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doc
8页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摘要: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暖与人类的 过激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既耍看到 气候变暖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也要看到人类行为方式的积极改变能够 缓解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人类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寻求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词:气候变暖;过激行为;情绪;辩证一、引言“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世界是一直运 动变化着的,气候也是一样随肴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发、掠夺口然 的能力也越发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更进一步增大,然而,自然资源毕 竟是有限的,这使得工业文明无限的发展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形成了必 然的矛盾,这种矛盾即人与自然的冲突进一步,自然更大程度的被破坏、 被污染,这使得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目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世 界环境十大问题之首,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曾指 出:每年因为气候变暖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 10万人,如果没有有力的措 施来缓解气候变暖,那么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会有30万人死于气候变 暖止如古人所说的“天人相应”,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的改变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 暖,极端天气的增多,人们的行为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走向极端化过激行 为是指“过分”、“过头”、“超越理智”、“不当”的有违传统道德和公共规 范的一种丧失理智的行为过激行为一般都是因为某种特殊环境和事件的 强烈刺激而引起,人们有可能因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 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秩序二、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一)气候变暖是人类情绪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候不仅仅是影响着人类的生理健康,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也十分明 显早在古代,人们已经发现了天气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正如杜甫在《夏 夜叹》中所述:“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所表达的意思是在夏日高温 的蒸烤下,人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心情不畅快口常生活中,人们对气候 变化的体会也相当深刻,每到三伏天,人们就会感到心烦意乱,脾气暴躁, 缺乏耐心这很大程度上都是“三伏天”惹的祸就全世界的范围来说, 热带地区的人们,性情较寒冷地区的人们更加喜怒无常,生活在海边的人 们,因为海边的气候比较湿润,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比较敏感,造就了他们 多愁善感的性格而住在山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在山高地广的环境里,造 就了他们洪亮的嗓门和直爽的性格所以,气候和人们的情绪和性格有着 紧密的关系。
一些专家学者针对气候与人的情绪的关系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冬 季抑郁症”就是一种与寒冬相关的精神障碍当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人 们情绪就比较低落,无精打采当湿度随温度上升而增高,人体会缺乏自 控力,显得烦燥不安[2]相关研究表明,当气温在11C到25C的时候, 人的情绪最稳定,心情最舒畅现代医疗气象学研究结果证实,天气状况之所以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情 绪状态,这是由于人体内有一种名叫松果腺体的物质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而 变化,从而导致人体内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情况的变化,以致引发 人的情绪状态变化[3]随着气候变暖,人体的新陈代谢进入旺盛期,体 内环境和内分泌受到影响,使人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显然,气候变暖是影 响人类情绪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气候变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情绪作为人的主观体验,会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比如人悲伤的 时候会痛哭流涕,激动的时候会手舞足蹈,高兴的时候会开怀大笑,情绪 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气候变暖导致的持续高温使很多人不仅出现了头晕、乏力、胸闷、发 热等症状,也使人们心烦意乱、情绪暴躁,甚至与别人发牛口角研究表 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4时,人不仅会大汗淋漓,而且心虚气短、情绪不 稳、心情烦躁,比较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精神病发病率也大大增加。
路怒症”就是目前人们在社会中受情绪波动的影响,产生过激行为 的一种症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不同的社会压力,普遍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社会压力炎热的天气加快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使人变得烦躁不安, 容易触发人的过激行为有学者研究表明,愤怒情绪状态下,驾驶员驾驶 的平均速度相比于平静状态时有显著增加,最大差值为1547 km/h,最小 偏差为5. 16 km/h[4] o愤怒的情绪会导致车速的增加,车速的增加又是车祸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研究还表明人们在愤怒情绪状态下,驾驶员 按喇叭鸣笛的频次相比平常状态有显著增加(最大倍数为2.41,最小倍 数为1.90) [4]o驾驶员在烦躁情绪的影响下,容易对外界做出过激的行 为鸣笛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噪音污染,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愤 怒情绪使斑马线减速让行的次数相比丁平常状态显著下降,是交通运输安 全的不利因素之一 [4]高温引起的坏情绪不仅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还容易转移到家庭中, 以抱怨、责备甚至暴力方式释放,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气候变暖催生的 过激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如何缓解气候变暖,如何减少气候 变暖对我们人类的行为的影响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三、对策(-)低碳生活模式低碳消费模式肴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 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使人类社会在环境系统工程的单元中能够和 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消费方式[5]我国日前 实行的以电气代替煤炭的消费模式,就能够减少煤炭的使用,降低二氧化 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既能够保护环境,也为后人留了资源,维系了代际 公平低碳的消费模式首先要求我们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消费嗜好一 些学者研究表明,目前超市里面大约有70%的电用于冷柜的使用,相较于 玻璃门式的冰柜,敞开式的冰柜要多消耗约20%的电,也就相当于每年要 多消耗4. 8万度的电,相当于19吨的煤所以说如果大家能够减少敞开式的冰柜的使用,而多采用玻璃门式的冰柜,毫无疑问能够减少人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二,提高环保节能意识,少用一次性用品例如目前我 国的限塑令就很好的规范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其三,戒除“奢侈消费”、“面 子消耗”此类以大量耗费能源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嗜好比如减少一些 豪华车的使用,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小排量的汽车低碳生活模式促进人们 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和理性化,它以科学、健康、 文明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为基础,使人们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 进一步走向均衡。
(二)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研究《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坏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很显然, 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应对气 候变化的立法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可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缺乏 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制度的建设是战略实施的保证我国虽然制定了部 分法律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还需要更加完善 的法律体系英次,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九 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电网企业未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 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国家电力 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 额一倍以下的罚款”这类处罚措施明显较轻,实践中可能会不予执行或 懈怠执行我国应对全球变暖存在立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危机意识和 法治意识不强法律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只有国家有关部门引起 高度重视,应対全球变暖自然才会反映在法律当中同时诸多问题的解决都没有相关的立法保障增强行为主体法治意 识,让“依法办事”成为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三)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能动作用,为了提高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 意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手段,开展 了大量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活动,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和认 识,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口觉性和主动性转变意识形态,改变消费方 式人们在在生产生活中适度消费,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利用加 人奢侈品消费成本,重点投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设立轿车环境污染税等, 间接地促进气候变暖减缓四) 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在韦伯氏辞典中的解释: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一切事 物的尺度;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 中心,或者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6]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使用与被使用、征 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下人们对自然的观念是 政府征服和控制也是在这种观念下,工业文明的发展以破坏消耗自然为 代价然而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生活在自然里的人马克思认为, 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物,超越了生物性而具有社会属性这使得人类的一 切活动都带有社会属性,人类从认识到实践,从生活到生产,都离不开社 会,离不开人周围的社会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之总和,这些社会关系也是 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在环境问题严峻的今天,将社会与自然、自然与人的 活动决然分开来对待的思维方式己经不适用于冃前的情况人即主体,自 然即客体的单一思维模式应当被人是自然的人,是整体中一部分的整体性 思维方式所代四、结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 口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口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 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 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乂消除了 [7]全球气候 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 题,积极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缓解气候变暖带來的影响,不仅需要科学技 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支持气候变暖和人类的 过激行为相呼应,人类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3.[2] 何飞•空气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广西气象,1992, (1).[3] 唐奇开•天气状况与人的情绪[J]•广西气象.2000, (2).[4] 钟铭恩,洪汉池,袁志群•愤怒情绪对驾驶行为影响的实验[J]•重 庆理工大报,2011 (10).[5] 吴铀生•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221).[6] 张志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诘问及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 (8), 167[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