集了一大批注重经验验证的心理学家,其中大部分是行为主义者,包括著名的新行为主义学者赫尔的学生-斯宾塞(KennethW.Spence)班杜拉在那里接受了赫尔派思想方法的训练,行为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奠定了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立场 阿衣华大学期间,班杜拉还拜读了当时耶鲁大学的两位著名学习理论家-米勒(NealE.Miller)和多拉德(JohnDollard)在1941年合著的《社会学习和模仿》一书他们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学习的"驱力-线索-反应-酬赏"理论(drive-cue-response-rewardtheory),对赫尔的驱力减弱理论进行了扩展,并将模仿看成是社会学习的极端重要的形式。
正是他们对模仿的强调,极大地激发了班杜拉的灵感,引发了其致力于社会学习研究的决心因为对年以来,班杜拉一直对传统的,认为人只能通过个体行为反应的结果而获得多种行为技能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抱有不满认为如果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试误性学习来塑造自己的行为,那么任何一种文化的传递、包括他的语言、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的传递都是不可能的而且,试误性学习不仅过程是冗长的,而且有时还是致命的,例如建造核电厂 在班杜拉结束了在阿衣华大学的求学生涯并进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的时候,正值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希尔斯(RobertR.Sears)担任该系的系主任希尔斯当时研究的是儿童的社会行为和认同学习(identificatorylearning)的家庭影响因素这项研究为班杜拉建立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偶然契机它为班杜拉提供了一个经验研究的操作范型,据以对行为技能或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受到希尔斯研究工作的激发,班杜拉注意到了儿童的攻击性,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者的超常攻击性这一社会现象及其与他们的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与他所指导的第一个研究生沃特斯(RichardH.Walters)共同设计出了著名的"宝宝玩偶实验",开始了对社会学习和攻击行为的现场实验研究。
这项研究显示,示范模仿(modeling)在人类行为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班杜拉又继续开展了对观察学习机制和决定因素的实验研究 1963年,班杜拉与沃特斯合作出版了《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书,首次提出了观察学习(observinglearning)和替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