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张法板梁预制场台座计算书.doc
43页先张法板梁预制场台座计算书先张法板梁预制场台座计算书 1,概述 因 13 米、16 米这两种不同跨径空心板梁的角度、钢绞线位置及数量各不相同~张拉台座设计必须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跨径的空心板梁总体施工计划进行设计~以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按照总体施工工期及施工图纸的不同安排初步考虑先全部预制 16 米板~待 16 米板全部浇筑结束再行安排 13 米板的浇筑任务预制场采用通长承压槽式台座结构~单个截面面为,60×80cm,的钢筋砼结构~全长 70 米,预制场整体布置图见后附图, 2,台座结构形式与具体几何尺寸 张拉台座采用槽型结构~主要由底板、承压杆、横系梁和张拉横梁、定位板等组成底板由 20 厘米厚 C25 砼铺设而成~台座面板右 5cm 厚 C30 混凝土浇筑而成~上铺 8mm 厚钢板作为梁板预制底模承压杆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张拉端钢筋横梁按简支受弯构件计算 具体几何尺寸初拟如下: 承压杆为钢筋砼构件~砼设计标号为 C30~断面尺寸为: 40cm*60cm,宽*高,90cm*60cm 承压杆配有 4φ12 螺纹钢~箍筋用 φ8~间距为 25 厘米~两承压杆的间距为 174cm 张拉横梁用 3.5 厘米厚钢板采用特种焊接方法焊成如下图所示形状。
图中阴影部分为钢材张拉时~钢绞线位置与张拉横梁中心、中间支撑梁基本重合~误差控制在 5mm 内 3,台座验算 I:承压杆强度验算 承压杆按轴心受压构件计算~计算长度 L 取两联系梁之间的距离取 100 米 杆件允许轴心荷载按下列公式计算 N= ? r(R?A/r+ K’ ?A’/r) 允 baCggs台座承压杆件断面:,40*60cm, 66-4N=0.81*0.95(17.5*10*0.8*0.6/1.25+340*10*4.52*10/1.25) 允3 =5.27*10KN ?——钢筋砼构件纵向弯曲系数~查表得 0.81 r——构件工作条件系数~取 r=0.95 bbr——砼安全系数~取 r=1.25 ccR——砼抗压设计强度~查表 R=17.5MP? aaA——构件截面面积 r——钢筋安全系数 取 r=1.25 ssK’——纵向钢筋抗压设计强度~查表 R’=340 MP? gg2A’——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按 4 根 φ12~A’=4.52cm ggN——计算纵向轴压力(已计入荷载安全系数) 允16m 空心板 Nmax=132.2×18=2379.6KN 13m 空心板 Nmax=132.2×18=2379.6KN 结论:杆件满足轴向力要求 II:张拉横梁验算 1、张拉横梁截面计算: 4 将张拉横梁钢板厚度偏安全定为 3cm 计算~张拉横梁 I=359071.5cmz3 所以抗弯截面模量为:W=I/Y=13057cm zmax2、张拉横梁的强度验算: 张拉横梁计算简图如下: 说明:本处均布荷载简化成按集中荷载叠加成 P 计算是更安全的。
4 跨中弯矩: M=P*L/4=2379.6×174/4=10.35 X 10KN.cm 故跨中拉应力δ=M/W=79.28MPa<δ 容=170 MPa(低碳钢容许拉应力) 故横梁满足弯矩要求 3:挠度计算 本处简易按集中荷载在跨中产生挠度 fmax 为: 3fmax=PL/48EI?0.293mm 3、施工工艺及技术质量要求 “梁板预制技术交底书” 见附件4、重点注意事项: 见附件“梁板预制技术交底书” 交底人: 接受人: 交底时间: 1 预制场梁板预制一级技术交底 预制梁场施工技术 2012 年 3 月 7 日 2 预制场梁板预制一级技术交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 1#预制场负责本标段北流河大桥引桥梁板预制其中北流河大桥 30m T 梁共计 108 片预制梁板均采用后张法施工 1#预制场选址在 K29+540,K29+640 主线路基上,主线路基须先进行施工,为预制场创造施工条件预制场地布置情况,详见《预制场平面示意图》 T 梁预制采用北流河工区专业人员生产的钢模板,计划 30m T 梁中梁 1 套,边梁 1 套 生产区内设 30m T 梁底座 8 个,具体详见《预制场平面示意图》附后) 主要施工设备: ? 预制场吊装设备采用两台龙门式吊机,其跨径为 18m,净高 9m,起重能力 5 t/台,作模板拆装,砼浇筑及吊移梁之用 ? 100 t 架桥机一台,100 t 轮胎式运梁车一台作运移梁、架梁之用 ?250 t 张拉设备(千斤顶)2 台,压浆泵 1 台,QSM 系列工具锚多套,技术条件符合 JT/T 329-1997 的规定。 (二)、计划工期 计划工期为 2012 年 3 月初开始预制,至 2009 年 10 月底完成 (三)、吊梁顺序 由于预制场工期比较紧,合理安排预制场施工工序尤其关键,预制场制梁顺序为: 1 号预制场:北流大桥引桥 由于预制场存梁场地有限,并且梁板要从主线运输,桥梁下部构造完工时间要求以预制场制梁顺序为依据,确保下部构造不影响预制场梁板的施工及运输 3 预制场梁板预制一级技术交底 第二章 T 梁预制施工工艺 (一)、模板工艺 1.1 模板总体组成 T 梁模板分为四个部分:底模、侧模、支架及振动装置T 梁底座设在主线路基上,根据平面布置图测量定出各个台座混凝土基础,在混凝土基础上安装 5#槽钢组拼而成底板,为 T 梁底座的传力结构,又作为 T 梁侧模的固定体系, T 梁底模按设计预留向下预拱度(30m T 梁为 2cm),从跨中向两端按抛物线形布设 振动装置为插入式振动器和附着式振动器T 梁采用斜向水平分层法浇注混凝土,每层用插入式振捣动器,且在 T 梁两侧下承托处侧模每隔 2m 左右设置一台1.5kw 附着式振动器 1.2 模板安装要点 a、安装前清理板面并刷脱模剂,底模口贴海棉条,防止漏浆。 端侧模需要凿毛的部分可仔细地刷上一层缓凝剂,脱模后用水冲洗,及时凿毛 b、底模及垫板、管道、锚头等预埋件检查、校对梁号 c、利用模板专用吊具,由龙门吊吊运侧模,先距钢筋骨架 30~50cm 落下,再水平方向徐徐靠近骨架就位、支上斜撑对钢筋骨架的临时木支撑,要用一块钢模顶住拆除时,先拆相应面上的斜撑,防止一次全拆导致骨架倾翻 d、侧模吊装完后利用模板下面的垂直和斜撑螺栓调整顶面横坡,再调中线,然后再微调一次,上紧上、下水平拉杆螺栓 1.3 安装容许偏差 a、梁的轴线平面位置?5mm; b、支架立柱及支承间距?25mm; c、梁底板高程+5mm,-3 mm; d、侧模之间,侧模与底模之间缝隙小于 1mm,用腻子防漏灵堵死,以免漏浆 砼强度达到 2~5Mpa,即可脱模,如有缺陷经相关方同意后及时修补成品 预制 T 梁应做好产品标识,标明生产日期、名称、规格、安装部位 4 预制场梁板预制一级技术交底 (二)、预应力管道安装工艺 预应力管道竖向坐标数值在图纸上是指从管道中心线到梁底模面的距离实际施工时应减去管道半径,得出管道下缘至底模面的尺寸,印发给施工班组进行座标定位 T 梁后张法预应力孔道选用镀锌波纹管道。 波纹管安装位置要准确,管节连接要平顺,孔道锚固端的预埋钢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整条 T 梁波纹管曲线通过定位钢筋进行定位,定位钢筋间距 50cm,顶板负弯矩钢束的定位钢筋每间隔 100cm进行设置,限位必须达到设计要求,避免浇筑混凝土时管道移位预应力管道接口要对齐,套上套管后用胶带纸扎紧包裹严密两张拉端管道设置压浆孔及排气孔,用软管引出,接头处也应包扎严密 钢筋和预应力束下料时应编号分类堆放,以免安装时出错 (三)、混凝土浇筑工艺 3.1 准备工作 30m T 梁自重 70t由于 T 梁自重较大,所以要求台座应坚固,无沉陷,各台座间距应适宜同时在底模上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反拱安装钢筋骨架前底模要除锈、除尘及涂刷脱模剂侧模也要求作上述处理方可使用,侧模安装前要认真检查有无漏埋预埋件 钢筋骨架、侧模及面板钢筋安装完毕,经质检员、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签证后才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 3.2 混凝土配合比及选料技术要求 混凝土配制以达到强度要求、收缩小、和易性好为原则 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附有厂家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告等合格证明文件水泥进场后,应按其品种、标号、证明文件及出厂时间等情况分批进行检查验收细骨料选取中砂为宜,且砂中杂质含量不得超过下述标准: 含泥量 ? 2% 轻物质含量 <1% 云母含量 <2% 硫化物含量 <1% 5 预制场梁板预制一级技术交底 粗骨料碎石的抗压极限强度大于或等于混凝土标号的 2 倍,对于 T 梁泵送混凝土马蹄部分的碎石料径必须控制在 0.5-2.0cm;T 梁上层混凝土的碎石粒径控制在1-3cm。 碎石中杂质含量不得大于以下指标: 石料压碎值指标 ? 12% 泥土含量 ? 1% 硫化物 ?1% 外加剂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性能应符合外加剂标准的规定 T 梁设计配合比:严格按经过中心试验室平行复核试验的配合比进行 3.3 混凝土运输及布料 混凝土从拌和站倒入吊斗内采用龙门吊吊运入模,当采用吊斗时,吊斗放料口距模板顶面 30cm 时放料,放料量由活门控制,分层布料捣实 3.4 T 梁混凝土浇筑 由于 T 梁较长,腹板厚度较小,梁比较高,加上纵向布置多条预应力管道,给混凝土浇筑带来困难,为了使混凝土浇筑达到质量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外观质量指标,一般分三层浇筑,整条 T 梁一次成型 第一层浇筑 T 梁马蹄部分,用侧模两侧的附着式振动器,每浇筑到一个部位,即开动附近几台附着式振动器,振动时间一般以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平坦、光亮泛浆为标志第一层混凝土出口坍落度宜控制在上限 第二层浇筑到翼板位置第一层浇筑到梁尾后,接着从梁尾到梁头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第二层混凝土坍落度也可以适当减小控制在下限第二层混凝土振捣,除了开动附着式振动器以外,还必须加入插入式振动器帮助振捣,插入式振动器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 1.5 倍;离侧模应保持 5~10cm 的距离,同时要插入下层混凝土 5~10cm,每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徐徐提出振动棒,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波纹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