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认知偏差.doc
12页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认知偏差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固有的基本规律,突出表现在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规约,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有其特殊的呈现方式然而,人们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知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如:遮蔽了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漠视了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间接性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知偏差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鉴于此,相关主体应共同参与,协同共建,转变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逐步完善与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词:职业教育规律;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规律问题不只是哲学范畴的关注对象,也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它更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关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关系到每位受教育者能否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规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仍然较少,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正如有学者指出,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然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因此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
[1]一、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内涵解读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关系,与之相联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相互规约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发展亦如此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马克思、恩格斯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及实践规律的过程中,对教育问题作了科学论述,全面阐释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乃至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正因此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又被称之为教育学第一原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的产生,与伴随历史进程出现的社会分工及职业的诞生密切相关[2]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无论古代亦或是近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3]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或重要历史事件,总会带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契机,同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鸦片战争伊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清醒地认识到积贫积弱的民族无法将侵略者拒于国门之外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虽说洋务运动最终成为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但却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由此促使了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洋务运动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而职业教育的兴起又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人才,为近代工业大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政治方面,军阀林立战乱不断;经济方面,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农村经济更是濒于崩溃,加之天灾不断,可谓民不聊生;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文化失调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人开始逐渐实现文化自觉中国人的基础是农民,农民生活的基础在乡村,于是也就被逼上了乡村建设这条路[5]乡村建设需要开民智、化民风,于是乡村职业教育伴随乡村建设运动而生乡村职业教育被看作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或者说重要内容,其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梁簌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等都是乡村建设的典型,也是乡村职业教育的早期探索与乡村职业教育相关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更为直观、典型和更具说服力的史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实用型、专业型人才,但当时的教育状况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正所谓,实业界需才孔亟、求才若渴,但却无才可用[6]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实业家正是看到这一巨大矛盾,于1917年5月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探索,诸如在江苏徐公桥筹办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应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而生,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交互影响过程的必然结果[7]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不可分割,概言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规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又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影响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则关注更为具体的人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关涉人的职业生活,是因为职业生活是人生的主要行为,人若没有职业,其他各种行为都必受影响,所以以职业生活为目标之一,是极有道理的[8]正因此,职业教育也被称作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
[9]人的职业需求促使了职业教育的产生,并不断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推动职业教育逐渐向前发展人类最早的教育正是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的教育从未间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是从中演化而来可见教育自从开始就带有了很强的职业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将人类最早的教育称之为职业教育[10]从古至今,人类的生计问题直接为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让人类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进步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但当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也不可否认地带来了当时的生存危机新的生产力对工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熟练的生产技能成为人们必备的谋生手段而职业教育恰恰是解决这一生存危机的必须途径,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职业教育是改善个体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生计问题的解决,是职业教育一直关注的焦点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不同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相同使命借用贤者的话则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而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则在于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11]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
马克思从人的终极关怀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异化,脑体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后果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了物的附庸,成为了物的牺牲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用教劳结合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已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皆可享受,此不仅为增加社会生产的方法,且为生产健全人类的惟一方法”[12]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人的职业密切结合起来,是实现教劳结合的一种最佳的教育形式,或者说职业教育本身就在践行着教劳结合二、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认知偏差人们大多可以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很多仅浮于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突出表现在对其特殊性、时代性和间接性等特性的错误认知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所谓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概言之,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明确的职业指向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规约,无论职业教育亦或普通教育都是如此,但是职业教育却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区别职业指向性使职业教育在与社会的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接关系个体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需求能否很好地实现。
因此,必须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明确职业教育与各社会要素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像对大教育规律认识那样面面俱到,也无需面面俱到,只有必要的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特殊性笼统地谈教育的规律是无益的,没有可信度,更不具有指导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大教育的层面到时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不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包含着一种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时代性体现着事物的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13]职业教育也是如此,社会发展的历史规约性和人类发展的时代性,决定了教育规律发生的时代性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简单来说,即某一历史时期的指向性职业教育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关系,在某一特定时期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而在另外一个阶段又集中表现在职业教育与政治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手工劳作、机器化大生产和知识经济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均会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
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等,亦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就当今中国而言,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更是交织着复杂的文化融合这些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认识很多时候依然固着在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有的时代性,依然在笼统的谈职业教育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体的时代特征当然职业教育规律的历史指向性,并非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割裂为若干时间单元,其历史指向性并非碎片化地存在,而是贯穿在人类社会更迭的始终,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进程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职业教育,其规律的发生机制与自然规律有较大的不同,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不是凭空、自然发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得以实现,即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第二,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自觉意识为基础职业教育规律孕于职业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作用诸如,大到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小到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等等,都是职业教育规律发挥作用的载体,缺少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职业教育规律将不复存在。
同时,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离不开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主体自觉性,相关利益主体主动的用职业教育规律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我们的认识层面,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地漠视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人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要按职业教育规律办事,但对于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如何使其具体发挥作用的认识则不够深入三、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鉴于职业教育规律认识的重要性及其认知偏差,应从思想认识以及实践操作等多层面探求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转变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人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行为选择,认知的偏差会直接导致错误的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知偏差限制着其发生的程度,甚至会因违背规律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因违背规律而导致系列后果产生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时代性以及其发生的间接性,尤其要对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机制有更为清晰的认知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通俗来说就是把抽象的教育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系列中介环节,转化为可以具体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改造教育实践的过程。
[14]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过程,是客观机制和主观机制相关作用的结果所谓客观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客观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但仅仅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是不够的,更需各客观条件之间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方能实现其基础性作用当形成了必要的客观机制,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就具有了相应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