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感觉发展与感觉学习-机体觉.pdf
3页身体内部的机体觉不属于人体的某一器官, 这种感觉通过关节、肌肉、 肌腱、 内脏和运动系统获得 有了这种感觉, 我们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 知道自己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 知道自己身体所处的方向, 还具有重量的感觉等总的说来, 机体觉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 如饥渴感、舒适感、厌倦感、身强或体弱感、轻松或疲惫感、兴奋感、压抑感, 以及其他各种难以用具体言词来表达的感觉不过, 与机体觉有关联的各种感觉并不都是它自己接收到的, 大部分感觉还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获得的事实上 , 婴儿一出世就具有机体觉, 然而 , 婴儿如果没有学会走路, 就很难使机体觉获得充分的发展 , 因为婴儿在学会走路前, 只能接收到自己面前和身边的信息, 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 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为这时候运动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毫无疑问 , 机体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我们自身的运动感, 其中包括平衡感、 对自己保持的姿势感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从甲地走到乙地的位移感等等我们可以走路、 奔跑、跳跃 , 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运动是使人能“独立自主”的一种身体活动, 它能使我们自主, 能从这儿走到那儿, 能寻找我们感兴趣的事物, 井开始征服自然环境。
通过运动 , 孩子们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 并开始认识客观世界能组织自己活动的孩子表明他们已进入自我解放的状态, 表明他们的发育已进入高级状态运动学告诉我们, 人一生下来就有高度和深度的观念视觉在对距离的估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但仅凭视觉是难以准确估计到距离的, 视觉、听觉、机体觉等的协调行动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距离机体觉的另一个功能是告诉我们自己身体的姿势和我们四肢所处的位置,有了这个功能, 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坐着还是站着, 是仰还是卧着, 而卧着又是什么样的姿势等机体觉还能让孩子知道方位, 婴幼儿一般已掌握前后、上下、左右三种方位. 让孩子进行方位训练的练习不难设计,例如 , 可以放几件物品, 让孩子说出它们的位置( 是在另一物品的左边还足右边 , 前边还是后边); 或在院子的地上画上标明方位的平面图, 让孩子在上面走; 有时也可以向孩子发出口令( 向右转 . 、朝前走、向左转等), 让他们依口令走孩子稍大一点,就应该掌握 “远”、 “近” 的概念 这不仅是从孩子所处的位置出发的远近感,而且包括让他们掌握甲乙两地或两种事物的远近的概念通过比较 ,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概念, 关于地域的概念 , 根据远近 ,可作以下分类:“近”、 “较近”、 “远”、 “很远”婴幼儿早期的活动范围显然是“近”的范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由“近”及“远”, 一直到“很远” c 不过 , 对两三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外乎足家的附近, 幼儿园的附近和父母常带他们去的地方婴幼儿开始学走路时, 一般只能去“近”的范围, 就是这一点还取决于他们拥有的“自由”,因为父母怕出事, 总不让孩子离家太远一般说来, 住在小村镇的孩子离家出走的范围比大城市的孩子大得多, 因为小村镇的孩子出门危险性小. 年龄幼小的孩子的活动一般有下面几种:走路、爬行、-单脚跳、踮着脚尖走、在平衡木上走、跳舞、下楼、跳跃. 奔跑、踩水走、滑行、带东西走、骑自行车. 游泳、溜冰、踩踏板、跳远、跳高、跳绳、爬山、脚后跟踏地等: 幼儿园或儿童学校应该有一块让孩子进行活动的场地, 场地上有秋千、跳板、有弹性的地面平衡木、绳梯、小三轮车、地道、滑梯、台阶等. 有些特别好动的孩子在进行机体觉的训练时, 也应该让他们参加幼儿园或儿童学校为他们专门准备了一些活动 当然 , 这些活动也可以让一般的孩子参加, 对好动的孩子应该进行引导不少孩子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只会叫孩子“安静点! ”其实 , 这样说并不合适1. 机体觉教育的目标机体觉包含的面很广, 另外 , 也考虑到接受教育的孩子中有即将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的各方面已相当成熟的六岁儿童。
机体觉的教育应达到下列目标: (1) 让孩子认清身体的每一部分, 并知道身体的各种姿势( 坐、站立、跪、躺卧、前倾、后仰、左右倾斜等 ) 和手臂、腿、脚、手、手指及脑袋的各种姿势; (2) 让孩子弄清日常活动的空间分配情况; (3) 让孩子辨明自己周围空间的主要方位: 上下、前后、左右、远近、内外、这边、那边等; (4) 让他们很快地说出什么东西在上面, 什么东西在下面, 什么东西在左边、右边、前边、后边、里面、外面: (5) 让他们很快地说出室中和教室里各种物品的位置: (6) 让孩子画出他们熟悉的场所和房子( 如卧室、 餐厅、 客厅、 教室和院子等 ) 的平面图 , 并同时标出各种家具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7) 确定几条路线 , 让孩子作比较 , 说明哪条路远, 哪条路近 ; (8) 让孩子学会走从自家到学校、到附近的电影院和其他常去的一些地方的路, 同时让他们作比较 , 说出哪一条路最直最近, 哪一条最远 ,哪一条最有趣, 哪一条比较安全等: (9) 让孩子只看一眼, 就能估计出物体的距离,并能回答下面(10)(11)题: 位于同样距离的还有什么物体 ?这两件物体哪一件最远 ? (10) 让孩子蒙住双眼, 随着老师发出的指令, 在家里或在幼儿园的教室里走几个来回: (11) 借助一张平面图, 让孩子在图中标出的地方走一趟; (12) 让孩子估算一一下徒步走一段路所需的时间, 然后再叫他们估算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坐小汽车和穿溜冰鞋跑完同样距离的路需要多少时间; (13) 让孩子说出用慢步、正常步速、 快步和奔跑四种方式走完同样一段距离的路所需时间的不同和疲劳程度的差异; (14) 让他们对轻、重、很轻、很重这四种物体作出区别; (j5)让孩子掂一下重量相关不大的几种物体, 然后依重量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16) 让孩子在未经试验的情况下, 说出一种物体能不能被挪动位置, 能不能搬运走 ; (17) 对几种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物体的重量进行比较后, 让孩子按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 (18) 估计两种容器装满水时和不装水时重量的差别; (19) 让孩子将几种形状相同的物体按容积的大小排列起来; (20)让孩子在未经试验的情况下, 通过估算就知道两只容器的大小, 并能将其中的一只放在另一只的里面(这个练习可由六岁的孩子做); (21) 让孩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姿势( 站立时、 坐着时、 跪着时、 从远处和近处) 估算几种物体的大小; (22) 让孩子尽力使视觉、动作.方向和触觉协调一致, 以便使某些特殊才能得到合理的发展: (23)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 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4) 扩大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并全面认识它的功能; (25) 从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生命力的存在。
实现上述日标,能使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l)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无需大人的帮助就能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2) 由孩子自己估算两地的距离, 并单独走完这段距离; (3) 改变物体在空间的位置; (4) 增加孩子直接到某地去见人和取物的经验; (5) 增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一般地说 , 拥有滑梯、秋千、跷跷板和双杆等运动和娱乐器材的幼儿园的院子是进行一般机体觉训练的最合适的场所, 因为机体觉的训练要求孩子练习平衡能力, 要让他们爬滑梯、荡秋千、滑行、走平衡木、跳跃、在地上爬行然而,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行这些活动一些胆大、 好动的孩子在运动和娱乐器具上进行各种耍杂技一样的活动觉得很过瘾, 而一些平时不太爱动的孩子一登高就会头晕目眩, 生怕从上面跌下来, 他们只能在平地上活动鼓励孩子 ( 尤其是胆小的孩子)多从事类似的活动, 不但可以训练其机体觉的发展,而且对于从小养成勇敢、刚毅的性格 , 促进心理健康发育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机体觉教育练习(l)教师带孩子外出散步, 从幼儿园出发, 到离幼儿园五百米左右的一个住宅区( 也可去广场、公园或市场等) 教师一边走 , 一边跟孩子们就路上见到的事物提问( 也准备随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那是什么 ?~你见到那幢楼房了吗?~我们这儿离幼儿园近, 还是离你家近?~那儿在卖什么 ?” ,, 教师一边提问, 一边鼓励孩子提问。
如果对孩子提的问题不能作出正确回答, 教师可以就近向熟悉这个问题的人请教 , 例如 , 向卖花的人请教引起孩子注意的鲜花的名称, 向卖水果的人请教一些水果的名称等等回到幼儿园后,师生们一起交谈所见所闻, 说说哪些事情他们最感兴趣; 还可以参阅一些孩子们爱读的书 ( 根据儿童的年龄, 可以参阅连环画或其他儿童读物), 这样一来 , 孩子们就会明白,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散步的过程中 , 孩子们可能会就某些树木、花草等提出问题, 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散步、郊游, 教师们会发现, 感官教育应该随时随地进行这就是说, 不仅在校内而且也应该在校外进行, 应该明白 , 感官教育不是一门课程, 而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 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对周围的客观世界进行观察2) 在一周的时间里, 让孩子们做下列动作: ●摇晃、走路、堆放、拖拉、爬坡: ●跳舞、下坡、摇摇晃晃地走: ●荡秋千、奔跑; ●滑行、站立、停下; ●推、拉 : ●刹住 ( 儿童车 ): ●爬行 ; ●阻拦 ; ●站起来 : o 走路、摇晃 ( 物体 ) 、骑自行车 : ●游泳 ; ●使别人停止; ●移动、滚动: ●跳跃 : ●躺下3) 让一个孩子站在其他孩子面前, 请这个孩子说出: ●他前面的孩子的名字; ●他左前方孩子的名字; ●他右前方孩子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