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及赏析.docx
4页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及赏析唐代: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译文 楚江覆盖在细微小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缓慢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解释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建业:今南京市散丝:细雨,这里喻指流泪浦树:水边的树含滋:潮湿,带着水汽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今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风光;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穿,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黄昏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说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覆盖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消失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画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消失,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连续描摹江上风光:“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漫暗淡的风光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
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宽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覆盖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当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示意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示意离舟已从视线中消逝,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肤浅。
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错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气氛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加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构造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照应;全诗四联,一脉贯穿,浑然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