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课时1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件湘教版.pptx
40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课时1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地地 理理内 容 索 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研专项前沿命题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强基础强基础 增分策略增分策略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理论分布南北纬10之间实际分布海洋性突出具有大陆性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及几内亚湾沿岸、马来群岛美洲南北回归线大西洋沿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形成原因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自然景观特征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土壤为砖红壤;全年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风化壳厚度大思维拓展再提升美洲南北回归线大陆东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不在赤道附近,但却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其共同原因是什么?提示均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气候均位于信风的迎风坡,且受沿岸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理论分布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实际分布 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形成原因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气候特征冬暖夏凉,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冬季降水略多于夏季自然景观特征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盛叶,冬季落叶,季相变化明显,树皮厚,以御冬寒思维拓展再提升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量最多可达2000多毫米,因雨水多,这里的森林被称为温带雨林试分析原因提示加拿大太平洋沿岸为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来自太平洋的盛行西风抬升作用显著,降水丰富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分布理论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实际分布地中海沿岸、北美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沿岸形成原因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特征 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暖湿多雨自然景观特征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森林上层乔木生长稀疏,高度不大,但林下常绿植物多,生长茂密;叶子坚硬,叶片不大,甚至退化或缩小变成刺,叶面多有“蜡质层”为减少水分蒸腾填图绘图再实践写出下面气候理论分布图上数码所代表的气候类型。
提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增素能增素能 精准突破精准突破考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考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知能体系新高考1.高考中直接考查气候的成因及特征的频率不高2.主要结合其他地理要素特征的形成,如河流的补给,或是结合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等间接考查区域气候特征归纳提升1.其他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及对自然景观的影响(1)热带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理论分布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实际分布非洲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东部和南部;南美洲巴西等地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自然景观特征典型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湿季高温多雨,草原一片葱绿;干季天气燥热,晴朗少雨或滴雨不下,植物凋萎,一片枯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理论分布 南北纬2030大陆西岸实际分布非洲北部和西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美洲太平洋沿岸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特征终年炎热干燥自然景观特征典型的热带荒漠景观植被稀少;叶片小,甚至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地表沙丘广布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理论分布10N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实际分布亚洲中南半岛、南亚地区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自然景观特征典型的热带季雨林,类似于热带雨林景观(2)温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理论分布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5大陆东岸实际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东南部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征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景观特征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树木四季常青温带季风气候分布理论分布35N55N大陆东岸实际分布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日本北部,朝鲜半岛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景观特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叶茂,冬季落叶,季相变化明显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理论分布中纬度大陆内部实际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形成原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自然景观特征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为主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理论分布50N70N大陆北部实际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形成原因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特征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自然景观特征典型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为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比较单一;树叶呈细长针状动物普遍皮毛较厚(3)寒带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分布理论分布极地地区实际分布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冰原气候)形成原因受极地高压及极地东风影响气候特征终年严寒、干燥、多大风自然景观特征苔原地区生长有耐寒的苔藓、地衣等;冰原地区常年冰雪覆盖北极地区代表性动物为北极熊、北极狐;南极代表性动物为企鹅2.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3.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判断根据最高月均温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1月对应夏季,7月对应冬季;甲最高气温在7月,位于北半球;乙1月气温最高,位于南半球北半球7月对应夏季,1月对应冬季根据最低月均温定“类”15对应热带气候类型甲1月最低气温在0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乙7月气温约为12,应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或地中海气候0对应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20;温和月均温020;寒冷月均温0;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0mm培优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1)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19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2)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5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3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图1图2图3(1)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3)每年9月到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答案(1)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一年内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2)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提供荫蔽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生产效率3)此时段为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值湿季,可可采摘后易霉变腐烂需及时晾晒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解析第(1)题,由图2可知,加纳可可带位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之间,属于二者的过渡地带,因此降水特征应该是年内分配不均;据图3降雨量的各月分配情况可知,该地区36月和911月降水较多,说明有两个雨季,12月到次年2月、78月降水较少,说明有两个干季第(2)题,可可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据图3中幼苗期农事活动、结果期农事活动可知,可可和谷物混播,谷物生长可以为幼苗提供荫蔽环境,利于幼苗生长;可可、谷物生产忙季、闲季基本错开,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第(3)题,9月到次年1月(赤道低气压带偏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处于干季(农闲),而可可带此时正值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处于湿季,若收获不及时,容易腐烂变质,需要大量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