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技术进步.ppt
35页第七章第七章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研究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分析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探讨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战略第一节第一节 技术进步概述技术进步概述1.1 1.1 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进步的含义 O劳动劳动资资本本图图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动因:技术进步的动因:ü 自发的技术进步自发的技术进步ü 引致的技术进步引致的技术进步 其影响因素在于:需求和供给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首创性首创性• 成功欲成功欲• 冒险冒险• 以苦为乐以苦为乐• 精明与敏锐精明与敏锐• 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事业心Q=F(K,L,t)O劳动劳动资资本本y=f(k,t)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Ø 资源配置的改善Ø 生产要素的提高:如人力资本Ø 知识进步Ø 规模经济Ø 政策的影响Ø 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Ø 生产率的提高Ø 产品质量的改进Ø 生产出全新的产品1.2 1.2 技术进步的类型技术进步的类型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分:ü 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labour saving or capital-using)ü 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capital-saving or labour using)ü 中性型(neutral)对各类型的定义,主要有希克斯(希克斯(Hicks .NHicks .N)分类)分类、哈罗德分类、索洛(Solow R)分类、n 要素比例标准要素比例标准:假定生产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直接导致要素组合比例变化,则要素最优组合点偏离OE射线变化;n 边际产品比例标准边际产品比例标准:假定生产要素比例不变,技术进步只改变要素边际产品比,导致要素价格相对变动,则要素最优组合点在OE上移动。
希克斯(希克斯(Hicks .NHicks .N)分类)分类劳动劳动资资本本OEIIaIbIc图图 技术进步的类型(边际产品比例标准)技术进步的类型(边际产品比例标准)劳动劳动资资本本OEKLK1L1ABIIaIbC图图 技术进步的类型(要素比例标准)技术进步的类型(要素比例标准)若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只影响资本若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只影响资本- -劳动比;若资本劳动比;若资本- -劳动不变,劳动不变,技术进步只改变要素价格比例技术进步只改变要素价格比例比较比较:范围范围上,要素比例标准多针对单厂商或行业,边际产品比例标准面向整个经济;性质性质上,要素比例标准强调技术进步后要素间的替代关系;边际产品标准着重于技术进步对要素收益的影响哈罗德分类哈罗德分类建立在资本资本- -产出比产出比变化基础上设利润率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上升、下降或不变,则该技术进步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其问题问题是:索洛分类索洛分类建立在劳动劳动- -产出比产出比变化基础上设利润率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上升、下降或不变,则该技术进步分为劳动使用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型。
Ø 没有直接考虑技术进步后资本-劳动的比例关系及其可能的替代关系变化技术进步后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被抽象掉了Ø 明确了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只要资本-产出比没下降,技术进步对资本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影响就是有利的因此,哈罗德分类是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最后总效果标准Ø 中性技术进步增长模式中,技术进步能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1.3 1.3 技术进步的过程技术进步的过程熊彼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相互关联环节的过程OECD《科技政策概要》(1988)也指出,技术进步是包括三种既相互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发明或研究与开发(发明或研究与开发(R&D)):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来源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发明首次被商业应用;技术扩散技术扩散:创新出现后被更多使用者使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R&D))::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变化发展规律进行的理论性或实验性研究,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为探索科学原理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技术原理而进行的研究工作。
功能是对特定技术规律的认识和对技术开发的理论指导;实验开发实验开发:利用从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新的技术原理和实际经验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或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发明在生产上的应用,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1922)按创新形式分为按创新形式分为: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创新过程创新:产品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按技术变化程度分为按技术变化程度分为: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形成的创新;根本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以新知识为基础,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新的技术和知识通过一定渠道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并在生产中取得广泛应用的过程转让方转让方采用方采用方技术转让技术引进和创新模仿图图 R&D R&D投入经费的国际比较投入经费的国际比较第二节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途径粗放型或外延型粗放型或外延型: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或内涵型集约型或内涵型: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表 中国中国1960-1995年经济增长方式年经济增长方式图图 美国美国1951-20051951-2005科技产业占科技产业占GDPGDP比重比重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Solow. R, 1956Solow. R, 1956):):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给定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经济体的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产出将趋于长期均衡点。
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OK(资本存量资本存量)资资本本边边际际收收益益rMEC*MEC3MEC2MEC1K3K2K1r3r2r1技术进步是由经济体系中内在的力量决定的内生的技术进步能产生”收益递增“2.1 2.1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2 2.2 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生产率生产率:产出与投入要素之比,或投入要素的单位产出1920年代前,单要素生产率是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技术进步的主要尺度用的较多的是劳动要素生产率其缺陷在于:既包含了非技术进步的因素,也包含了重复计算过程1950年代,根据生产函数基本原理,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最基本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式以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的不含技术进步因子的柯布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KαLβ其中,α、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要素的产出弹性1957年,索洛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假定中性技术变化。
Y=AKαLβ其中,A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子技术进步因子1950年代以来,、肯德里克等比较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异;Maddison A和Nadiri M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状况结论是: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2.3 2.3 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表明:Ø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分为高投入、高效率和高产出类型,以及高投入低效率和低产出类型Ø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其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Ø资本积累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索洛把GDP增长率中不能归因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部分,归因于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是除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全部要素生产率教育和经济政策教育和经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为重要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较高,加上好的经济政策,TFP增长率可达1.4%反之,缺少任一条件,TFP增长率不可能高于0.4%丹尼森研究也指出,1948-1969年间,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30.9%,占TFP贡献的68%。
表表 我国历史要素贡献率分析我国历史要素贡献率分析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3.1 3.1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它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表征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lark C和Kuynetz: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主导地位是依次转移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主导地位是依次转移的一次产业一次产业工业化工业化二次产业二次产业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化和信息化三次产业三次产业图图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图图 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路径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路径从根本上说,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动力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动力技术创新为主导手工业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创新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创新为主导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知识和技术密集型3.2 3.2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产业结构变革产业结构变革刺激需求刺激需求结构变化结构变化促使新产促使新产业兴起业兴起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资本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资本存量比例和增量配置,改存量比例和增量配置,改变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性变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性产业间的产业间的技术关联技术关联影响影响图图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图图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四节第四节 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选择技术选择:依据发展中国家客观实际,依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技术进步路径。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制度前提和动力;4.1 4.1 技术选择与比较优势技术选择与比较优势OKK’LL’IIIQCDQ’图图 技术选择技术选择技术选择技术选择的含义是,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或比较优势,选择最优的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密度本身并不能成为技术选择的标志4.2 4.2 技术选择与就业技术选择与就业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对其价格比例变动的反应程度政策含义政策含义:对替代弹性较小的行业或部门,补贴政策仅影响要素投入的成本,对要素间的配合比例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失业不会增加对替代弹性大的部门,规定价格将在增加资本费用的同时更多地增加就业量QLL’OKK’EE’QLL’OKK’ELL’’OKK’’QK’L’图图 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Shumacher(英),《小的是美好的》,1973:中间技术论中间技术论4.3 4.3 技术选择与后发优势技术选择与后发优势1985年,Soete L提出蛙跳(leapfrogging)发展的观点;1988年,Perez .C和Soete L指出在一些产业技术发展中存在许多蛙跳发展的机会窗口(windows of opportuties);1993年,Brezis E、Krugman P和Tsiddon D建立国际竞争的“蛙跳“模型.4.4 4.4 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制度至关重要!制度至关重要!——North D,1994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的特征知识的特征:使用权的完全可扩散性、收益权的不可排他性和价值的不可估价性使用权的完全可扩散性、收益权的不可排他性和价值的不可估价性技术创新具有公共品性质,特征是初始生产的固定成本庞大,复制和分销的成本低,非排他性所有权普遍。
需要制度将外部性内在化,并将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趋于一致,知识和技术投资才能达到社会最优制度安排:资助安排、协约安排、产权安排制度安排:资助安排、协约安排、产权安排扩散机制扩散机制风险机制风险机制扩散过程中,使用者至少承担的成本使用者至少承担的成本:评价技术信息并确保真实有效的成本、获取有关材料和设备的成本,以及获取专门设施、辅助产品和劳务确保运行的成本政策建议政策建议:协调好技术扩散的组织体系;建立知识和技术扩散中的吸收和模仿机制;对基础研究和企业内部应用研究、研发和技改进行资助、补贴或减免税等第五节第五节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5.1 5.1 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 Posner M和Hufbauer G.C,1960年代 ):ü 产生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ü 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不能简单用各国间拥有技术的时间特征衡量,而要用技术创新成果完成至引进国掌握该项创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表示掌握技术的标志是该国不再进口由该项技术生产的产品t0N1N2t1t2t3需求滞后需求滞后反应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模仿滞后N1生产生产N2进口(进口( N1 出口)出口)N2生产生产图图 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模型ü 需求滞后需求滞后阶段长短,取决于N2居民收入水平和市场容量,需求滞后时间短于反应滞后时间;ü 反应滞后反应滞后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风险意识和该技术产品的规模效益,以及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弹性等。
ü 掌握滞后掌握滞后时间长短,取决于N2消化、吸收和掌握该创新技术的能力5.2 5.2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与起源地不同地点的过程商业性非商业性以物为主,二战后主要以许可证贸易(licensing trade)为主通过国际多边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科技商品的特点:科技商品的特点:ü 科技商品研制成本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的生产成本,但运用无需再生产成本ü 作用商品使用后,不减少原拥有者持有量,适合大规模运用;ü 面临被效仿的危险,其垄断地位随时消失;ü 买卖双方,买方处于不利地位,无法预测科技商品成本和收益;ü 一般不能向第三方随意转卖;厂商科技商品对国外市场谋取利益的形式:商品输出、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协议商品输出、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协议克鲁格曼克鲁格曼(Krugman P):从国际技术转移和贸易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应建立相互合作的基础,可以使双方受益假设一国产出水平来自国外知识,本国创新的技术知识和本国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而且,国际技术知识转移扩散速度,是两国技术差距的增函数其中,Y是产出水平, Qf和Q*是国外和本国的技术知识存量,T是本国创新的技术知识水平,C是本国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a,b,c,h为常数。
5.3 5.3 技术转移与跟进技术转移与跟进Fagerberg JFagerberg J在在OECDOECD《技术与生产率》(《技术与生产率》(19911991)): 从技术知识国际扩散和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落后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及经济差距问题,认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过程,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或扩散转移或扩散两种冲突力量相互作用的非均衡过程检验结论检验结论:ü 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和本国利用知识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ü 对国家按发展程度分类:高生产率和技术活动水平;中等生产率和技术活动水平;高生产率和低技术活动水平;半工业化国家,低生产率和技术活动水平对D组国家,扩散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于创新图图 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分解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分解5.3 5.3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图图 R&D R&D经费投入强度(占世界总投入比例)国际比较经费投入强度(占世界总投入比例)国际比较 图图 基础研究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占R&DR&D总投入比重总投入比重图图 每千人每千人R&DR&D科技人员数量国际比较科技人员数量国际比较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惯例: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惯例:Ø 对出口地点限制Ø 搭卖Ø 同财务有关的做法:过高定价、技术接收方的技术改进必需免费提供给技术转让人;强制延长技术转让协议的约束期限;Ø 其它做法:允许技术转让方管理或控制接受方公司经营;接受方不得提出技术专利权无效的诉讼;解决争端时排除接受方国家的法律和管辖权;限制接受方从事相关发展研究;19801980年,年,UNUN通过多边的《控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公平原则和规则》通过多边的《控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公平原则和规则》19831983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中的对策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中的对策:l 生产管理、经营和改革现行工厂的能力;l项目设计和实施,规划新的生产的能力;l 资本品的制造,体现新技术的有形形式的生产;l 研究与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