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慈善文化现象和渊源比较.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zhuli****0000
  • 文档编号:7467129
  • 上传时间:2017-09-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8.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慈善文化现象和渊源比较几个月前,正值盛年的比尔•盖茨,这位世界首富和微软公司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地宣布:他将提前退休,两年内退出微软的核心舞台,把工作重心转心转向慈善事业在美国文化孕育下的微软,这一切都很平静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他们只会给 3 个孩子留下数百万美元遗产,其余财产都将捐给慈善事业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们创造财富是为了回报社会,福荫穷人在他们的心目中,拥有的资本其实早已成了社会公共财富,自己只是代为保管而已盖茨的激流勇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也许几十年后,当提起比尔•盖茨的名字时,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微软和视窗,而是一个慈善家的博爱,一种在个人成功实现之后的精神追求比尔•盖茨的慈善之举让我们不由重温卡内基那句:“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们追求着俗世的富贵,而富是富,贵是贵在财富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中,如何择取,将是这个时代一个有重量的话题慈善也许是自由穿梭于财富与精神高度间行之有效的途径人类,不论是生活于东方,抑或于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抑或于当代,时空、地域和民族的差别,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和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

      而许多一致性和共通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慈善,或曰慈心善行,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至上的价值 中、西自古以来,均有慈善的传统,也有关于慈善的论说各自虽在表述上不尽相同,然而义理相近,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中国的儒家、佛家文化和欧美的基督教文化都蕴含有恒常性的理想和普遍的道德原则,给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目标和统一尺度,凝聚为一个无条件的慈善的道德指令和人文关怀: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人类共同体的任何人都不应对其他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当让也因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慈善文化的渊源有差异一) 中国慈善文化的渊源中国文化中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就与慈善结缘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绵绵不断的文化主流之一儒学的思想内核就在于“仁” ,讲求由仁而趋善,它的慈善思想就是以“仁爱”为中心展开构筑的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利观在内的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后世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一、 仁爱思想仁”是孔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儒家的观念来看,仁就是爱人孔子所提出的“仁”是一个道德感情和伦理规范相结合的范畴。

      为实现“仁” ,人们须扬善抑恶,加强人格与道德的修养他认为, “仁者爱人”应从“孝悌、德恕”开始,实现道德践履孝悌是为仁之本,从孝顺父母的人伦道德中引申出爱民守礼的善念和品质忠恕之道是个人为仁成圣之法,它从内心反省来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强调与人为善,做到利人利他如孔子说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表明:仁”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后代的儒十多以此仁心慈爱关心同胞的疾苦、乐行善举 儒家的仁爱慈善观在孟子的学说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孟子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儒家慈善观我们知道,孟学的内在精神在求善,他主张先人性善,并提出人性固有的四个善端:侧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端,是引导人们扬善抑恶,布善祛恶的力量之源其中,“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正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在孟子看来,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发自人们内心深处,所谓“仁,人心也” 孟子的“仁”也就由恻隐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并且,他把仁与礼各自建立在“侧隐之心”和“辞让之心”的道德基础上,使之成为一种趋善的道德价值。

      这种求善的内在精神,是孟子慈善思想中所蕴涵的独特之处 通观上述关于“仁”的论析,不难看出,孔子是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 ,孟子固然也提倡如此做法,但他更注重解人危难,救人性命,在很大程度上从人的本原——生命的角度来探寻“仁”的新内涵他以“不忍人之心”来怜恤生灵,把爱护生命当作至仁,滥杀无享当作非仁这样,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再到孟子的“不忍人之心”的仁政主张,儒家思想里所包含的慈善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促成了中国民众乐善好施风尚的形成同时,它还对中国慈善事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缘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胜枚举的慈善家群体和连绵不绝的慈善活动二、民本思想中华文明自古有“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孔孟对其做了更深刻的阐说,从而使民本思想成为儒家重要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孔孟儒学中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而,就是主张君主要“惠民” ,实施仁政 综观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发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推及到社会生活,便成为历代王朝统治者实行种种惠民政策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

      一旦发生灾祸,有些统治者就会谨奉‘民为邦本”的古训,通过施粥、震谷、调粟等多种慈善救济措施来贩恤众多灾民和流民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敬德保民,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中华的慈善事业也由此相承三. 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思想的形成,应该说与孔子主张的财富均分,反对贫富悬殊有关 《论语•季氏》:“闻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在孔子看来,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财物分配平均是最重要的,物同一体,无贫富差别,人人才会和睦相处才是理想社会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界影响极其深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不就是展现出一幅同耕共织、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画卷么?可以说,大同思想为后世举办慈善事业引向一条通往美好前景的路途,使得许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孜孜不断地致力于济贫弱、助危困的社会慈善活动,以期天下成一家 四、义利观除了以上所说仁爱、民本和大同思想为儒家的三大慈善理论渊源外,义利观也是儒家文化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只有君子才能超越眼前的利益而成为道德的典范,甚至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对人的生命终极关怀的高度正是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众多儒者大都重义轻利,不言名利,孜孜致力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在古代虽为四民之末,然亦有不少商人自幼习儒,不以利害义,在经商致富之后,乐输善资由此,散则种德、市义以归亦成为中国古代商人立身宏业之本乃至成了传统社会一些商人的慈善观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商人便自觉地加入到社会慈善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诸如,这时期著名的徽商、晋商以及宁绍、洞庭等商帮从而大大地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二) 西方慈善文化的主要渊源 基于儒家文化,我们看看西方慈善文化的源动力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基督徒们以其对上帝的信仰为精神支撑和价值根基,效法基督耶稣,自觉地培育和形成了博爱、罪感、谦卑和忏悔等道德情感,井推动了现代西方的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基督教作为一种带有浓厚道德色彩的宗教,从它诞生起就极其注重培育信徒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一、 博爱基督教言称“爱人如己”是基督耶稣启示的两条基本诫命之一,因此,人们应该小分亲疏厚薄地泛爱和互爱,人与人之间小应有仇恨,甚至仇敌也应得到帮助和受到宽恕,人人相爱如兄弟姐妹。

      换言之,爱上帝,也爱你周围的人此外,耶稣((Jesus) 还特别强调对弱者的爱他既不嫌弃罪人、妓女、税吏等被社会遗弃的人,也不敌视冒犯自己的人圣保罗也告诫基督徒“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坦都成为一了显然,基督教的博爱超越了民族、肤色、阶层、性别、文化和国家的界限,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 与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相比,基督教的博爱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博爱是对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血缘亲情这一类自然情感的否定二是博爱排除了对道德回报的期待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督教道德中包含有“为爱而爱” 、 “为道德而道德” 、以博爱自身为价值目的的崇高精神在整个中世纪,大多数基督徒关爱弱者、病人、穷人以及下等人,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和爱心他们将收入的 1 /10 捐给慈善事业,用来帮助寡妇、孤儿、残疾人、病人,为穷人提供葬礼费用,有时还出资赎买奴隶长期以来,基督教会始终遵守一条普通规定,就是以教会入款的 1/3 或 1 /4 分给穷人此外,每逢重大节日,基督徒还必须特别募捐以救济穷人就这样,基督徒用他们的博爱精神推动了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二、 罪感人原来的本性是“好”的和善的。

      但是,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人类就有与生俱来的“原罪” 就这样,在“罪感文化”背景下,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着沉重的负罪感,倾向于以信仰上帝和禁欲主义来保持崇高的道德境界慈善成为“赎罪”的一种形式三、 谦卑作为道德情感的谦卑之心,是指主体以一种谦虚、小自高自大的心态去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行为自如,心胸坦荡,既小从自己的善行中获得心理满足,也不必企望为他人所知,而是要始终自知其善行微小足道,尚需小断努力,持之以恒基督教反对假冒为善的虚伪和诡诈,提倡个体要以一种谦卑之心去行善积德反之,若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中持有骄傲心态,则失去了道德价值之本真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所有神职人员,上至教皇、主教和修道院院民,下至普通修士,都秉持谦卑之心做慈善行为,为穷人洗脚,为穷人做饭,为穷人牺牲自尊因为基督教的“原罪说” ,在这一原罪意识上所产生“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督教“罪感文化” ,同中国儒家“人之初,性本善”思想显然不同为了救赎罪恶,人人都需要相信上帝和其派来的救主耶稣来“赎罪” 只要顺从了上帝的一切交排,死后灵魂就能升入天堂否,则在世界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在这种说教的关照下,基督徒失去了自己救赎自己的能力,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上帝的恩典上。

      “从本质上看,基督教以‘博爱’为名的慈善看作人类进行自我圣化并接近上帝的方法和途径慈善也是对上帝和耶稣的信仰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品质人要在灵性上净洁自己,才配得上做上帝耶稣的子民这就是基督教的慈善观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慈善观的比较,可以见出儒家是将慈善作为一种自律要求,受到内在道德力的驱使,行善与否是个人的道德操行,无强制性规定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特别强调慈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行善不过是良心上的满足,没有将慈善活动转化成一种本能意识, “本能地从事实际的慈善活动,不管何时何地,都自觉地要求有机会展示这个本能——这种心理状态中国人完全没有西方的基督教则将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教徒有一种恐惧感,有一种外在强迫性,行善与否会有截然不同的来世 o 因而,基于宗教基础上的慈善要比基于道德上的慈善要昂扬的多三) 慈善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基于基督教思想的传统,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不仅是一种事业更是一种文化,成为西方人生活的常态盖茨捐款只是其中的典型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广泛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对“慈善”二字的深刻认识之上的例如,英国人认为慈善的含义在于只是奉献,不求回报;慈善的目的是使接受资助的人从此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慈善事业不应该是富人良心发现时偶尔的施舍和恩赐,而应该是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慈善事业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给予了多少,而在于有没有一颗同情和善良的心。

      美国是从 17 世纪始,由欧洲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移民在一片大荒原中开拓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的环境需要各移民群体互助友爱.同舟共济,所以美国社会向来崇尚奉献,而这也是出于善良,出于信仰美国人除法律信仰之外,还有更重的道德信仰95%的美国人信仰上帝,而上帝是要求人们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