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1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新成果与新课题.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凹**
  • 文档编号:172401142
  • 上传时间:2021-03-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6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1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新成果与新课题摘要:在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中,《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修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文化内涵,孕育着深厚的史学与文学底蕴,而正是因为它无与伦比的价值与地位,《史记》从问世以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对它的研究兴趣只增不减尤其是进入21世纪,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21世纪将会成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从对司马迁生卒年、思想文化、《史记》中人物传记、《史记》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史事、《史记》文献与传播研究等六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新成果做一大概综述   关键词:司马迁;生平;思想;文化艺术;研究综述   前言   对于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自《史记》问世起两千多年从不间断,《史记》之所以令无数文人墨客尽折腰,不单因其"述往事,知来者";永不过时的时代性,更在于太史公"以人为本";、"秉笔直书";的著史精神;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挖掘《史记》中深刻的价值内涵,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鉴";的学术研究原则,激励我们以宏大的格局、宽容的胸襟、深沉的情怀迎接新世纪赋予我们的挑战。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重要原则和目的,不外如此本文试从对司马迁生卒年、思想文化、《史记》中人物传记、《史记》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史事、《史记》文献与传播研究等六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新成果做一大概综述   一、司马迁生平研究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仍然是21世纪以来《史记》研究的疑案之一,司马迁出生日期十年之差为学者们研究司马迁的一个重要课题究竟司马迁是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还是135年?学术界有两种主流争议:   近百年来关于司马迁生年的争论一直悬疑未决,学术界第一个对此发声的是王国维先生,王国维于1916年最早发表《太史公系年考》【1】,认为司马迁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而近半个世纪之后,郭沫若先生有截然不同的结论,1955年郭沫若先生的《有问题》【2】支持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生年为公元前135年21世纪以来对司马迁生年的争论无外乎以上两种   2005年和2015年分别召开了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和2160周年纪念会,2016年中国史记研究会和北京史记研究会共同发起,对百年来争论的文献著作进行整理,排比考辨,力求解决司马迁生年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韩兆琦先生在《史记笺证》【3】中提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

      池万兴先生在《司马迁民族思想研究》【4】写到:司马迁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二十岁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游学考察这也说明池万兴先生也赞同司马迁生年为公元前145年张大可先生在《史记研究》之"司马迁评传";中提出,司马迁生年是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昭帝之初(前86年左右)陈曦女士于2016年在北京举行的"《史记》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史记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和在重庆举行的"巴渝文化发展论坛暨《史记》学术研讨会";上,阐述了开展司马迁生年问题的研究新成果,驳斥了李长之和郭沫若之论,明确提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确凿无疑   赵生群先生的《论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5】,赵先生的论文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其他证据,试图证明司马迁的生年是建元六年王芳女士的《司马迁生平及二十南游考》【6】,指出司马迁生年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吴名岚先生主张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他认为司马迁自叙生于父亲"掌天官";的建元年间,把自己的生年系于父亲的行年之下   杜振虎、张始峰、成荣强等先生在《司马迁生卒年及出生地之争议综述》【7】一文中,将司马迁的生卒年、出生地、死因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针对太史公的出生日期,无外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和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两种主流观点   关于太史公的出生地有以下几种说法:生于龙门寨、夏阳城内、华池、芝川、山西河津等,而学术界普遍支持生于龙门之说有关太史公的卒年也有多种说法: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征和三年、武帝末年、昭帝初年(公元前前86年-81年)传统观点支持太史公卒于武帝末年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国维、梁启超、泷川龟太郎等学者支持太史公或与汉武帝一生相始终的观点,从而认为,司马迁可能卒于汉武帝末年(公元前87年);而郭沫若表示太史公也许卒于太始四年末清学者王鸣盛则认为司马迁有可能死于武帝末或更至昭帝   此外针对太史公的死因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武帝下令处死;二自杀而亡;三自然老去、无病而亡郭沫若先生暗指司马迁之死可能是二度入狱而亡陆永品认为太史公卒年为征和三年,死因也是再度入狱而亡罗庾岭先生认为太史公乃自缢而亡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研究,自王国维先生与郭沫若先生之后近百年来虽有量的提升,但无实质性的进步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司马迁生年问题作为《史记》研究十大疑案之首,并启动了司马迁生年疑案研究新课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针对司马迁生年研究的考证会有质的进步,也许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二、司马迁思想研究   史学界对太史公思想的研究,主要以其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战争观、音乐思想、医学思想几方面为主要着力点这一时期关于司马迁思想研究的著作文献不仅数量上大幅度提升,也不乏创新、有见地的成果   (一)司马迁大一统政治思想研究   卿云女士和梁芷铭先生的《司马迁大一统政治观探析》,从《史记》的"体大";、"精思";等方面来探析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有一个从宏观格局到微观思辨的结合张大可在《史记研究》中也论证了司马迁开明的政治思想,司马迁主张德治,反对暴政和"与民争利";杨淑明先生《为失败者书写历史司马迁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从司马迁为失败者公正、实事求是的立传,反映出司马迁不拘一格、开明的政治思想   (二)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   而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经济思想的研究,历代学者无一例外都主要以《河渠书》、《平淮书》、《货殖列传》三部经济史传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后,对《史记》经济思想的研究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在本文中主要列举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崔仲华先生和丁晓雪女士在《中市场营销理论初探》中,从市场的角度来解读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邹放鸣先生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中国古代矿业的开发》,该文章强调了司马迁前瞻性的经济思想,例如:在两千多年前太史公就在《史记》中记载有关矿产资源的开发,鼓励人们开发矿产资源致富并且载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经济智慧对于矿产资源成矿规律的认识邹先生以矿产资源为切入点研究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这一创新性的视角对当代经济发展具体重要指导意义朱技富先生在《封建社会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评议》中,将司马迁经济思想进行概括,认为司马迁经济思想能够运用于当今社会实际中,并对近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司马迁民族思想研究   司马迁民族思想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司马迁认为"民族同源";;二太史公的民族"等列思想";;三为受汉朝战争殃及的少数民族列传,证明司马迁不仅同情少数民族而且默认了各少数民族反抗汉朝侵略战争具有正义性池万兴先生在《司马迁民族思想研究》中也认同以上三种观点,并且池先生认为《史记》"体大";,不仅是一种编撰结构,也体现了司马迁的"等列";民族观也对司马迁之前各朝代的民族思想进行分析,最后以司马迁民族思想的意义及影响为落脚点池先生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不失为研究司马迁民族思想的优秀成果!俞樟华先生在《司马迁论汉初民族政策的得失》一文中,首先肯定了司马迁开明的民族观,并对司马迁能够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看待卫青等人的功与过表示高度赞扬,尤其是对司马迁能够客观的评论汉初民族政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四)司马迁用人思想研究   肖振宇先生在《司马迁的用人思想》中指出:司马迁认为用人重在识人,但是用人也要适时灵活笔者以司马迁笔下的《史记•管晏列传》与《史记•商君列传》的管仲和商鞅为例,即便管仲和商鞅在个人品德方面都有一些瑕疵,但是他们都有治国之能,并且司马迁对于不拘一格任用管仲和商鞅的君王表示赞同,体现了司马迁开放进步的用人思想而我在杨宁宁女士的《从不记载要离看司马迁的选录标准》一文中,却读出了与上文肖先生笔下司马迁的用人思想有些矛盾的选录标准杨女士以刺客要离事迹均记载于《吕氏春秋•仲冬纪•忠廉》、《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等文献,引出司马迁不载要离的思考,关于要离刺庆忌的事迹多处均有记载,这里就不赘述了之所以司马迁不记载要离进《刺客列传》,作者给出了四点原因:一要离刺庆忌不具有铲除奸恶的积极意义;二要离没有慷慨就义的牺牲精神;三要离没有不欺其志的精神品格;四要离无崇高的个人操守对于以上几点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其一要离刺庆忌是为了完成吴王的愿望,为主分忧此为忠君;其二要离刺杀庆忌成功后拒绝了封赏与苟活,而是选择了自杀,不贪恋荣华富贵此为"义";也;其三要离为了完成刺杀计划而接近庆忌但是能做到"不二其心";,此为"信";;其四要离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请求吴王杀其妻并飞扬其灰,所谓"无毒不丈夫";,此为"智";。

      综合以上四点,我认为杨宁宁女士给出的司马迁不载要离的几种理由均不具有科学可靠的说服力,而我也相信,这应该也不是司马迁不载要离的主要原因,至于根本原因,应该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想要深究其因,就拭目以待,期待有学者能给出更具说服力的答案   (五)司马迁军事思想研究   刘洪生先生的《司马迁的兵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认为司马迁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巧妙地糅合在《史记》各篇,认为司马迁熟悉用兵之道《史记》蕴含的军事理论是宝贵的军事思想资源笔者首先以《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为例,司马迁通过记叙司马穰苴对庄贾行刑前所言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军纪严明是制胜关键,而军纪面前人人平等,也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理念而后,作者以《史记•留侯世家》中"老父";要求张良"当如是";指出战场上制胜重要的另一因素为正确的时间观念,作者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为例,通过李牧"厚遇战士";的特点,可看出司马迁意识到士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例,通过吴起与魏武侯的对话,作者以吴起"在德不在险";看出司马迁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超凡认识作者认为司马迁明确反对坑杀战俘,以《史记•项羽本纪》为证,体现了司马迁人性化的战争观。

      其次,司马迁认为战争具有不可知性,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长平之战";的描写,讽刺了赵恬"纸上谈兵";、不随机应变;在《史记•田单列传》中对田单以五千兵破十万燕军,司马迁称赞道:"兵以正合,以奇胜";笔者认为司马迁笔下的"奇";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寻常规、出奇招以制胜如:田单以火牛阵取胜二是蹈旧规的"奇";,不过能充分利用地形和时机全文揭示了司马迁先进的战争观   李开广先生在《卓越的军事思想,形象的表现手法浅谈中的军事人物》一文中,从分析《史记》中的军事人物入手、以司马迁对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态度、帝王如何任用将相以及将相须具备的素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司马迁的军事思想为了塑造丰富鲜活的军事人物,司马迁把军事人物置身于战争环境中,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更加的全面塑造了人物形象司马迁肯定黄帝战蚩尤、陈涉反暴秦、项羽的钜鹿之战等,可看出司马迁支持一系列具有正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