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师大毛概复习资料整理.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081031
  • 上传时间:2018-08-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2.43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毛概选择题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2.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1935 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3.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个命题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6.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7.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多选)8.毛泽东思想 ——七大(写进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9.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十七大10.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1.1982 年,在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重要命题12.1997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 邓小平理论 ” 这一科学概念, 并郑重地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

      13.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4. 党在 21 世纪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5. 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6.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单选、多选)1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重要)(1) 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9.20 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 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2.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时间,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即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23.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4.1987 年,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25. 十四大的基调为南方谈话,表明邓小平理论成熟了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毛泽东首先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得到确立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单选)7.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1926 年,毛泽东第一次引用该概念8.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理倡导实事求是9.1978 ,邓小平,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10.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11. 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12.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13. 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第三章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3.新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多选)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需要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7.1919 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此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10.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11.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12. 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15.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第四章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 ”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 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4.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形态5.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6.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五章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 邓小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3.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4.1980 年 5 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 这一概念5.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6.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六章1.我国最大的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的党章又把“ 和谐 ” 与“ 富强、民主、文明 ” 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的内容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6.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8.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你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10. 经济水平现代化,工业化经济状况,市场化经济状况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1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13.1987 年 10 月,十三大把邓小平的“ 三步走 ” 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七章1.改革开放的性质: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选择)2.改革有新的举措的时候,评判成败的依据:邓小平,1992 ,南方谈话, “ 三个有利于 ” :要 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3.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4.改革的目的与革命的目的相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7.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8.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变革9.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从大规模“ 引进来 ” 到大踏步 “ 走出去 ”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2.公有制的范围: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多选)3.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内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4.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 好” 与“ 快” 有机结合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9.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10. 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1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理解)13. 环境友好型社会: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理解)14.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15.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6.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方针17.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8. 坚持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