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韩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doc
12页目录中韩机电产品产业贸易的实证分析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2一、引言2二、产业贸易及衡量标准31、产业贸易理论32、衡量标准3三、中国与韩国的机电产品产业贸易现状的实证41、数据选取42、产业贸易的实证分析4四、影响中韩机电产品产业贸易的因素的实证分析51、变量选择52、样本和数据来源63、计量模型64、实证结果分析75、模型调整及实证结果分析7五、结论及政策建议91、结论92、政策建议9〔1〕宏观层面9〔2〕微观层面10参考文献11 / 中韩机电产品产业贸易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的增多,发展产业贸易、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本文以GL指数对中韩近几年的机电产品产业贸易进行了计算,得出GL指数均在0.65以上,该行业表现出了很强的产业贸易特征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的人均GDP和韩国的GDP与双边机电产品的产业贸易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文章最后,从机电产品窥测双方整体经济往来的产业贸易趋势,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了进一步扩大中韩产业贸易的措施建议关键词中韩 产业贸易 影响因素ABSTRACTWith the blooming trade with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issue for China. The paper will make a calculation of the level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by using the index of GL. We get the result that the GL has been above 0.65 since 2004 showing the high level of intra-industry. We also get the average GDP of China and theKorean GDP both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tra-industrybilateral by establishing econometric mode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macro and micro aspect to make the further and healthier development of the bilateral intra-industry.KEY WORDSSino-Koreanintra-industry tradefactors一、引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地区。
作为地区的两大重要经济体,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贸易额迅速增加从1992年至20XX,中韩双边贸易额由50.3亿美元到20XX的1562.3亿美元,增长了30倍中国自20XX以来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图1 中韩双边贸易额的变化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国别数据整理而来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中韩的贸易正逐渐从传统的、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向基于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需求偏好重叠等的产业贸易,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产业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两国经济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因此,研究作为中韩双边贸易中贸易额最大的机电产品的产业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产业贸易及衡量标准1、产业贸易理论产业贸易理论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Verdoorn< 1960> 对"荷比卢经济同盟"以及Balassa< 1962、1966> 对欧共体< EEC> 成员之间在同一产业部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方式进行的研究产业贸易指的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 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7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诞生了许多从不同角度用以解释产业贸易的理论模型:Krugman<1980> 建立的用以说明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独立动因的基于对差异产品多样性偏好的D.S.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1984> 通过模型证明了产业贸易和公司贸易与国家的相对规模和要素禀赋差异有关;Greenaway < 1995> 则认为, 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南北贸易都是以垂直产业贸易为主;Baldwin < 2001> 和Deardorff < 2001> 等人的研究集中于零部件贸易的动因分析和其对于贸易流量及贸易政策的影响;Athukorala < 2003,005> 认为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分割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表现;Ando 和Kimura < 2005> 则通过对公司层面的数据分析, 来解释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和零部件贸易模式。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贸易理论的基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贸易的动因产业分工是产业贸易的前提,企业部规模经济是产业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2、衡量标准根据产业贸易理论,一国的产业贸易水平可以采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数〔G&L指数〕来衡量计算公式为:GLi=1-|
2、产业贸易的实证分析20XX至20XX中国自韩国进口及像韩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的贸易额如表2所示利用公式GLi=1-|
积极促进机电产品的产业贸易,既与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一致又与国工业结构转变和技术进步相辅相成,同时还与中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相吻合四、影响中韩机电产品产业贸易的因素的实证分析1、变量选择影响两国产业贸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单位资本收入、资源禀赋、GDP、贸易成本等,后者主要有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及外国直接投资等综合考虑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各因素对产业贸易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考察以下几个因素对中韩机电产品产业贸易的影响〔1〕人均GDPLinder <1961> 与Balassa <1986> 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人均GDP 的变化与消费者对变体产品的需求呈正相关,即人均GDP 越高,消费者对变体产品的需求就越高本文预测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中韩两国机电产品的产业贸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我国人均GDP记为AGDP〔2〕市场规模贸易伙伴国的市场规模越大,意味着市场对不同产品的需求越大,也意味着两国间越有可能在规模经济下实现差异性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和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每个国家不会生产一类产品的所有品种因此,市场规模越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的产业贸易水平往往越高。
本文中预测以韩国的国生产总值表示韩国的市场规模与中韩机电产品的产业贸易水平正相关,记为FGDP〔3〕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贸易的影响取决于投资动机,若目的是追求规模效益和产品的多样化,则与产业贸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若目的是分割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生产环节,就会出现更多的产业间贸易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记为FDI2、样本和数据来源综合考虑1992年中韩建交、1994年中国汇率制度的变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XX中国入世等因素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中国和韩国2004-20XX的数据〔见表2〕为研究对象中韩机电产品产业贸易水平采用上述GL指数表示,韩国的国生产总值来源于韩国统计局和韩国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均AGDP和韩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投资网及中国商务部亚洲司的相关数据表2AGDPFGDPFDI年份GL指数中国人均GDP〔人民币〕韩国GDP〔亿美元〕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亿美元〕20040.6656123367223.8562.4820050.7038140538447.0651.6820060.7848161659510.5638.9520070.81221952410493.0436.7820080.8745226989309.4631.3520090.8263245008328.5727.0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部、中国投资信息网、韩国统计局、韩国银行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3、计量模型根据前文对产业贸易影响要素的分析,以中国的人均GDP、韩国的市场规模FGDP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FDI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如下:LnGL=+1LnAGDP+2 LnFGDP+3LnFDt+为误差项。
由于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如果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就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首先应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LnAGDP、LnFGDP、LnFDI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