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ppt
57页第5讲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一、埋葬习俗一、埋葬习俗•二、丧礼习俗二、丧礼习俗•三、丧葬形式三、丧葬形式 •“丧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葬”指处置死者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埋葬制度,丧礼制丧礼制度度,丧服制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形式极其复杂,其中其中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民间相沿成俗•一、埋葬习俗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那时,死者死者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人们经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于是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死死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而且具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开始有意识的埋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埋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生丧葬习俗由此产生.•母系氏族初期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为公共墓室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屑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掘地土葬逐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母子合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男子仰身男子仰身直直肢肢,女子侧身女子侧身屈屈肢肢.•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西周时期西周时期,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墓葬制度墓葬制度•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zhong3),指埋棺之处地面上堆积而成的土丘.•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棺椁(棺椁(guo3))•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棺”.《《说文说文》》:"棺棺,关也关也,所以所以掩尸掩尸.“•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周时形成棺椁制度时形成棺椁制度.•《《荀子荀子·礼论篇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大夫三重,士再士再重重"的说法的说法.由由《《礼记礼记·檀弓上檀弓上》》考知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放随葬品放随葬品.•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sun3)相扣相扣,直接安直接安放在墓室内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故称椁室.•由于用料太多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瓮棺葬瓮棺葬翁棺的口缘饰翁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圆腹部有一小圆孔。
翁棺多用孔翁棺多用于成殓夭折的于成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其灵魂出入这类翁棺多埋这类翁棺多埋在住房附近,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了特别的照顾•安丘汉画像石墓一角此墓迄今已有1800多年,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安人孙嵩 墓室内石雕非常精美,是艺术珍品殷墟王陵M260•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西汉广陵王墓西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坟茔坟茔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韩森冢位于西安市城东韩森寨以西,今长乐公园东门外。
冢高22米,原占地60余亩,1993年约30余亩原为汉代典型覆斗墓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残存高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残存高46.5米造陵工期长达米造陵工期长达53年•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或"山陵".•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米,高达46.5米.“因山为陵”式“因山为陵”式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唐太宗昭陵•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文德皇后葬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
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乾陵乾陵•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祠堂,墓碑和神道墓碑和神道.•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继续享受生前生活的建筑活的建筑.•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秦汉以后往往设于墓侧往设于墓侧.•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场所外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地方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南宋以南宋以后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墓碑•墓碑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来悬棺的最初是下葬时用来悬棺的,有木质有木质,石质之分石质之分.•西汉中期以后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既不埋于墓中,也也不在下葬后撤除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从而从而成了墓碑成了墓碑.•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又叫碑额),碑身碑身,碑座碑座(又叫趺又叫趺fū座座)组成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长篇文字为主.•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只刻有"亡故显考亡故显考(妣妣bǐ)某某府某某府君之墓君之墓"类字样类字样.•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像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墓志铭墓志铭•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是埋在地下的。
至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即为两块等大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刻铭文者在下为底,刻碑额者在上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墓志铭大行于隋唐时期,以唐代最为繁盛,出土的数量远胜北朝宋元以后,墓志铭数量锐减近代以来,西式葬法逐渐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铭之作渐衰•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地其他建筑墓地其他建筑•寝寝•祠堂祠堂•神道神道•石像生石像生汉代济宁武氏石祠汉代济宁武氏石祠•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碑•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
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明祖陵神道•古代埋葬死者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货币货币,玺印玺印,简册简册,丝绸丝绸,衣物无不尽衣物无不尽有有.•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多件,玉器玉器750多多件件;成都发掘的战国船棺墓中成都发掘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漆器器,竹木器竹木器,青铜器青铜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700户的列侯夫人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随葬品也数以千计也数以千计.•至于古代帝王陵墓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 •汉代规定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充山陵".•厚葬之俗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由此可见一斑.•二、丧礼习俗二、丧礼习俗 丧礼指殡殓死者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居丧祭奠等的种种礼节仪式种种礼节仪式.•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丧礼制度.•同样是死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叫法上就截然不同不同.《《礼记礼记·曲礼下曲礼下》》:"天子曰崩天子曰崩,诸侯曰薨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大夫曰卒(zu2),士曰不禄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庶人曰死." •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总的说来有五总的说来有五,六十种六十种,非常复杂非常复杂.主要主要分为初终分为初终,入殓入殓,下葬三个步骤下葬三个步骤:1.初终初终古代讲究古代讲究"寿终正寝寿终正寝","善终善终",所以将死之人要居于正室所以将死之人要居于正室.•死者亲属要守在周围死者亲属要守在周围,"属纩以俟绝气属纩以俟绝气"."纩纩(kuang4)"是质是质地很轻的丝绵新絮地很轻的丝绵新絮,用以放在临终者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用以放在临终者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吸.•如确已断气如确已断气,则由家人拿着死者衣服则由家人拿着死者衣服,朝着幽冥世界所在的朝着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北方,高呼死者的名氏高呼死者的名氏,呼唤死者回来呼唤死者回来,叫叫"复复",俗称俗称"招魂招魂",意意为挽回死者作最后的努力为挽回死者作最后的努力.•"复复"后后,再验纩再验纩,确已断气确已断气,则开始哭丧则开始哭丧.•之后用之后用"复复"的衣服为死者穿上的衣服为死者穿上,然后用殓巾覆盖尸体然后用殓巾覆盖尸体,叫做叫做"幠幠(hu1)殓殓".•在尸体东侧设酒食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死者鬼魂饮用供死者鬼魂饮用,明清时称明清时称"倒头饭倒头饭".•死者家属退去华丽衣饰死者家属退去华丽衣饰,着素服着素服,开始居丧开始居丧.•同时派人向死者上级同时派人向死者上级,亲友报知死讯叫亲友报知死讯叫"报丧报丧",后世则以讣后世则以讣(fu4)告形式告形式发出发出.•亲友闻讯前来吊唁亲友闻讯前来吊唁,并赠送死者衣被并赠送死者衣被,称称"致襚致襚(sui4)",死者家属要陪哭死者家属要陪哭,并跪拜答谢并跪拜答谢.•在堂前西阶树一旗幡在堂前西阶树一旗幡,上书上书"某某之柩某某之柩",目的是让人知道死者是谁目的是让人知道死者是谁,叫叫"铭铭旌旌",旗幡长短标明死者身分旗幡长短标明死者身分.•用烧热的洗米水为死者洁身用烧热的洗米水为死者洁身,并为死者修剪头发并为死者修剪头发,指指(趾趾)甲甲,叫叫"沐浴沐浴".•沐浴之后沐浴之后,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玉,米米,贝等物贝等物,称称"饭含饭含".•周制天子饭黍含玉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诸侯之士饭稻含贝侯之士饭稻含贝.•唐代皇帝饭粱含玉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四,五品饭稷含碧五品饭稷含碧(绿玉绿玉),六六品以下饭粱含贝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庶人饭粱含钱.•在堂前庭中设一块木牌在堂前庭中设一块木牌,暂时代替神主暂时代替神主,叫叫"设重设重",•晚上在堂上和庭中燃烛晚上在堂上和庭中燃烛,称称"设燎设燎",以便于死者亡灵享用供品以便于死者亡灵享用供品.以上这些初终礼仪须在一日之内完成以上这些初终礼仪须在一日之内完成. 谷口含玉口含珠口含钱•2、入殓、入殓 入殓分入殓分"小殓小殓"和和"大殓大殓".•"小殓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小殓之前小殓之前,先把各种殓衣连同亲友先把各种殓衣连同亲友所致之襚全部陈列开来所致之襚全部陈列开来.•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举行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举行,诸侯五日小殓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古代衣服有里曰古代衣服有里曰"复复",无里曰无里曰"单单",小殓用的所有寿衣必是夹衣小殓用的所有寿衣必是夹衣,绵衣绵衣,小小殓时所有参加者都要不停地号哭殓时所有参加者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以示悲痛至极.•小殓后用衾被裹尸小殓后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用绞布收束.•周制国君用锦衾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大夫用缟(白色细绢白色细绢)衾衾,士用缁士用缁(黑色布黑色布)衾衾.•清代一清代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三,四品用黑色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绀六品用绀(深深青透红青透红)色色,七品用灰色七品用灰色.•民间殓衣多用绸子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忌用缎子,因其谐音因其谐音"段子段子",恐恐致致"断子绝孙断子绝孙".•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仪式非常隆重所以仪式非常隆重.•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大殓时着官服,女女子则凤冠霞帔子则凤冠霞帔.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铺席执衾铺席执衾,亲自亲自奉尸入棺奉尸入棺.•民间习俗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乞求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黄绫绣花棉褥要用黄绫绣花棉褥,俗叫俗叫"铺铺金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褥子上锈海上姜牙,八仙过海等图案八仙过海等图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目的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的灵魂升天成仙.•盖棺时儿女应在场盖棺时儿女应在场,如死者为女子如死者为女子,要等娘家人与之告别后要等娘家人与之告别后,方可盖棺方可盖棺.•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右手握银,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盖棺之后盖棺之后,再次祭奠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称已盛尸之棺称"柩柩(jiu4)",停柩称停柩称"殡殡".•此后此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叫"成服成服".•3、下葬、下葬 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礼仪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礼记》载《礼记》载:"天子七日而殡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五月而葬;大夫大夫,士士,庶人三日而殡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月而葬.“•秦汉以后秦汉以后,平民三、五天后就下葬平民三、五天后就下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山清水秀的地方,以使死者安息地下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庇佑子孙.•下葬前一天下葬前一天,先举行先举行"迁柩迁柩"仪式仪式,即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即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第第二天二天,灵车启行灵车启行,前往墓地前往墓地,叫叫"发引发引",后世称后世称"出殡出殡".•发引队伍由丧主带领发引队伍由丧主带领,边哭边行边哭边行,亲友执绋亲友执绋(fú,牵引柩车的,牵引柩车的绳索绳索),走在灵车之前走在灵车之前,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往往由方相氏开道往往由方相氏开道,乐队前导乐队前导,旗幡高树旗幡高树,明器浩荡明器浩荡,纸钱飘飞纸钱飘飞,僧尼道士随行念经僧尼道士随行念经.•出丧队伍经过之处出丧队伍经过之处,亲友可设亲友可设"路祭路祭"——搭棚祭奠搭棚祭奠.• 灵柩到达墓地后灵柩到达墓地后,先行祭奠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众亲友打墓众亲友打墓穴穴.•打好墓穴后打好墓穴后,在墓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在墓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小杉树小杉树,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下柩时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下柩时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灵柩安放平稳后灵柩安放平稳后,主人及亲属痛哭主人及亲属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叫叫做做"添土添土".•最后最后,筑土成坟筑土成坟.下葬完毕下葬完毕,丧主还要丧主还要"反哭反哭","虞祭虞祭".•西汉以后西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的影响,又有又有"做七做七"和和"百日百日"的习俗的习俗,每逢七每逢七天一祭天一祭,以以"五七五七"为重为重.至至100天天,家人再次对死者进行祭奠家人再次对死者进行祭奠.•至此至此,丧礼基本结束丧礼基本结束.•4、、“丁忧丁忧”与与“守制守制” •在宗法制社会在宗法制社会,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孝经孝经 三才章三才章》》云云:"孝孝,天之经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民之行也."《《孝经孝经 孝治章孝治章》》称称:"明王以孝治明王以孝治天下天下.“•总之总之,孝是天地的自然法则孝是天地的自然法则,是人们行为的根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本准则,也是治理天下的核心问题也是治理天下的核心问题.•"丁忧丁忧","守制守制"就是宗法制下子女行孝的一就是宗法制下子女行孝的一种重要方式种重要方式. •"丁忧"又称"丁艰",即遭父母之丧。
•“守制”即长辈死后,儿子或长房长孙自闻丧日开始,不得任官,应考,嫁娶,要守孝27个月(不计闰月)•在我国古代,这包括"丧,葬,服"三个部分.•所谓"治丧",即父母病危时诸子共扶病者躺在正厅床上,首朝东,撤去旧衣,换上新衣,告诫家人不得喧哗,围坐在周围观察其手足,并问有何遗嘱,记于纸上.•然后在口鼻间放块新丝绵,丝绵不动时表明已经气绝.•气将绝时,在地上铺好席褥,一咽气立刻抬上席褥,用新被盖好,并将一根筷子放在死者口中,使其口不闭合,然后举哀.即换掉有色彩的衣服,披发赤足,三日不食.•第三天大殓(入棺)时,诸子大哭尽哀,然后盖棺,再焚香叩拜.•大殓之后早晚哭奠,诸子及晚辈亲属穿孝服立在灵旁,接待凭吊亲友.•接着便是"送葬".送葬规定要停柩三月,选好墓地,祭祀土地神后开始掘地挖坑,并为丧主刻墓志铭.•入葬前一日,祭奠亡灵,诸子奉丧主"魂帛(bo2)"于祠堂朝祖.次日迁柩于灵车,移向墓地,长子率众人哭号步行(应持哭丧棒).•达墓地后,各就各位,大哭尽哀,下棺复土,立石碑.•最后是最后是"服丧服丧".•服丧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服丧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分为"五服五服":•一是一是"斩衰斩衰"(崔音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断处外露,不缉不缉边边,儿子与未嫁女儿儿子与未嫁女儿,承孙承孙(父及本人皆嫡而父先亡父及本人皆嫡而父先亡)皆为父母皆为父母丧服丧服,妻为夫丧服妻为夫丧服,服三年服三年.•二是次重之二是次重之"齐衰齐衰",用粗生麻布制成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剪断处缉边.为祖父母为祖父母服一年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月.•三为三为"大功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孝服用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母为伯叔父母,堂兄弟堂兄弟,未嫁堂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姐妹丧服九个月.•四是四是"小功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为从祖父母,堂伯祖父母堂伯祖父母,未未嫁祖姑嫁祖姑,堂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外祖父母,母舅母舅,母姨服丧五个月母姨服丧五个月.•五是五是"缌缌(思音思音)麻麻",用最细熟麻布做成用最细熟麻布做成,为从曾祖父母为从曾祖父母,族伯族伯叔父母叔父母,族兄弟姐妹族兄弟姐妹,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岳父母丧服三个月.•儿女服丧十三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二十五个月为"大祥",迁新神主至祠堂;二十七个月为"禫(旦音)",开始进酒食.•有的孝子在墓旁用茅草结庐,居住三年,甚至更长,以守丧尽哀.•有的立志终身守坟,有的晚上睡在父母墓穴中.如孔子64代孙,在父亲墓穴住了三年,每晚睡在一个空棺里.这些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统治者提倡这样,其政治目的在于"移孝于君",故长期得以奉行.(有在墓穴生五子者.) •三、丧葬形式•我国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和裸葬等. •1、土葬.•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对死者的处理与兽类相差无几,或者分食尸体,或者弃之原野.自鬼灵观念产生以后,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在另一世界它们也象活人一样生活,于是产生了保护尸体的想法.但究竟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处理死者,则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形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有着关系.•土葬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葬式,也是中原地区汉民族最标准的葬式.在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壤肥沃,人民世代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则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入土为安"便成为汉族人民的信念.即符合其生活习惯,又能照顾到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据考古发掘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有意识地把死者埋入土中.至新石器时代(如半坡遗址),则进一步挖掘土坑集体掩埋尸骨,婴儿的尸骨还特用陶瓮和盆钵装殓,埋在住房附近,这说明土葬很早就出现了.•不仅汉族,古代匈奴,突厥,回纥及苗族也都以土葬为主要葬式,共用棺木盛尸,挖葬穴深埋,以土丘为标记.苗族中有的采取多次"复葬"办法,即土葬棺木腐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到捡不出尸骨为上.瑶族中也有三年内举行复葬的习俗.回族至今仍沿用土葬.土葬反映出等级社会中因身份不同而规格不同的情况,如帝王的陵寝往往要倾其国力,使墓体雄伟,并附有墓碑,石人,石兽,华表等建筑,而下层人民则往往较简. •2、火葬.•火葬也称"火化",即用火焚化死者遗体的丧葬形式.这种形式也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盛行于少数民族中.•先秦时庄子,墨子,荀子,在其著作中都曾记载古代少数民族奉行火葬的情形.但汉族却视为异端,如战国时燕军围攻齐国即墨,掘其冢墓火烧死尸,齐人"望见皆涕泣".•汉代以后佛法东移,而古印度是火葬最盛行之地,故也传入到汉族地区.先是高僧死去后"依外国法,以火焚尸",其后渐为民间信佛者奉行.•唐,宋时民间已很流行.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下诏严禁火葬,但因此式较为简便,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尤其是南宋后因江南人多地少,商品经济发展,动摇了人们"安土重迁"的观念,火葬更是"相习成风,势难遽革".•明,清政府虽对此视为丧伦灭理的行为屡加厉禁,但实际上却一直盛行着.如《红楼梦》中的晴雯死后,即是被拉到"化人厂"焚化的.在我国西北,西南高原地区居住的一些少数民族,更是从古至今沿袭此式. •3、水葬.•水葬即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沉浮漂流的一种葬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族中.•奉行此式的民族,一般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以水为生以鱼为食.他们视江河为生命的源泉与归宿,并往往流传着与水神有关的美丽传说.•一般人死后先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河中.在东南沿海,也有置棺于海滩利用涨潮冲入大海实行水葬的,这种葬法多为渔民.•后来水葬之俗影响到内地,有些地方往往将乞丐,疯子及恶疾等死者投入河中.此式对河水污染很大,妨害饮用,故各朝代都颁布法令,力革其俗,渐不被采用. •4、天葬.天葬又称露天葬或鸟葬,是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奉行的葬式.•在藏族地区其仪式是:人死后覆以衣被,献以酥油,延请喇嘛念经超度,烧糌粑,出殡时用马驮尸至喇嘛寺,将尸体置于专设的天葬台上以饲鹫鹰,以被食尽为吉祥,称为"归天".•古代南方的扶南国,也把鸟葬作为四种葬式之一.行鸟葬的民族多以游猎山地为生,其神话传说也往往与猛禽大鸟有关.蒙古族尤其是西部牧区,鸟葬也极普遍.其习俗是: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快跑,直到掉落到荒野让野兽或老鹰吃掉为止,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可升入天堂.若七日过后尸体仍在,则认为不吉利,还要请喇嘛念经替死者祈祷.•天葬还有几种演变形式.•一是风葬.《隋书 契丹传》:"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鄂伦春族也保持着这种葬俗,在人死后装入柳条篱笆,到墓地后,将两棵相距一米左右的松树在离地面约二米处砍断(或架起木柱),上面各固定一根横木,将柳条篱笆放在横木上,头朝北脚朝南(忌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风葬后尸体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愈久愈好,若是掉下也不再重新安放.•二是悬棺葬•另外还有些复合葬法.如上云契丹即先风葬,三年后再火葬.《北史 高车传》:"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于中,张臂引弓,佩刀挟矛(右加肖字),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是一种坐式天葬与土葬结合的复合葬式.也有实行先土葬后天葬的.如宋代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载贵州仲家的葬俗,其初葬施行土葬,等肉体枯腐后,把剩余尸骨取出,装入函中,放在山洞或大树上,实行天葬.(按:也有先天葬再土葬的,如皖南今俗死后入棺先放在山上小屋中,过三年再行土葬.今多有先火葬再土葬的,也是复合葬.) •5、悬棺葬.•此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以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上,或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中.其葬地多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其葬具除一般棺材外,亦或用船棺.•悬棺葬在南方地区分布甚广,两湖,赣,皖,浙,闽,台,两广,黔,滇,川及陕等都有此俗.实行悬棺葬者主要是越人,濮人和僚人,而都有着血缘关系,故葬式也十分相近.此葬之俗从春秋至明代一直实行,随着迁徙范围渐广.•但是他们采用怎样的方式将棺木放到临江悬崖绝壁上的呢? 千百年来却一直流行着不少神秘的说法.或说神鹰变成了黑衣力士用手托着棺木升上悬崖陡壁的,或说"昔人于江斗龙船,忽飞起置今处"即棺木自已飞上去的,也或说"僮人谓神巫有奇术,能将棺木深夜飞升"升上去的,皆不可信.•据今考察可能有如下几种办法:一是 降式,即从岩顶将棺椁吊悬垂下置放到葬位,史有"于临江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的记载.•二是栈升式,采用岩壁上架设栈道搬运棺椁至葬位.•三是台架式,即堆置土台或搭设梯架升置棺椁.•四是提升式.即操作者在岩底或岩壁外的其它地方,使用绞车或是人力,借助滑轮装置提升棺木,再由人工在洞穴葬位配合.•这种葬式不仅可防潮,亦可防止人兽侵扰和破坏,又显示出"弥高者以为至孝"的观念.表明亡灵对山水的依恋和寄托之情.但升置悬葬的方式,结论都是初步的,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6、“裸葬”.裸葬即裸体葬.虽然只见于汉代杨王孙一个例子,但其方式都极独特.•杨王孙为西汉城固(今属陕西)人,生活在汉武帝时,是个无神论者.《汉书 杨王孙传》具体记载了其行裸葬的全部过程.当时,社会上盛行厚葬,上自皇帝下至庶民,都不惜"费财厚葬",耗费了大量劳力资财.如为汉武帝修建茂陵,整整用了52年时间,其中金钱,财物,牛马,鸟兽尽皆藏之,以至武帝死后陵墓中再也放不下其它东西了.王公贵族们上行下效,对此,杨王孙痛恨至极,决心死后从我做起,以"裸葬"的形式矫正时俗.•及他重病之际,留下遗嘱,要儿子在他死后用布囊盛其尸体,置于七尺深的土中,然后将布囊徐徐去掉,使其身体最终裸葬,此即杨公孙提出的"裸葬"方式.•对此,他的儿子很是为难,便把此事告诉了父亲的好友祁侯.祁侯写信给杨王孙,说假如人死后有灵魂的话,你实行"裸葬"是"戳尸地下",将要光着身上子去见列祖列宗,这将成何体统,且时下所行葬式,乃"圣人之遗制",你又何必要独自标新立异? 杨王孙回信说,时下葬式很费钱财,且世上根本没有什么鬼魂,"死者不知,生者不得",岂非太愚蠢了吗 ?遂行"裸葬".此式为中国风俗史值得一书之特例,其精神值得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