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两次舞蹈艺术高峰.doc
2页古代两次舞蹈艺术高峰-----汉唐乐舞的比较我国古代舞蹈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继承和发展了乐舞文化,使这门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能够传承延续至今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受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舞蹈文化有不同的发展与飞跃汉代和唐代是古代两个统一而强盛的国家,这为乐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 这两个朝代的君主 对乐舞都有所偏爱, 这对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代和唐代的宫廷乐舞之风极其兴盛无论在表演形式、艺术技巧,内容范围、风格特征等方面,都比它们前时期的乐舞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促 进了舞蹈的发展,使舞蹈达到更高的 层次汉代宫廷所演出的乐舞比以前的时期丰富,汉代宫廷表演的《 长 袖 舞 》《折腰 舞 》《巾 舞 》《槃 舞 》《鞞 舞 》《巴 渝 舞 》《建 鼓 舞 》《盘 鼓 舞 》等 ,大多是取材于民间的舞蹈,后被宫廷乐舞吸收和发展, 赋予它新的特点:抒情性,技巧性,娱乐性,现实性等等 “百戏”作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代表汉朝乐舞最高水平的艺术经常在宫中演出,并作为每年新年元旦或招待各兄弟民族和外国来宾的宴会上演出的节目除作 为宴享的乐舞之外, 还 有一种礼仪性的社交舞蹈,称之为“以舞相属 ”。
是汉代人积极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来往不仅如此,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 即宫中的乐工和舞人达官贵人家中还蓄养歌舞伎人这些方面使得宫廷舞蹈原本并不发达的汉代,由于加入了“百戏”和“杂舞 ”等内容,变 得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达到俗乐舞蹈文化的高峰到唐代时,舞蹈达到了一个更新层次上的成熟和完美,是一个集前代之大成者和开拓者唐代继承隋朝的《九部乐》, 到 唐 太 宗 时 加 入 高 昌 的 乐 舞 ,成 为《十 部 乐 》,到 唐 玄 宗 时 将 乐 舞 分 为 两 部 ,即 《坐 部 伎 》和 《立 部 伎 》唐 代 教 坊乐 舞 《健 舞 》和 《软 舞 》这 些 均 是 唐 代 宫 廷 舞 蹈 的 表 演 内 容 除 此 之 外 ,唐 代的 大 曲 和 法 曲 ,代 表 作 《霓 裳 羽 衣 舞 》唐 代 歌 舞 戏 《踏 謡 娘 》《兰 陵 王 》《苏 中郎 》等 唐 代 新 创 作 的 《凌 波 曲 》《菩 萨 蛮 》等 等 ,也 都 是 宫 廷 乐 舞 的 一 部 分 这 些 宫 廷 舞 蹈 根 据 其 功 能 可 分 为 三 类 :1、偏 重 于 礼 仪 性 的 。
2、单 纯 的 娱 乐欣 赏 3、由 典 礼 宴 享 转 向 祭 祀 《九部乐》《 十 部 乐 》《坐 部 伎 》《立 部 伎 》均 是 作 为 仪 式 典 礼 的 乐 舞 ,唐 朝将 具 有 礼 仪 性 的 宫 廷 宴 享 之 乐 称 为 “燕 乐 ”《九部 乐》《 十 部 乐 》的 设 立 是 建 立在 王 朝 强 大 、四 方 归 服 的 意 义 上 ,所 以 只 能 用 于 朝 会 大 典 、宫 廷 大 宴 或 皇 帝恩 准 的 特 殊 场 合 它 的 首 要 目 的 是 通 过 各 个 乐 部 的 完 整 串 联 和 成 套 演 出 ,显示 王 朝 的 声 威 、强 化 礼 仪 制 度 唐 朝 吸 收 外 来 乐 舞 ,广 征 博 采 ,创 作 了 大 量的 舞 蹈 剧 目 唐 代 舞 蹈 打 破 了 汉 代 以 来 舞 蹈 和 杂 技 同 台 并 存 的 局 面 ,成 为 独立 的 表 演 艺 术 品 种 舞 种 多 样 、舞 姿 新 颖 、气 魄 宏 伟 ,形 成 燕 乐 舞 蹈 文 化 的高 峰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脑力和体力的分工这种社会变革,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领域。
专业性的 乐舞机构建立起来, 为乐舞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汉代舞蹈艺术的成就是辉煌的汉 代 封 建 王 朝 设 立 了 “太 乐 署 ”、“乐 府 ”、“黄 门 鼓 吹 署 ”,分 别 掌 管 雅 乐 舞 和 俗 乐 舞 太 乐 署 ”是 掌 管 演 奏 雅 乐 舞 的 正统 机 构 ,被 封 建 社 会 的 各 个 朝 代 所 重 视 和 保 留 乐 府 ”是 和 “太 乐 署 ”相 对 的一 个 官 署 专 管 俗 乐 俗 舞 ,负 责 收 集 、整 理 、提 高 民 间 乐 舞 ,吸 收 了 众 多 的 民间 艺 人 参 加 乐 府 机 构 黄 门 鼓 吹 署 ”是 东 汉 的 俗 乐 舞 机 构 ,因 为 出 入 于 皇 室为 宫 廷 服 务 ,所 以 称 为 “黄 门 鼓 吹 署 ”它 不 仅 包 括 音 乐 的 演 奏 ,还 包 括 歌 舞 并 且 是 拥 有 大 量 优 秀 艺 人 的 俗 乐 舞 专 设 机 构 ,这 些 乐 舞 机 构 培 养 了 大 批 乐舞 学 生 ,对 乐 舞 的 发 展 起 到 了 推 动 作 用 唐 代 设 立 了 专 门 的 宫 廷 乐 舞 机 构 ,并 且 机 构 庞 大 、人 数 众 多 。
集 中 了一 大 批 有 才 能 的 音 乐 舞 蹈 家 和 民 间 艺 人 还 设 有 专 门 培 养 青 少 年 乐 舞 人 才的 机 构 为 皇 室 贵 族 子 女 服 务 主 要 的 乐 舞 机 构 有 :如 太 常 寺 、梨 园 、教 坊 等 太 常 寺 管 理 宫 廷 礼 仪 祭 祀 、宴 享 娱 乐 、散 乐 等 排 练 演 出 的 事 宜 教 坊 分 为 内教 坊 和 外 教 坊 ,掌 管 娱 乐 性 演 出 的 机 构 ,为 皇 室 、贵 族 和 官 僚 服 务 梨 园 是唐 玄 宗 专 为 自 己 设 立 的 一 个 乐 舞 机 构 ,主 要 教 授 和 演 奏 “法 曲 ”唐 代 乐 舞 机构 主 要 是 为 统 治 阶 级 服 务 ,但 客 观 上 集 中 了 很 多 有 才 能 的 艺 人 进 行 训 练 和表 演 从 而 对 乐 舞 艺 术 的 发 展 起 到 巨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前进,人类经济生活也在不断发展文化和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汉代和唐代乐舞思想的不同,都是在其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汉代的思想领域中,以儒和道互补为主要思想,即人道和天道的合一。
这种互补有两种倾向:一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道补于儒二是刘安的《淮南鸿烈》将儒补于道汉武帝时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实现了思想的统一 这一主张也影响到了乐舞思想 《春秋繁露 》重“ 乐本”认为“ 作乐者,必反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 “作乐之法,必反本之所乐” 《淮南鸿烈》是以道释儒的思想特征,其乐舞思想也正是如此认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必有其质,乃为 之文—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制礼以佐实喻意,制乐以合欢宣意—乐听其意,则 知其俗—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汉武帝时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乐书》与汉宣帝时代戴氏叔侄整理的《礼记·乐记》被后世视为儒家乐舞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 “乐”作为“史” ,本身是一种“礼” 的“史”,而作 为“礼”,说明“乐”须循先王之制,遵“史” 之礼 这些乐舞思想的成型为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是诗歌乐舞鼎盛的时代唐代诗歌的发展用时也推动了乐舞思想的流变作为诗 仙的李白,其诗飘逸、自由、率性他的乐舞思想可从“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 》舞”中看到这种“ 贵天生” 的乐舞观,体 现在他的诗句中就是一种率性而起之舞的描绘,常与剑和酒结伴,很少对伎人娱兴而演之舞的描绘。
酌酒 发性、舞剑抒情,就是李白作 为舞蹈者的 “贵天生”而言作 为观舞者,他也依然持这种乐舞观,主要表现在他对民间歌舞和边塞歌舞的高度赞赏李白的“万事贵天生 ”、“万籁各自 鸣” 的乐舞观对今天的乐 舞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杜甫与李白的乐舞思想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在他们对公孙大娘舞《浑脱》之事的不同态度杜甫极为推崇公孙大娘的舞《浑脱》他描述道:“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 为之久低昂 ”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发现,l 李白观舞,重情贵真杜甫观舞,感时抚事杜甫的乐舞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对国泰民安的清平政治的向往白居易有 “诗 魔 ”和 “诗 王 ”之 称 ,他 的乐舞思想丰富而复杂白 居 易 早 年 热 心 济 世 ,强 调 诗 歌 的 政 治 功 能 ,并 力 求 通 俗 ,所 作 《新 乐府 》、《秦 中 吟 》共 六 十 首 赠 刘 禹 锡 诗 云 : “古 歌 旧 曲 君 休 听 , 听 取 新 词 《杨柳 枝 》”,可 见 他 曾 自 翻 一 些 新 词 其 中 《花 非 花 》一 首 ,颇 具 朦 胧 之 美 白 居易 的 思 想 ,综 合 儒 、释 、道 三 家 。
立 身 行 事 ,以 儒 家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善 其 身 ”为 指 导 思 想 他 把 诗 比 作 果 树 ,提 出 “根 情 、苗 言 、华 声 、实 义 ”(《与元 九 书 》)的 观 点 ,他 认 为 “情 ”是 诗 歌 的 根 本 条 件 ,“感 人 心 者 莫 先 乎 情 ”(《与元 九 书 》),而 情 感 的 产 生 又 是 有 感 于 事 而 系 于 时 政 因 此 ,“情 ”在 白 居 易 的乐 舞 思 想 中 占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乐 与 政 通 ”是 儒 家 “礼 乐 ”思 想 中 一 个 最 为重 要 的 命 题 白 居 易 在 《新 乐 府 》中 提 到 “审 音 而 知 政 ”体 现 了 “乐 与 政 通 ”的乐 舞 思 想 白 居 易 先 居 儒 业 ,后 遁 禅 门 ,亲 授 “霓 裳 ”,新 翻 《杨 柳 枝 》他 的 创新 与 创 作 ,为 后 世 的 乐 舞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汉 代 和 唐 代 是 古 代 乐 舞 最 兴 盛 的 时 代 ,是 乐 舞 发 展 的 集 大 成 者 ,分 别达 到 了 俗 乐 和 燕 乐 的 高 峰 。
无 论 在 乐 舞 的 发 展 、民 间 舞 蹈 的 发 展 、还 是 乐 舞机 构 、乐 舞 理 论 等 诸 多 方 面 都 达 到 了 相 当 高 的 水 平 ,不 仅 为 古 代 乐 舞 的 传 承与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铺 平 了 道 路 而 且 为 今 天 的 舞 蹈 理 论 、舞 蹈 文 化 等 方 面的 探 索 、形 成 与 发 展 都 做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