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docx
26页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蒋继业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 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 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 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 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 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 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 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 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 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孟子不但是一位“人性本善”的倡议者,他反复论说了人 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 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 儒家的修身之学(2)而且是一位“仁者无敌”的论辩者,司 马光说“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 者不知也(3)还是一位“理想主义”的痴狂者,他认为“为政 总要教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4)。
更是一位“拨乱反正”的 圣战者他“浸浸乎要把自己来配天,他是存心想做第三世教 主的,且看《孟子》最后一章以承尧、舜、禹、汤、文王、 孔子自任,便可知道(5)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 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 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 难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 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 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 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他是诸 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 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孟子这位光彩夺目 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 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 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轲卓越的贡献 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 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 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 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 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
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 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 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9)《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 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 的阶级斗争(10)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 无法躲避(11)他用层层追问、步步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 有时竟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12)”这样辩才无碍的学 者,是颇有战国策士之风的他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 非,既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13)”但孟子用譬 喻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举其较特殊 者,有整段用比的(14)所以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15)此 外,《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16)大都接近口语,十 分生动而有风趣(17)孟子就是用这些大量的论辩来完成他 的理想主义的阐释的好辩”的色彩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他的好辩是建立 在他的“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加上孟子博览群书, 见多识广,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 辩”之论但孟子自己说他“予岂好辩?予不得已也(18)。
孟 子好辩,在他理直气壮、有大道、明事理的条件下,“成物皆 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是因为“我亦欲正人心, 息邪说,放淫辞,以承三圣者(19)他是用言说来传载自己 的思想孟子口才之雄辩,即使在其书面语言的表达上也充 分体现出来孟子的文章,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流畅犀利、 气势磅礴,这使得《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有很高的地位 (20)就事论事,无论从逻辑推论、语言技巧、判断能力、 应变策略诸方面看,孟子都称得上是一个辩论高手(21)孟 子‘好辩'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与人讨论、政治游说、思想争辩 等(22)可见孟子的确是一个善言的行家《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磅礴、 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这 样的气势,既是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政治空气较为自由的 特定的产物,又是孟子鲜明的性格特征的表现(23)孟子对 现实的批判,就像是挥戈舞合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例 如他批判宣王的统治,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竟逼问得 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24)但是,由于孟子 的犀利言辞的深处凝聚着一股爱民的情感,所以“孟子散文的 锋芒总是显得凝重而沉厚(25)”。
孟子素以好辩著称,他的论 辩对象主要是诸家学派这些诸子在当时都是有理论、善言 辞的知识分子与他们的论战比同诸侯谈话要困难得多,必 须以精辟的思维,切中要害,才有可能取胜(26)孟子往往 能十分准确地抓住对方致命的弱点,给以猛烈的一击这些 特点表现在文章中就形成了雄辩滔滔、刚劲犀利的气势孟子的散文论辩色彩,通过其“善辩”的堂堂之陈,正义 之旗,让其真理成竹在胸,万物苍生,雨露滋润,舍我其谁! 对于孟子的论辩技巧,我们结合《孟子》一书的典型例子和 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 取譬设喻,富于形象化《孟子》善于取譬设喻,用富于形象化的语言说理叙事, 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在诸子散文中,运用譬喻较多的首 推庄子和孟子孟子的譬喻不仅使文章增色生辉,而且极为 后人所推重,这些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譬喻以 其极强的生命力活跃在现代语言中,对丰富语言的形象性, 促进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运用譬喻有 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而设喻,不拘 一格,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所用比喻对其所比之 事、所说之理起到烘托深化的作用例如:“孟子谓高子曰: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 茅塞子之心矣!(27)”在这里孟子用山间小路喻一个人的求 道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坚持,不能专一,人的心也会被堵塞 再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28)”在这里,孟子为了提出他的著名的四端说—— 仁、义、礼、智,用水火作比,来说明凡是具有这四个开端 的人,要是知道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 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如果不去扩充它们,那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奉养这个比 喻非常贴切,寓意也很深远,至今仍有不小的启发作用第二,孟子常用一些看似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比喻来 强化自己的议论中心,吸引谈话对象的注意例如千古名句 “‘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29)”南怀瑾说“孟子引用 这种譬喻,粗看起来,很像一个童话故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 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以你现在 的国力和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言,并不是没有推行王道政治的 能力,就像不愿为长者折枝一样,是你不肯去实行,而不是 没有实行的能力(30)在这里,我们就是通过这种看似荒 诞怪谬,古怪离奇的比喻,把抽象的“行仁政”的道理形象化, 把复杂的事理说得非常简单明了。
第三,孟子还善于用一些完整的故事设喻这些比喻故 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很强的文学性 例如众所周知的“揠苗助长(32)”的寓言,全文没有直接的 讽刺之辞,然而却使人闻到了极浓烈的辛辣味道孟子告诉 我们世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那些认为培养工作 没有好处而放弃的,就是不锄草的人;那些不按照规律硬去 帮助生长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人这非旦没有好处,还害了 它们孟子借此来解说他的“浩然之气(33)”如果能“直养(34)” 的话,它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如果心有愧疚,它就会变 得软弱无力这种比喻将深奥的政治哲学融入浅显的故事中,让人产生顿悟的感觉第四,孟子熟读《诗经》,他不但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 还借用《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欲言此物,先喻彼 物”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35)在这里,孟子借用“风”与“草”之比说明,一切事情取决 于自己,本人意志、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再如“饥者甘食, 渴者甘饮(36)”许登孝说“孟子借饥渴为妙喻,教人清心 少欲,方能安贫乐道人的内心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而 能忍情节欲,保持其清心明理的本性,就能做到守正远邪, 不为苟求之事;虽富贵不如人,亦不会忧心忡忡。
37)”在 这里孟子用身体会受外界的影响而偏离正常感觉为兴,来比 喻人心也会因受外界影响而偏离其正常的状态,在维持本善 之心,这便是儒者的良心了二者交相辉映,浑然天成 二、巧设机关,引人入圈套孟子一直在设置一个“陷阱”,这个陷阱里装的东西是孟 子奉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学说思想,是推行仁 政,讲求仁政,期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为了这 个“陷阱”的设置,他正如一名高明的猎手,对于他所要捕获 的猎物,他早已成竹在胸,他在难以驯服的猛兽的必经之路 巧设机关,布下陷阱,引其进入圈套,然后让猎物在圈套里 摇尾乞降战国七雄之间的兵戈相见,对于欲以扩张土地统 一别国的野心的君主,孟子用他“民贵君轻”的儒道思想,旁 敲侧击地让这些国君们行仁道,做明义之君,用他善辩的言 辞,在与国君们对口舌之阵中,让其理屈词穷,甘败下风, 这和孟子的论辩陷阱设置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从三个方面论 述:其一,《孟子》全书在与梁惠王的短短五节言论中,机 关的巧设正如一篇构思精妙的散文,天衣无缝,使初出游说 的孟子一鸣不凡,成为轰天绝响,充分表现了一个儒家的风 范梁惠王在第一次与孟子见面时,对孟子是不礼貌的,他 不称姓名,直称“叟”,这是“不表示尊重(38)”,并且急功近 利,首先问孟子“利”的求得。
孟子不慌不忙,引其进入圈套, 娓娓述道,抓住梁惠王的心态,让“梁惠王大概受了孟子的影 响,每谈一次话,态度就好转一次(39)经过“利义(40)” 之辩和“谈享受(41)”之后,在他们第三次谈话中,梁惠王 用未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对待老百姓,问孟子他的国家为什 么人数不见增多,孟子说只要你认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 的百姓自然会来归顺于你的在这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 (42)”的战争譬喻反问梁惠王,“等于设了一个圈套,先把 梁惠王套住,这是他谈话技巧的高明,如果写文章,则是一 种有层次,设伏笔的手法由此足见孟子这个人不是后世一 些腐儒所说的那样迂阔(43)然后孟子提出了实用仁政的 办法“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颂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5)到了第四次谈话,梁 惠王便虚心地向孟子请教治国方略在这里,孟子以问代答, 循循善诱,用话扣住惠王,最后尖锐指出:惠王治国根本没 有做到“为民父母行政”的标准,反而有“率兽而食人”之弊,不 关心民众,只知道享受孟子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也 乎”作比将梁惠王引入“仁政”的“陷阱”之口在最后一次谈话 中,梁惠王讲述家史由胜至衰,他将报仇雪恨,故向孟子请 教。
孟子直接敞开了“陷阱”的口袋迎接惠王,他回答,主张“施 仁政于民(46)”只有这样才能“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47)达到“仁者无敌(48)”的境界正当孟子用“仁 政”的思想成功地虏获了惠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