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午汲镇中学高二数学理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13页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午汲镇中学高二数学理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且,那么等于( ) A.-1 B. 0 C. 1 D. 2参考答案:A略2. 如图给出的是计算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A. B. C. D. 参考答案:A略3. 函数单调递增区间是( )A.(0,+∞) B.(﹣∞,1) C. D.(1,+∞)参考答案:C【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分析】求出函数y的导函数y′,因为要求单调递增区间,令y′>0得到不等式求出x的范围即可.【解答】解:令故答案为C.4. 某地区数学考试的成绩X服从正态分布,其密度曲线如图所示,成绩X位于区间(52,68]的概率是( )A.0.6826 B.0.9544 C.0.9974 D.0.3413若X~N(μ,σ2),则 P(μ-σ<X≤μ+σ)=0.6826P(μ-2σ<X≤μ+2σ)=0.9544P(μ-3σ<X≤μ+3σ)=0.9974 正态分布N(μ,σ2)的密度函数为f(x)= e 参考答案:A略5. 曲线的参数方程为(t是参数),则曲线是( )A.线段 B.双曲线的一支 C.圆 D.射线参考答案:D略6.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A. B. C. D. 参考答案:A【分析】根据基本初等函数的增减性,逐一分析即可.【详解】对于A,因,所以在区间上为增函数,对于B,在区间上为减函数,对于C,在区间上为减函数,对于D,在区间上不单调,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增减性,属于中档题.7. F1(﹣4,0)、F2(4,0)为两个定点,P为动点,若|PF1|+|PF2|=8,则动点P的轨迹为( )A.椭圆 B.直线 C.射线 D.线段参考答案:D【考点】轨迹方程.【分析】利用:|PF1|+|PF2|=|F1F2|,即可得出动点P的轨迹.【解答】解:F1,F2为平面上两个不同定点,|F1F2|=8,动点P满足:|PF1|+|PF2|=8,则动点P的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线段.故选:D.8. 在△ABC中,CB=4,M是△ABC的外心,则( )A.4 B.6 C.8 D.16参考答案:C∵M是的外心,∴.故选C. 9. 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且m?α,n?β,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α⊥β,则m⊥n B.若α∥β,则m∥n C.若m⊥n,则α⊥β D.若n⊥α,则α⊥β参考答案:D【考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析】对4个命题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对于A,若α⊥β,则m、n位置关系不定,不正确;对于B,若α∥β,则m∥n或m,n异面,不正确;对于C,若m⊥n,则α、β位置关系不定,不正确;对于D,根据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可知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空间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应用,空间想象能力 10. “”是 “”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参考答案:B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已知椭圆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为(,0),且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则该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参考答案:略12. 点到平面的距离分别为和,则线段的中点到平面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或解析: 分在平面的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13. 右表中的数阵为“森德拉姆数筛”,其特点是每行每列都成等差数列,记第行第列的数为. 则(1) ; (2)表中的数52共出现 次. 参考答案: 4略14. 圆x2+y2-2x-2y+1=0上的动点Q到直线3x+4y+8=0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参考答案:2略15. 函数在处的切线方程是 参考答案:略16. 若且,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 参考答案:4略17. 如图,直线是曲线在处的切线,则的值是_________参考答案:6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 (13分)红队队员甲、乙与蓝队队员A、B进行围棋比赛,甲对A、乙对B各比一盘.已知甲胜A,乙胜B的概率分别为0.6、0.5.假设各盘比赛结果相互独立.(1)求红队至少一名队员获胜的概率;(2)用ξ表示红队队员获胜的总盘数,求ξ的分布列.参考答案:(1)设甲获胜的事件为D,乙获胜的事件为E,则,分别为甲不胜、乙不胜的事件,∵P(D)=0.6,P(E)=0.5,∴P()=0.4,P()=0.5,红队至少有一人获胜的概率为:P=P(D)+P()+P(DE)=0.6×0.5+0.4×0.5+0.6×0.5=0.8.(2)由题意知ξ可能的取值为0,1,2,又由(1)知,D,,DE两两互斥,且各盘比赛的结果相互独立,∴P(ξ=0)=P()=0.4×0.5=0.2,P(ξ=1)=P(D)+P()=0.6×0.5+0.4×0.5=0.5,P(ξ=2)=0.6×0.5=0.3,∴ξ的分布列为:ξ012P0.20.50.3 19. 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动点P在椭圆上运动,|PF1|?|PF2|的最大值为25,且点P到F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1.(1)求椭圆T的方程;(2)直线l与椭圆T有且仅有一个交点A,且l切圆M:x2+y2=R2(其中(3<R<5))于点B,求A、B两点间的距离|AB|的最大值;(3)当过点C(10,1)的动直线与椭圆T相交于两不同点G、H时,段GH上取一点D,满足,求证:点D在定直线上.参考答案:【考点】椭圆的简单性质.【分析】(1)由于,则|PF1|?|PF2|的最大值为a2,a2=25,a﹣c=1,c=4,即可求得b的值,求得椭圆T的方程;(2)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m,代入椭圆方程,由直线与圆相切代入即可求得A,B坐标,由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利用韦达定理即可求得A、B两点间的距离|AB|的最大值;(3)设G、H、D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x,y),由题设知,于是且.从而.又G、H在椭圆上,则,化简整理得点D在定直线18x+5y﹣45=0上.【解答】解:(1)由于,所以|PF1|?|PF2|的最大值为a2,当|PF1|=|PF2|时取等号,由已知可得a2=25,即a=5,又a﹣c=1,c=4,所以b2=a2﹣c2=9,故椭圆的方程为.(2)设A(x1,y1),B(x2,y2)分别为直线l与椭圆和圆的切点,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m.因为A既在椭圆上,又在直线AB上,从而有,消y得(25k2+9)x2+50kmx+25(m2﹣9)=0.由于直线与椭圆相切,故,△=(50km)2﹣4(25k2+9)×25(m2﹣9)=0,从而可得m2=9+25k2①,且②.由,消y得(k2+1)x2+2kmx+m2﹣R2=0.由于直线与椭圆相切,得m2=R2(1+k2)③,且④.由①③得,故,=,,即|AB|≤2.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AB|的最大值为2.(3)证明:设G、H、D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x,y),由题设知,均不为零,记,则λ>0且λ≠1,又C、G、D、H四点共线,则.于是且.从而.又G、H在椭圆上,则,消去x1,y1,x2,y2得90x+25y=9×25,即点D在定直线18x+5y﹣45=0上.20. (14分)设函数在及时取得极值.(Ⅰ)求的值; (Ⅱ)若对于任意的,都有成立,求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Ⅰ),因为函数在及取得极值,则有,.即--------------3分 解得,.----------5分(Ⅱ)由(Ⅰ)可知,,.当时,; 当时,; 当时,.所以,当时,取得极大值,--------------8分又,.则当时,的最大值为.---------------10分因为对于任意的,有恒成立,所以 ,解得 或,因此的取值范围为.------------------------14分21. 对某校高三年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次数进行统计,随机抽取M名学生作为样本,得到这M名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次数.根据此数据作出了频数与频率的统计表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分组频数频率[10,15)100.25[15,20)24n[20,25)mp[25,30)20.05合计M1 (1)求出表中M,p及图中a的值;(2)若该校高三学生有240人,试估计该校高三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次数在区间[10,15)内的人数;(3)在所取样本中,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次数不少于20次的学生中任选2人,求至多一人参加社区服务次数在区间[25,30)内的概率.参考答案:(1);(2)60;(3)22. (本小题满分12分) 在中,(1)求角的大小;(2)若最大的边为,求最小边的边长. 参考答案:解:(1) , 又 ks5u (2)边最大,即, 又 所以角最小,边为最小边. 由且,得 由得,所以,最小边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