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文学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18105637
  • 上传时间:2021-12-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0.19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文学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陶礼天[内容提要]作者自1990年代即开始关注并研究文学地理学原理和中国文学地理学课题,熟悉我国 当代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术史本文回顾了我国文学研究界关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过去,考量了此一课题 (或曰学科)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由此问题意识出发,探讨了文学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问题笔者 认为文学地理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成果众多,成就也很大,但对文学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研究存在严重“贫血”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思想界涌起“文化转向”(culture turn )思潮以来,发展 到21世纪初的今天,文化地理学研究已经具有新的面貌,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都有很大变化,被称之为 “空间转向"或“地理转向”,强调通过空间思考文化,通过文化思考空间,这是新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所 在而在“地理转向”或“空间转向”的研究途径中,对于文学地理学来说,其研究的中心与重心——笔者以为 就是“景观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景观研究或者说文学的景观和文化地理的景观及其关系的研究,才是具体 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未来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景观学 时间风格 空间风格 观看方式一、小引从上世纪80年代迄今,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包括古代、现代、当代乃至外国文学的研 究,逐渐形成一门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探讨的“显学”,这就是文学地理学,论著甚多,成就 也很大。

      对中国当代学界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学界己经有多篇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和综述-但考虑这些论文和论著中,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西方文学研究界的情况、我国学界 当代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都述缺乏分析和思考,故本文不揣浅识, 挂一漏万——只能算是“点点滴滴”的思考而己,试图简要地I叫顾和检讨一下文学地理学研 究的过去、现在和未來的发展问题抛砖引玉,以期能够使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二、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存在问题尽管上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谈论的是文学地理学的话题,但并没有使用“文学地理学” 这个名号,英至也没有“学科意识”,也没有能够白觉地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范用、方 法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探讨,不过我们仍然町以通过近20多年的大量论著得到一个清晰的说 明:80年代,除少数使用“文学地理学”称名外,学术界大体多把“文学地理”问题及其相 关研究称为文学生态学、文学地域性研究、文艺的地域学、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等2,如发表 重要论著者冇袁行滞、严家炎、滕守尧、章培恒、王水照、曾大兴、萧云儒、李庆西、金克 木、樊星等诸位先主,这个名单其实很长,这里不能赘举自本世纪这10多年來,学术界逐 步统一到“文学地理学”这个名称下,并召开了多次的专题学术研讨会3,相关论著与II俱增,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如杨义、李浩、陈庆元、梅新林等诸位先生的论著4,相关 论著难以屈指,专著有几十种,肓接、间接相关的论文逾千篇可以说在今天,文学地理学 这一 “学科”的初步规范已经得以建立,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其实,“文学地理”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 这是广为学界所熟知的而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1949年麻由于受到学术界批判“地 理环境决定论”影响,和古代文学研究--样,多避免讨论文学地理论题,而是把相关分 析置于民族性、人民性、大众化等论域Z内进行讨论,例不胜举如李永生于1982年出版《孙 犁小说论》列专章讨论孙犁小说的“民族化”特征鲁迅《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 R) 信中说:“木刻还未大发展,所以我的意见,现在首先是在引起一般读书界的注意,看重,于 是得到赏鉴,采用,就是将那条路开拓起来,……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 街头风杲,就是为此现在的文学也一样,冇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 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Z活动有利 5李永生就曾引用鲁迅这一论述(很为流行) 说明“艺术的世界性,取决于艺术的民族性,民族性艺术为世界、为全人类提供了本民族特 有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牛活习惯,反映了这一民族不同于他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心理内容、 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外在的表现形式。

      &从此出发来分析孙犁《荷花淀》、 《风云初记》筹小说的民族化表现乂,鲁迅先住所谓“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句话,大概就是我国学术界流行的所谓“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这句话的最初版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过 程中,形成今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有自己的共同的文化白信和共同理想,我们的文学 艺术应该也必然有自己的中国作风、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是在汉文化为主流并吸收、包容与 并存多民族文化乃至外来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立于世界的浩浩洪流《诗经》和 《楚辞》就反映和包容进了中国文学在早期发端时期已具有的不同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对此尤为关注,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 要传统对此进行探讨,也是文学地理学这一研究课题中的应有之义批判“地理坏境决定 论”,实际应该不妨碍建设文学地理学,二者应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当代文学创作在20 世纪80年代已经渐渐形成一种追求不同“地域文学”特色的创作潮流,随Z,文学批评也及 时加以总结并冋过头来重新审视现代文学有关创作现象,追溯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文学地 理”评论和创作传统,于是提出或重新提岀西部文学、东部文学、南方文学、北方文学、地 域(或称区域)文化小说等一系列的概念,人文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理论也被迅速引入当 代文学批评,其批评概念还比较杂乱多样,但其共同指向在笔者看来都属于“文学地理学” 的研究与批评。

      近代以来“科学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无疑是随着西方人文地理学(包含文化地理学) 的引进而兴起的了,20世纪初就有学术价值含金量很高的多篇论文发表,如梁启超、刘师培、 王国维、汪辟噩等先生的论著,乃至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有关论文8,这些论著无疑己经 成为传世名作,广为文学研究者所知;而最近20多年之所以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成为显学,也 是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近年来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移译、输入分不开的 ,也是打我国文化地理学专家学者特別是如陈止祥先生《中国文化地理》这样杰出的研究成 果密不可分的叫尽管文学地理学在今天中国文学的研究界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少学者声明「文学与地 理相关”,已经成为学界研究Z “共识”但笔者以为当前的研究表明文学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研究严重匮乏,大最的学术论著仍然存在着理论逻辑的混乱性、充斥着人文“想像”的不足, 尤其是对•梁启超提岀的问题,还没有能够作岀有说服力的理论思考和回答梁启超在《中国 地理大势论》一文中,论及“词章”时说:“燕赵多慷慨悲歌Z士,吴楚多放诞纤丽Z文,口 古而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 围社会影响特其焉。

      白后世交通益盛,文人墨客人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寝微矣口这一论 断隐含着一个问题一一这就是“交通益盛”的今天,还有无“文学地理”问题存在?因为如 果按照这一说法,文学地理学只有演变为文学历史地理学才能得以成立,就没有今天的文学 地理学,或者说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普适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就没有“文学地理学原理”不 对这个理论核心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和解决,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就会成为问题,自然 i些致力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的论断,就易于变为空谈而笔者通过研究思考认为,新 文化地理学的应运而生,也是碰到了这个理论障碍而得以激发的;“文化转向”的研究,已经 昭示了文学地理学未來的研究路径笔者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专门致力于文学地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后來曾在《福 建论坛》、《文化研究》及《北人中文研究》上发表几篇论文,就是当时研究的结果匕 笔者在《北人中文研究》创刊号上发表的《文学与地理——小国文学地理学略说》一文小, 认为可以给“文学地理学”下这样一个简明的定义,即它是介于文化地理学为艺术社会学(或 称文学社会学)Z间的一门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今天大概更倾向于使川“跨学科”这一概 念),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的相互关系。

      这里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地 域的文学,即在特定文化地域、具有一定地理空间范围中所产牛的文学;所说的“地理”也 主要是人文地理,即偏向于人化的自然方面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所谓文学地理学就 是研究地域的文学为文学的地域、地域的文学为文化的地域、地域的文学与地域的文化Z间 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说,从人地关系角度综合论之门,上述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三大关系,乂 可衍生为具体的五大层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与地域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它着重从文学与地理的玄接相关性出 发,來探讨文学的地理风土质性及其地域风格的成因;二是作家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超地域的流动变迁及其与文学创作活动Z间的相互关 系,它着重从审美主体角度來探讨文学的地域特征,并进而对文学地域性的超空间(超地域) 的时间风格和超时间的空间风格(地域风格)相互演化的规律作岀研究;三是文化地理的景观与文学原型意象、境界构成及其审美心理积淀的和互关系,它着重 从审美客体和文木构成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地域性的空间风格与时间风格的特征及其在 现吋性与历时性过程中的发展过程;四是地域的文化风尚与文学的地域风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是文化地域的思想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审美人格、审美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就最后的两人方而的关系来讲,它要求把形成文学的地理风土质性的文化中介因索纳入 研究的范围,并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综合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文学地理的空间的与时间的 风格叭就平行结构而言,上述的文学M地理Z间的文化中介因素,主要指政治的、哲学的、 宗教的以及其它艺术学科如中国的书画艺术等等方面的内容6这些基本观点,笔者仍然坚 持,也为不少学者所引用,但没有能够对上述梁启超先生的论断所隐含的“问题”予以解答, 一直困惑于心三、西方与中国:文学地理学的产生(一)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提出据笔者初步考查,西方“文学地理学”的创立,实际 主要产牛于法国文学理论批评界应该说,西方文学地理学的捉出,是与孟徳斯鸠《论法的 精神》这样的著作所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冇关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到丹纳《艺术哲学》 再到蒂陳岱《克吕尼》等,相继进行有关文学与地理关系的研究,讨论欧洲南北文学与文学 地域问题据法国罗贝尔•埃斯卡皮初版于1953年的《文学社会学》所谓“几年来,流行着文学地 理学”等有关论述和介绍,知道法国文学研究界在1942年迪布依出版了《法国文学地理学》, 1946年费雷出版了《文学地理学》,6o所以说“文学地理学”的正式命名、产生,是在二十 世纪的40-50年代。

      但“文学地理学”这个称名的法文具体是如何翻译的问题,笔者不懂法 文,并不详知迪布依的《法国文学地理学》和费雷的《文学地理学》,迄今也没有中译本问 世;而口除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和丹纳的《艺术哲学》夕卜,其它提及到国外有关文学地理 学的著作基木还未能翻译介绍到我国尽管法国学界提出“文学地理学”并出版了专著,但西方主流文学理论批评界,并没有 认可“文学地理学”如20壯纪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史家美国雷纳•韦勒克撰写的 《近代文学批评史》,研究范围是1750—1950年,就没有提及有专门的“文学地理学”著作, 但列有专节论述徳国赫尔徳(1744—1823)、法国的斯达尔夫人(1766—1817)>泰纳(1828 —1893)、蒂博岱(1874—1936)等人的文学批评,涉及到文学地理问题,如其第8卷论阿尔 贝•蒂博岱文学批评时,提及“文学地理”(Geography, litcmmy)这个概念J从学术影响 讲,1800年法国斯塔尔夫人(按:徐继曾译为斯达尔夫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 学》(简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