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十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5页北京第十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鉴别食盐水和蔗糖水的方法有①在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碱中和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微热;②测量溶液的导电性;③将溶液与溴水混合、振荡;④用舌头尝味道其中在实验室进行鉴别的正确方法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A2.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C.Fe2+ H+ Na+ NO3- D.参考答案:BC3. 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ol·L-1和c2 mol·L-1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已知2 w1=w2,则下列推断正确的(硫酸的密度比纯水的大) A.2c1=c2 B.2c2=c1 C.c2<2c1 D.c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 > C > B B.离子半径:A 2-> C- > B2+ ·· C.B和C形成的化合物电子式为B2+ [ C ] D.稳定性:H2A > HC参考答案:B略5. 对发现元素周期律贡献最大的化学家是 A.牛顿 B.道尔顿 C.阿佛加德罗 D.门捷列夫参考答案:D略6. 可以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并干燥的气体是 A、H2 B、NH3 C、Cl2 D、SO2参考答案:A7.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 ( ) A. 电子层数 B. 核电荷数 C. 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参考答案:A8. 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0.5mol/L的KNO3溶液中K+数为0.5NA B.和16gO2完全反应生成Na2O2的Na原子数为2 NA C.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5.6gFe2+和足量的Cl2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参考答案:D9. 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②③①④⑤D.③⑤②①④参考答案:A考点:粗盐提纯.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分析: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粗盐中的杂质可知:溶液中的杂质离子为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解:首先要把粗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然后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最后经蒸发操作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A.点评:除杂问题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类重要问题,除杂时不仅要能把杂质除掉,还不能引入新杂质,而且方法要简便易行,把握好此原则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缜密的思维.10.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B.在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中,增加水的量能加快反应速率C.2SO2+O2 2SO3反应中,SO2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CO2,用碳酸钙粉末比块状反应要快参考答案:B略11. X、Y、Z代表三种元素的原子,X、Y有相同的电子层,Y、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三种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为31。 则X、Y、Z可能是A N、O、S B Cl、N、P C Be、F、Cl D F、N、P参考答案:AD12.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的物质中,标签贴错了的是 ( )选项ABCD物质的化学式NaOH汽油KClO3乙醇危险警告标签 参考答案:D【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贴腐蚀品的标志,图为腐蚀品标志,符合题意,故A正确;B.汽油属于易燃物,图为易燃液体标志,符合题意,故B正确;C.KClO3属于易爆物,应贴爆炸品的标志,图为爆炸品标志,故C正确D.乙醇属于易燃物,不属于剧毒品,应贴易燃液体的标志,故D错误;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危险品标志,解这类题时,首先要知道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13.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1737Cl B.CH4分子的比例模型:C.H2O的结构式: H—O—H D.氯化铵的电子式:参考答案:C略14. 下列各组反应中最终肯定是白色沉淀的是 ( )A.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C.FeCl2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D.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参考答案:A15. 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 苯与溴水混合,振荡静置,溴水层褪色B. 乙烯通入酸性髙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C. 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D. 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气体颜色变浅参考答案:C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10分)甲乙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甲:量取20 ml 18 mol/L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 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和容量瓶外,还有 ; ② 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③ 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2)乙:用100 ml 量筒量取20 ml 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 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参考答案:(1)① 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2分);② 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2分);③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2分)。 2)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4分)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用自来水(以Cl2为杀菌消毒剂)配制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会出现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A.Na2CO3 B.AgNO3C.CuSO4 D.NaOH参考答案:C解析:Cl2与H2O反应产生HCl和HClO,则配制Na2CO3、AgNO3、NaOH的水溶液时均会与HCl反应而变质,只有CuSO4不会反应变质18. 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耗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1)C2H6(2)C2H4(3)C3H8(4)聚乙烯(5)C4H6参考答案:(1)>(3)>(2)=(4)>(5)19. Ⅰ.实验室需要配制0.1 mol·L-1NaOH溶液500mL1)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的质量为__________g在下图所示仪器中,配制上述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_(填序号),除图中已有仪器外,配制上述溶液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操作只用一次)__________A.用少量水洗涤烧杯2次~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B.在盛有NaOH固体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C.将烧杯中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D.将容量瓶盖紧,反复上下颠倒,摇匀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相切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 cm~2 cm处(3)下面操作造成所配NaOH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 A.溶解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II.向浓度相等、体积均为100 mL的A、B两份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0.1 mol/L盐酸,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4)①A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的最大体积是________mL(标准状况)②B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0 bd 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BCAFED (3)AC (4)112 NaOH、Na2CO3【详解】(1)配制0.1 mol·L-1NaOH溶液500mL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0.1mol/L×0.5L×40g/mol=2.0g;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筒量、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不需要的仪器有漏斗和分液漏斗,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等,所以正确的顺序为:BCAFED;(3)A.溶解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A正确;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B错误;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导致溶液体积偏低,溶液浓度偏高,C正确;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