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实习报告4篇(最新).docx
21页必备】地质实习报告4篇一、实习位置、交通、地貌概况实习位置:实习地点位于北碚嘉陵江观音峡左岸水北公路朝阳桥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 沿峡谷右岸通过交通:东南距牛角沱车站约35公里,西北距北碚车站2 公里而从学校乘校车出发,经 由收费站上重庆主城区外环高速,最终抵达北碚实习地点,其中乘车大约需要1 个小时因 而交通还是比较便利快捷地貌概况:实习地区属低山峡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时间是中生代末四川运动地貌受 岩性及构造控制,观音峡的低山位于背斜轴部,高处海拔800~850 米,顶部较为平坦,是一 古老的夷平面,两翼山坡由于岩性影响,硬质岩石凸起,软质岩石凹下,灰岩处溶沟、石芽 溶洞、溶槽等发育在山顶与山顶之间常形成背斜张裂带垭口嘉陵江由北西320 度向南东140 度方向深切横穿背斜,两岸岩石高耸,气势磅礴,相对 高度差达600 米(海拔 850~165米)河谷谷坡陡峻,河床宽仅100 米,有一级较窄的高出枯水面约30 米的基岩阶地(公路所 在处)二、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一)地层岩性实习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而在公路上可见到地层是三叠系下统飞仙关 组、嘉陵江组,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布(由 老到新分述如下):1. 二叠系长统长兴组(cP2)灰色厚层一块状含燧石团块灰岩,锤击后有臭鸡蛋味,含腕足类、瓣鳃类化石。
仅在白庙子大桥公路下江边可见2. 三叠系(T)(1)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fTl)紫红色 暗紫红色泥灰岩、泥岩、页岩,夹有青灰色、紫红色灰岩,自下部向上页岩厚度增加厚度 400~500 米2)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jT1) 以石灰岩为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砂岩,中上部灰岩中夹有米黄色白云质灰岩及灰色角砾状灰岩及泥灰色厚度500~600 米3)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lT2) 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地表因风化作用多呈泥状厚度小于10 米4)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xjT3) 灰白——棕黄色、厚色一块状,中一组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和煤3. 第四系(Q)残积、坡积、冲积物二) 构造特征1. 褶皱观音峡背斜属川东南弧型构造带华蓥山复式帚状褶皱带中南延最长之长轴背斜自三江坝南延横穿嘉陵江,经中梁山,终于长江猫儿峡,延长约150 余公里,实习区是在横穿嘉陵江部分 的一小段但该背斜由于风华侵蚀等外力作用严重,背斜枢纽并未形成山顶,而是变成了垭口实习区的背斜(观音峡背斜一部分)轴线10~15度,西北翼陡(倾向300~305度,倾角60~80 度),东南翼缓(倾向 100~105度,倾角 30~35度)。
通过实际测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岩倾向 大致为 140 度,倾角是 40 度2. 断层实习区内有断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背斜轴部和翼部,其中轴部由于地层产状乱,垮塌严 重加之修建了挡墙,所以出露不好但在两翼可以见到一些小断层,如在甘硐子一带小断层 还是比较发育的由于沿着断层面可以看见上盘的下端岩石大致是倾向下的,所以上盘上升, 此断层为逆断层但这个断层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大型的地质运动所引起的,原因是这个断层面两端并不是无限 延伸,切断山体的三)地下水区内可见到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以及地下暗河四)不良地质现象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实梁可见到滑坡,在长生桥可见到垮塌现象三、实习收获和体会通过此次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岩石的岩性、 产状、结构构造,以及层理层面等等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加深在以前的课本理论学习中,老师讲岩层的产状时,拿出一个地质罗盘,告诉我们怎么测 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虽然听的时候知道怎么测,但到了实际的情况,看到实习地点里 的很多岩石,拿着手里的罗盘,就变得手忙脚乱了最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慢慢地理 解,终于成功测出了岩层的产状,并掌握了罗盘的使用。
同时,在这次实习中,我认识了石灰岩、泥岩、泥灰岩、石英砂岩、页岩等等许多的岩 石,以及造岩矿物虽然无论是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还是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岩石的手 标本,但是毕竟现实与实验还是有所差距,面对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山坡,突然感觉所学知识 变得不适用了,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岩石,这是什么构造,还有出露地层的情况但在老师的 耐心细致的讲解下,逐渐有了认识,并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前言在学校学习地质基础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对一些地质现象和一些岩石与矿物有了一些 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并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一次野外的地质实习工作此次 实习,一方面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领,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和格人才通过这一实习,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从事地质 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质实习也是我们专业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 涉及到很多基础地质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大学阶段的一次比较系统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将 来的工作中会受益匪浅实习纪律要求1. 实习期间严格听从实习带队老师的要求和安排。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实 习中结合所学知识,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理 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得到初步认识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及要求:学习内容:1、主要以常见的地质现象为主,包括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岩石及矿物的识别,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地层古生物和石油地质方面的知识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2、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 图;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测 区综合柱状图 实习中要求达到:1、能比较正确地辨别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初步进行成因上的分析2、能利用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定识别常见矿物,特别是造岩矿物3、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4、了解实习区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产状及时代5、了解实习区变质作用类型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6、熟悉实习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岩性及化石7、初步分析实习区中的构造现象及掌握野外识别方法8、较正确的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能利用地形、地质图寻找地质点,识别 地质构造。
9、学会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10、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测量及测量岩层产状要素)一、实习地点所属范围及地质特征1、实习地点所属范围为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 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 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2、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积地层系统,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岩和碎 屑岩组合而成的广阔陆表浅海沉积;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和中生界的三叠—侏罗系的 碎屑岩夹含煤岩系及白垩系的碎屑岩沉积上古生界记录了由陆缘滨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向陆 内沉积盆地转化的地层组合,中生界则为陆内沉积盆地的特征河流—湖泊相沉积组合其中陕 北地区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积和陕西富平赵老峪的上奥陶统海相深水碳酸盐重力流沉积 秦岭造山带因普遍遭受变形变质改,以发育变质沉积地层系统、变质火山—沉积地层系统和变 质杂岩异地地质体的复杂构造组合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是造山带与稳定陆 块间的过渡带,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结晶基底变质杂岩和中元古界浅变质火山—沉积 岩外,主要发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叠—三叠系的陆相沉积岩系。
北秦岭构造带 则突出发育古元古界的变质杂岩,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变质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 后者中残留洋壳的残余片段在上述基础上,上叠了石炭—二叠—三叠系的陆相沉积金秋十月,我们 08 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 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 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 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 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 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 31日——11 月4 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 气候等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 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养学生独 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林州简介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 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 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 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 公里,东西宽约 5-10 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 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 450 米,盆地内为第 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 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 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 200 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 面1. 地质基础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 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 所覆盖。
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 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 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 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 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2.・褶皱和断层构造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 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 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 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 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