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1.docx
14页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1. 两性生殖: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为一 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2. 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又称单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型有: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家蚕),经常性的孤雌生殖(蜜蜂),季节性的孤雌生殖(蚜虫)三种3. 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内寄生蜂)4. 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卵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 产下幼虫或若虫蚜虫)5.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分为: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的发育期 又称卵内发育)和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两个阶段6.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7. 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止8. 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 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常见的变态类型:不全变态(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和全变态(卵,幼虫, 蛹和成虫四个虫态)不全变态的类型有: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蓟马,粉虱)全变态幼虫的类型:原足型(寄生蜂幼虫),多足型(蛾,碟幼虫),寡足型(叩头甲,瓢虫,金龟甲幼虫)无足型(天牛,象甲,蝇类幼虫)9. 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
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去的旧皮称为蜕 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成为龄期10. 成虫: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11. 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12. 产卵前期: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13. 产卵期: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14. 性二型: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 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差异15. 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16. 昆虫的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17. 昆虫的生活年史: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 的发育史18. 世代重叠: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 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19. 滞育: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生长发育暂时停滞 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引起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光周期20. 休眠:有不良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一旦解除,昆 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以其休眠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特别 是高温或低温21. 趋性:是昆虫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分为趋光性,趋化性和趋温性22. 假死性: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 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金龟子)23.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24. 迁飞性: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前期,有成群从一个发 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25. 有效温度范围:能使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温度范围26. 有效积温法则:在有效温度范围内,昆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27. 光周期:昼夜交替的时间在一年中周期性的变化28. 天敌:昆虫的所有生物性敌害天敌的种类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 致病微生物三大类29. 植物的抗虫性:植物对昆虫的取食为害所产生的抗性反应抗虫机制有:不选 择隹(植物的形态,组织上的特点和生理生化上的特性,或体内的某些特殊物质 的存在,阻碍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或由于植物物候期与害虫的为害不吻合,使局 部或全部避免遇害抗虫性(植物体内某些有毒物质,害虫取食后引起生理失 调甚至死亡,或植物受害后,产生一些特殊反应阻止害虫危害耐害性(作物 受害后,由于本身的强大补偿能力,使产量基本不减。
30. 食物链:昆虫通过食料的关系与其他生物间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 并不仅仅限于吃者和被吃着的关系,大多数吃者又是被吃者,通过取食和被取食 的联系,将它们互相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称为食物链二.填空题:1. 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取食和感觉中心),胸(运动中心)前胸中胸后胸, 腹(内脏活动和生殖中心)2. 昆虫的头式有:下口式(蝗虫),前口式(步行虫)和后口式(蝉,蝽象)3. 昆虫触角的类型有:刚毛状,丝状,念珠状,齿状,球杆状锤状,羽毛状,具 芒状,环毛状,膝状等4. 昆虫的口器的基本结构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5. 口器的类型有咀嚼式口器(蝗虫)危害特点造成植物叶片上的透明斑,缺刻, 孔洞等刺吸式口器(蚜虫)危害特点危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卷叶,虫 瘿,瘤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虹吸式口器(蝶蛾),舔吸式口器(蝇),锉 吸式口器(蓟马)等6. 昆虫组的结构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主要类型有步行足(蝗虫前足),跳跃足(蝗虫后足),开掘足(蟋蛄前足),捕 捉足(螳螂前足),游泳足(龙虱后足),携粉足(蜜蜂后足)等7. 昆虫的翅的类型有:膜翅(蝉)革翅(蝗虫),鞘翅(金龟子),半鞘翅(蝽象), 鳞翅(蛾蝶),缨翅(蓟马)8. 昆虫体壁的功能: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 防止外部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侵入,接受外界刺激等。
9. 体壁的结构:表皮,真皮及底膜三部分组成表皮层是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层 表皮层由内向外分为内表皮,外表皮,上表皮上表皮由内向外分为角质层,蜡 层,护蜡层10. 体壁的衍生物有外长物(刚毛,刺鳞片)和内陷物(唾腺,蜡腺)11. 卵的结构:卵壳,细胞核,卵黄膜,原生质,卵黄12. 蛹的类型:离蛹(金龟甲,蜂类),围蛹(蝇,虻),被蛹(蝶,俄)13. 昆虫的习性:食性,趋性,假死性,群集性,迁飞性根据食物的来源食性分 为:植食性(家蚕),肉食性(捕食性瓢虫和寄生性的赤眼蜂),粪食性(蜣螂), 腐食性(埋葬甲),杂食性(胡蜂)根据取食范围的宽窄分为单食性(三化螟) 寡食性(菜粉蝶),多食性(小地老虎)14. 影响昆虫的环境因素有:气象因素(温度,湿度,光,风),土壤因素(土壤 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因素(食物因素;天敌因素的影响包 括捕实行天敌,寄生性天敌和致病微生物;植物的抗虫性)15. 直翅目的特点:体大型或中性,咀嚼式口器,前胸大而明显,前翅革质,后翅 膜质纵折,后足跳跃足或前足开掘足,产卵器发达,剑状,刀状或凿状,具听器, 渐变态,多为植食性蝗虫,蟋蛄,蟋蟀)16. 半翅目:体小至中型,个别大型,多扁平坚硬,刺吸式口器,触角丝状或棒状, 前胸大型,中胸小顿片发达,呈三角形,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呈半鞘翅, 腹面中后足间多有臭腺。
植食性或捕食性稻绿蝽)17. 同翅目:体小型至中型,刺吸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前翅膜 质或革质,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植食性,并能传播植物的多种病害蝉, 粉虱,木虱)18. 缨翅目:体小型,细小略扁,褐色,锉吸式口器,足短小而末端有泡,翅狭长, 翅脉退化,翅缘具缨状缘毛过渐变态,多为植食性蓟马)19. 鞘翅目:体小至中型,提壁坚硬,千翅为鞘翅,后翅膜质,咀嚼式口器,触角 形状多样,无单眼,复眼发达,跗节5节,全变态,食性有植食性,肉食性,腐 蚀性和杂食性等分为肉食亚目(步甲科和虎甲科)和多时亚目(瓢虫科,叶甲 科,象甲科等)20. 鳞翅目:身体,翅及附器均被有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丝状,羽毛 状,棒状虹吸式口器,全变态包括蛾类和蝶类21. 膜翅目:体微小至大型,咀嚼式口器或虹吸式口器,触角丝状或膝状,两对翅 均为膜质,前后翅以翅沟相连幼虫多组或无足型分广腰亚目(叶蜂和茎蜂) 或细腰亚目(姬蜂茧蜂赤眼蜂)22. 双翅目:体后足腿化为平衡棒全变态,幼虫蛆式,无足型分长角亚目(蚊 类),短角亚目(虻类)和芒角亚目(蝇类)23. 脉翅目:体小至大型,柔软翅膜质,脉多如网,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或念 珠状。
成虫幼虫都是捕食性的(草蛉虫)第二章: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1. 植物病害:植物生长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 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 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叫植物病害2. 病理程序:植物病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即植物染病后,先引起 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 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3. 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4. 病状:植物本身表现得不正常状态5. 病征:病部表现出的病原物的特征5.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 生物因素(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和非生物因素(植物周围的不良环境因 素)6. 病状类型有:(1)变色(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时受到抑制, 以及其他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得不正常颜色2) 斑点(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 各式各样的坏死斑3) 腐烂(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4) 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5) 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类物质的刺激 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7. 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线状物和脓状物常见的病症多属 于真菌的菌丝体和繁殖体,细菌的病症多为胶状菌脓,病毒,类病毒外部没有病 症,非侵染性病害也没有病症8. 植物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 等9. 植物病原真菌:寄生植物的真菌能引起植物病害10. 真菌有营养体和繁殖体营养体为菌丝或菌丝体菌丝的功能:摄取养分并 不断生长发育11. 常见的菌丝体的结构体有:(1)菌核(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颗粒状物 组成), (2)菌索(由菌丝体平行交织而形成的绳索状物)和 ⑶子座(由菌丝组织或其中夹杂有寄主组织而形成的垫状物)12.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真菌孢子真菌孢子的结构体为子实体13. 真菌的无性孢子(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有: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是最常见的 分生孢子)14. 真菌的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有:卵孢子, 结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15.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 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 阶段在整个生活史中有性繁殖一般只出现一次16. 多型现象: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17. 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18. 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19. 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有:⑴鞭毛菌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孩的主要病均有疫霉菌和霜美军等分别引起作物的 疫霉病及霜霉病),⑵接合菌亚门(根霉菌和毛霉菌,主要引起瓜果,甘薯等贮藏期的病害),⑶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囊壳菌,盘核菌,引起植物白粉病,赤霉病,菌核病) ⑷担子菌亚门(锈菌和黑粉菌,分别引起锈病和黑粉病),⑸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引起水稻纹枯病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