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15161477
  • 上传时间:2023-08-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一、《诗经》——1、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3、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1)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2)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二、赋、比、兴——1、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3、  比,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4、  兴,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三、历史散文——1、  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2、  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四、《春秋》——1、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

      2、  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五、《国语》——1、  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2、  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3、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六、《左传》——1、  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整理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2、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七、《战国策》——1、  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2、  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八、《孟子》——1、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2、  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3、  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九、《庄子》——1、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2、  《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3、  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十、《庄子》寓言——是结构简短的虚构故事,主人公是人、生物或无生物,寄寓较深的哲理于其中十一《庄子》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但《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言,基本都是虚构的十二、《庄子》——卮(zhi)言指立意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换写意因此《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十三、“楚辞”——1、  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2、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3、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十四、《离骚》——1、  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楚国大夫屈原的代表作。

      浪漫主义)2、  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3、  表现了屈原: a.“美政”理想B. 深沉的爱国情感C.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D. 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十五、屈宋——1、  指战国后期的屈原和宋玉2、  屈原: 楚国贵族,前期为楚怀王重用,后期被疏,后又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汨罗江而死他开创了楚词这样一种新诗体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3、  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生活困窘 宋玉的代表作品是:《九辩》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十六、《九歌》——1、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2、  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十七、《九章》——1、  整理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

      2、  《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3、  《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十八、《九辩》——1、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2、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十九、浩然之气——1、  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2、  浩然之气就是通过 “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3、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二十、散体大赋——1、  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2、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3、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4、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二十一、《古诗十九首》——1、  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2、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3、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二十二、《史记》——1、  汉代的司马迁参照前代史著的多种体例,创作了130篇纪传体的通史2、  开创了以本记(12)、世家(30)、列传(70)、表(10)、书(8)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记、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初衷是非颇谬于圣人”3、  本记――记帝王(项羽是例外);世家――诸侯;列传――各种人物;表――年表;书――专史(载录文化、经济、制度)4、  史料来源于:古史和档案、口碑史料5、  《史记》的价值,恰如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十三、《汉书》——1、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2、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整理是班固。

      3、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二十四、赋或汉大赋——1、  赋: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2、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咏物寓意,篇幅短小形式:a.铺陈写物 b.主客对答对汉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大赋的特点:a.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b. 缺乏整理的自我真情实感c. 遣词造句趋向繁难、华丽d.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杨雄枚乘开创了大赋二十五、《七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质,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这篇作品体现着大赋文体的基本特点:1、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2、  缺乏整理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整理喜怒哀乐的表现3、  遣词造句趋向繁难、华丽4、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二十六、抒情小赋:(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抒情色彩浓;语言明白流畅的赋作,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巨大者,是班固的《两都赋》二十七、乐府或汉乐府——1、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收集、整理民间歌谣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整理以及负责演唱等职责 2、  宋人敦茂倩《乐府诗集》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乐府诗为十二类:效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3、  汉乐府诗歌主要收集在《相和歌辞》中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现实主义诗歌继承了《诗经》的手法,是叙事诗成熟的标志二十八、互见法——1、  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2、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3、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4、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二十九、苏李诗:(东汉晚年)——《古诗十九首》以外,《文选》、《玉台新咏》等书中还收录了东汉晚年不少无名氏的五言古诗这些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古诗十九首》大体相近,应当是同时代的作品《文选》收录了七首所谓“苏李诗”,其实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学界早有定论它们情感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十分相似三十、建安风骨——1、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2、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3、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三十一、建安七子:(东汉建安时期)——1、  建安七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2、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yang)、刘桢三十二、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三十三、竹林七贤——1、  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