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八年级语文教案)30诗五首教案.pdf

19页
  • 卖家[上传人]:小****克
  • 文档编号:260884782
  • 上传时间:2022-03-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4.42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30 诗五首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 ;李白在行路难 (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 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 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 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联想想象法3.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 (一)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 ” 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 陶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吧! 设计 (二) 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二、学习:饮酒 (其五)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了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 ”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1)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 而无车马喧 ” 和“ 心远地自偏 ” 的2) “悠然见南山 ” 的“ 见” , 有的版本作 “ 望” , 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3) “此中有真意 ” ,你认为所谓的 “ 真意” 指什么 ?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这里说的 “ 车马” 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 “ 车马喧 ” 指奔逐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a 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 人境” ,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 而无车马喧”e“心远地自偏 ” 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2) “见” 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 望” 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 望” 是有意识的注视, “ 见” 是无意识的瞥见用 “ 见” 正符合作者 “ 悠然” 的情趣,用 “ 望”就缺乏 “ 悠然” 之情味了3)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是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4.感受意境,理解主旨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作创作性描述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 采菊”,不仅抒写了 “ 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 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 在不经意闻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 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 沐浴着夕阳的余辉, 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5.品评名句,积累记忆1) “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采菊“此中”被视为千古名句,请你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 “ 而无车马喧 ” 这里的“ 车马喧 ” 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 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 而无车马喧 ” 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心远地自偏 ” 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作用于环境,隐居只要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是否荒远如果心灵平静,那么处于闹市也若幽谷 采菊”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 菊花” 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 “ 悠然” 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此中”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 “ 真意” ,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 “ 得意而忘言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相似2)背诵这首诗6.小结本诗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学习行路难 (其一)1.导入设计 (一) “ 行路难 ”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 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设计 (二) 李白少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后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人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1)行路难 (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2)李白诗中 “ 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 ” 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4)你认为 “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好,还是鲍照的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好?为什么 ? (5)陶渊明饮酒诗序中说: “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 (其一) 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 “ 既饮” 之作,一个是 “ 未饮” 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 “ 停、投、拔、顾 ” 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 赐金还山 ” ,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 ;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 “ 冰塞川 ”“雪满山 ” 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4)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 “ 停杯投箸 ” 比“ 对案” 更具形象性, “ 心茫然 ” 比“ 长叹息” 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

      当然,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5)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 酒后真言 ”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能从中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 “ 采菊东篱下 ” 的闲适、 “ 悠然见南山 ” 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 (其一)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高呼“ 行路难” ,因为他辅佐明君、 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 ;李白身处大唐盛世, 社会相对稳定, 仕入学子人人自奋, 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4.竞背古诗,积累记忆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教师抽查四、学习己亥杂诗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2.研读诗歌,把握主旨(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 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诗人离开京城, 虽然载着 “ 浩荡离愁 ” ,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3.竞背古诗,积累记忆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五、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第 2 课时一、检查背诵 .积累名句二、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人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革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4)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如:昏黑:变暗变黑 (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 (名词作动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如何3.研读诗歌,把握主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解示例: “ 八月秋高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