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里的税收.docx
8页古诗里的税收诗能证史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就是一个范例 由于诗歌的创作过程不光凝聚了诗人的才华,同时也灌注了诗人的情绪(其中不乏伤感 甚至牢骚),所以好多诗词都不乏鲜明的爱憎在古诗中寻觅税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这两重牵扯 搜集翻阅一首首与税收有关的古诗,但见满纸怨恨言,尽写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一把辛 酸泪,倾诉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触目惊心中有一种切肤之痛划过脑际:在诗人眼里和笔 下,古代税收的形象竟是这样的尴尬事实上也没有办法不尴尬以大历史的视野 1 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税收,它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造成或助长多年动乱、百姓饥苦、封建社会绵延漫长、社会经济在不断的破坏和崩 溃中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以税收的眼光看历史典籍,在少数的因轻徭薄赋而营造出的 清明盛世之外,满眼都是横征暴敛、官残吏暴、税收流民、“纳税人暴动”…… 古人们的税收诗,就是这样印证着让后人读起来时而新鲜时而尴尬的中国赋税史:一面 是历朝历代的税制变迁,一面是诗人们对倾诉于税收之上的百千怨结一、 古诗里的税制兴革1、 公田之助 中国的历史,是农业社会的历史,是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历史这种条件下的税收,也 多与土地相连,与税粮、税役相连。
而最早的税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 划出一小片(约为十分之一)“公田”:私田的出产归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共同投入力役 收获归公家这种赋税形态,古书上称为“助”(一名藉),同养公田的这种形式,就是 最早的土地税 2《诗经》中有多篇涉及到了这种在“同养公田”的场景较为集中的有《诗 经••周颂•载芟》3、《诗经••周颂•噫嘻》4和《诗经豳风•七月》5在公田上劳动时,“其 耕泽泽,千耦其耘”、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据说多达两万人在那里耕田,何等壮观!一 年之中,公田上的劳役不断 “三之日于耜(正月里修农具),四之日举趾(二月里开始 耕地)同我妇子(还要带上妇人和孩子),馌彼南亩(把饭带到田间里去吃)”6 公田 劳作之余,农夫们还要服其他各种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 “嗟我农夫,我稼 既同,上入执宫功(进城修理官家的房子)昼尔于茅(白天割茅草),宵尔索绹(晚上 搓麻绳) 亟其乘屋(赶快登屋修缮),其始播百谷 ”“八月载绩(八月开始绩麻织布), 载玄载黄(染成黑红色或黄色)我朱孔阳(其中染成朱红色的最鲜亮),为公子裳(是 给贵族公子做的衣裳) …… 一之日于貉(十一月还要去捕狸貉),取彼狐狸(把皮 剥下来),为公子裘(给贵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诗歌,就是这样记载着税收早期萌 芽状态2、 租调之课 如果说是贡助彻是中国赋税史上的第一大主体税种,则租调及以后发展更为成熟的租庸 调则为第二大主体税种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赋)、有身则有庸(劳役)、有 家则有调(特产)”7农业社会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货币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人们 的日常需要可能较多的体现为衣食等事于是田赋多采用征粮的方式,调则多表现为织 物等类因而古代诗词中对税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农民或“织妇”的身上,以下诗词 可见一斑唐代文学家元稹(779〜831)有《织妇词》一诗,可以反映当时国家对“调“的需要: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 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从中看出,因为征战的需要,官家对丝税的征收不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织妇必 须“努力”才行,以致于东家的女儿都“为解挑纹嫁不得”……3、 常贡之征 对药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国家府库的一个常项不同地区的特产,在税目上可以 称为“常贡”。
根据大唐的法令,这些赏贡可以折以绢价并换算为相应的税收义务即: “诸郡贡献皆尽当土手所出,准绢为价”、“亦折租赋,不征别科”比如华阴郡的任务是 “鹞子十联、乌鹘五联、伏苓三十八斤、细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东都护府则需要 “贡献人参五斤,……”,各地的常贡各有罗列8晚唐诗人陆龟蒙七绝《新沙》就反映 了这种常贡的征收情况:“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补 年年税紫芝 ”其中便说了蓬莱那个地方每年要以交纳灵芝仙草作为赋税4、“两税”之变 唐朝中晚期,社会的动荡与土地的兼并使“租庸调法”的税基( 户口户籍)受到严重破坏, “据丁征税”的原则越来越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德宗寻中元年(公元 780 年),宰相杨炎提 出了著名的“两税法” “两税法”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 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 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 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 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好景不长,正税 之外的加征使百姓苦不堪言翰林学士刘允章曾言农民有“八苦”,其中就包括赋税繁多、 官吏苛征和敲榨、替逃户承担税捐等于是, “两税法”实施不久即告失败两税法由兴转衰的过程,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无名税》(一名《重赋》)诗中,有 所反映和分析,当得上一篇生动的税史实录诗文如下: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妨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不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后人据此可以读出:劳动者在封建剥削制度下,“所要”、“所求”、仅仅是“济生民”, 乃至“活一身”身外”之物,即生存必需以外之物,要项奉君王这充分暴露了在剥削 制度下苛捐杂税的残酷剥剥性在“两税法”实施初期,唐王朝为维护其严肃性,防止在 执行过程中,擅自滥增税目税额,明令官吏不得在税法规定的范围之外,私自额外附加 征收,否则作为枉法论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仍在两税定额之外 敲诈勒索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用“羡馀”的名义,向上级官吏直至 皇帝进贡沉重的苛捐杂税,就是这样使劳苦人民陷入了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二、 古诗里的税事善恶古代中国,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成果不确定、人民生活缺乏保障这样的税基环境与 封建税收只取不予、偏于征课而疏于创造发展环境、只为满足一己之欲而不提供“公共 产品”的掠夺性、不道德性特征相匹配,必然产生一个厌恶税收、抵触征敛的纳税文化 一方面是积贫积弱,一方面是横征暴敛,这样的反差落实在诗人的笔下,税收会是一种 什么样的形象是可以想象的西方有一句民谚这样形容税收:“税收是我们走向文明社会的阶梯”而在中国古代,这 样的说法简直就没有一丝市场空间在诗人眼里,税收在引领那些大人们走向贵族生活 之前,已经先将纳税的人们带进了地狱元代有诗曰:“前年鬻大女,去年卖小儿皆 因官税迫,非以饥所为”9,便记录了这种情绪我们几乎可以将古诗中以税收为主题的作品的大部分命名为“厌税诗”强烈的厌税情绪 可以首先在《诗经》中的一些篇章中读到——《硕鼠》中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首诗至少传递了二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强烈抗议不劳(或不对劳动进行积极的投 资)而获者,即“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二是表现出纳税人原初的逃避税冲动:“逝将 去女,适彼乐土”,即从高税区避向低税区,是他们的梦想《伐檀》中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中一句紧似一句地逼问: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君子”们啊,你们凭什么可以白 吃白喝?在后来描写“征夫怨”的诗中,我们隐约地感觉到了“租税”的影子:虽然纳足了租税可以 代役、募役,可服兵役仍然成为农民们负担国家税课的基本形式:他们可以没钱,但男 丁不可能无力吧……请看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因为欠下了县官的租税,他们只好认命“被驱不异犬与鸡”甚至落下个“古来白骨无 人收”在苛重的租税制度下,织布的可以无衣蔽体,种地的也可能食不果腹饥饿不堪用现代 税收理论来解释,这便是一种严重侵蚀税本的“无道税收”就是这样的场面,我们在古 代诗人们的记述中随处可以感受白居易的《观刈麦》写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眼看那满眼金黄丰收在望,可那余粮只有公家的人才能独享种地的人呢?只好“家 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细细思量,这是一幅何等揪心的画面啊一个“地大物博人口 众多”的国度为什么几千年的发展还比不得西方工业国家的一二百年?我们不能不想想 我们的税收体制是如何运作的吧?竭泽而渔,触目惊心! 漆侠《宋代经济史》在谈到地租和赋税时写道:南宋和租赋一直呈上升趋势,至中后期 更是逐年猛增如官租,淳熙六年(1179),平江府官田每亩收租1.6 斗,而到了淳祐十 一年(1251),福建府义庄每亩收租高达 6 斗私田亦然南宋中叶,镇江地区每亩收 租 0.9 石,到淳祐九年(1249),台州黄岩县每亩收租达2 石赋税也极繁重,南宋苛捐 杂税的名目有七十多种,大大超越前代他的考据得到了一些宋诗的佐证南宋末江湖派诗人叶茵在其《顺适堂吟稿》甲集《田 父吟》中写道:老天应是念农夫,万顷黄云着地铺 有谷未为儿女计,半偿私债半官租 利登的《左骨右皮稿》中有一《野农谣》: 惟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上堂对妻子,炊多籴少饥号啾 下堂见官吏,税多输少喧征求呼官视田吏视釜,官去掉头吏不顾 内煎外迫两无计,列以饥躯受笞垂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土地,这些税本都受到了相当的破坏。
一个王朝发 展到这样自杀且杀人的恶劣境地,想不灭亡都难三、 古诗里的税吏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