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鉴赏专题03+烘托渲染.doc
10页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独 鹤韦 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鹤褚 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C.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BE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
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试题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来表现,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前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歌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一、了解“渲染”“烘托”的概念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
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二、渲染与烘托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陇头吟翁 绶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①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B.“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C.“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D.“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作铺垫E.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最后一联卒章显志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 白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当空、闲听素琴的画面,渲染宁静幽美的气氛,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B.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悲”与“寒”写琴声的色调,“乱”写弹琴的动作,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C.颔联用比喻手法,“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写出琴声像寒松的悲吟,渲染悲凉的氛围,把悲愁的情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D.尾联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喻己,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E.李白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其中也饱含了他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4.清朝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试比较本诗颈联与“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登河北城楼作王 维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5.以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登临之作往往通过对情景或历史的描绘来表现作者个人感情或情怀,这首诗在题目中也隐含了这样的趋势B.首联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C.颈联两句,作者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岸边温暖的渔火,小船,渔家,夕鸟此联动与静的对照却让诗歌的写景显得呆板与死寂D.全诗的诗眼是“闲”诗人登楼远眺,从傅岩自然会想到傅说的隐居,然后看到傍晚的景色,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由的快乐E.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从大处落笔,既渲染了山川宏丽的气象,又展现了风土人情6.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高 适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①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②,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