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分报告4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发展.doc

44页
  • 卖家[上传人]:xian****812
  • 文档编号:327336804
  • 上传时间:2022-07-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7MB
  • / 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分报告4 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资本的国际间转移和流动是由资本的逐利性所决定的,而产业资本的国际间转移是当今发达工业国家资本对外输出优势和发展中国家有利于产业资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国际产业资本向该区域的转移与集聚,而国际产业资本向该区域的转移与集聚也分享了这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如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规律与趋势(一)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一般规律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最直接方式是制造业的国际间转移,是指发达工业国家或地区将某些制造业、产品或部件、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制造业国际转移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首先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加工基地,输出装配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加工装配业第二阶段是随着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要素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要素的结合,发展中国家由加工装配过渡到最终产品生产和出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最终产品出口减少第三阶段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提高,中间产品生产配套能力加强,零部件和原材料当地采购率增加,发达国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直到中间产品大部分在当地采购,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反出口最终产品杜晓君:“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规律和趋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以上所分析的制造业国际转移三个阶段与邓宁的产品周期理论较为相似,但邓宁的产品周期理论只对某产品而言,而制造业的国际转移理论分析了制造业转移的全过程伴随制造业国际转移三个阶段,其转移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首先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将自己不具有竞争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比较优势,所以首先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零部件生产或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轻纺、食品加工、电子产品装配业等都是首先被转移的对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适应和迎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便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和实行“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仅获得加工费用收益,但发展中国家产品生产和出口结构却由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提高到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随后,由于发达国家对本国生存和发展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为国内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留出发展空间,便将耗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一些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转移出去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国内工业配套生产能力,客观上要求对国内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同时也具备了迎接发达国家更高级制造业转移的物质条件,所以当然地,发展中国家便成为发达国家资源、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转移的目的地。

      如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纷纷将本国的钢铁、冶金、石化、造船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是这一国际产业分工形势下的结果上述讨论的是整个产业或产品国际转移的情形,但在国际经济分工不断细化的新形势下,产品生产加工过程逐步从整个产品制造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系统独立分化出来,可以游离于整个系统之外,独立地转移到具有生产加工条件的国家和地区,但生产加工仍受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营销控制,出现了制造业生产过程国际间转移的新情况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生产环节最没有比较优势,所以随着发达国家将资本和技术投入到其更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的研究、设计和营销过程,便将生产过程全部或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产不同过程的分工与产业间分工一样,产品生产环节的分工转移也是以比较优势原则为基础的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加工贸易实践和亚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实践都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向产品分工、要素分工和生产过程分工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劳动密集产品加工装配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加工劳动资本密集传统产业 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家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和一定技术优势的国家国际产业资本与东道国其它优势要素结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目的。

      产业转移阶段转移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目标地图4—1制造业国际转移机理图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阶段的变化,转移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对产业转移目标地的要求也不同,表现为在产业转移第一阶段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产业为主,目标国要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在第二阶段,以转移资本和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要求目标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三阶段以转移资本密集和技术标准化产业为主,要求目标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和一定的技术水平制造业转移的外在形式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将某些制造业或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具有制造加工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目的是产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整合利用其它国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以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载体是跨国公司(Multinatonal Corporations,MNCs),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设G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目标地函数,S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优势和垄断优势,L为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的要素优势),P为东道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则:G=G(S,L,P),其中S决定了跨国公司对外进行产业资本转移的能力,L决定了东道国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收利用能力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方向,P决定了东道国政府对国际产业资本的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际产业资本的流向。

      伴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加工能力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扩散,最后在具有制造业生产加工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形成新一代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加工中心,所以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制造业生产加工能力的提高和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MNCs的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国际产业分工的细化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到具有生产加工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形成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东道国具有的促进世界制造中心形成的其它条件图4—2 产业资本转移与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关系图(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发展趋势制造业的整个创造价值过程可以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些经济活动对产品的增殖都产生贡献,其贡献总和构成了产品价值增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一国必须将产品增殖的全过程或大部分都置于国内,这样就形成了在产品价值增殖链中最关键环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就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以此产品进行国际生产分工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产品增殖环节的外部转移创造了新的环境,所以许多国家将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生产阶段向国外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也不断细化,各个生产环节可分割性更加加强,不同生产制造环节的国际分工更加深化,所以表现为在制造业转移过程中首先对整个产品价值链增殖过程、技术或工艺流程拆分成各个更细小部分,然后再按比较优势原理将这些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所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也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而变化,由最初的产业转移,到同一产业各不同产业部门转移,再到同一产业部门不同产品生产的转移,然后再到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也越来越细化也正是在这一国际产业转移新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和生产环节转移目标地的原因,而且这也是中国形成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上已形成的三代世界制造中心来说,英国、美国和德国形成于工业化完成之后,日本则形成于工业化结束信息化开始之时但从历史统计数据上来看,虽然每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生产产品的数量绝对值都大大增加,但占同期世界总产值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了世界制造中心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下降特别是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时并没有如美国取代英国那样,在全部产业上居领先地位,日本只是在部分产业上超过美国,没有完全取代,其实这一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双世界制造中心局面。

      但必须注意,因为世界制造中心与工业化紧密相联,当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或信息化时代,其国家的产业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制造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它毕竟还仅仅是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学习效应的提高和制造业内外部成本的扩大,很容易被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国家,从而引发世界制造中心的分散和转移对于发达工业国家来说,通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以FDI形式将制造业向其它国家转移或通过“虚拟工厂”方式实行生产活动的外包,将产品生产的上游研发、中游的管理和下游的营销置于国内更符合其国内比较优势,所以在后工业化或信息化时代,世界制造中心将更多地形成于一些具有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具有制造业所必需的要素资源和基本配套产业等)经济全球化过程本身就是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研究、管理、生产、销售的分工,制造业从后工业化国家向正在进行工业化国家的转移正是世界范围内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体现,而这一转移的载体就是具有充分理性和经济人意识的跨国公司,其主要方式就是产业资本以FDI形式流入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认为发达工业国家的所谓“产业空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形成新的世界制造中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发达国家不必为国内的所谓“产业空心化”而悲观,发展中国家也不必因为形成新的世界制造中心而忽视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制造中心地位和作用的下降。

      因为对于发达工业化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虽然其在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营销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其比较优势在于研发、管理和营销,制造环节已不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制造环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产品的生产技术已成熟,生产活动的学习成本降低,加之发展中国家又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所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跨国公司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的自觉行动二、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和长三角地区转移的特点(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到2006年底,通过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中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590105个,协议(合同)利用外资8280.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46.96亿美元,有1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500万从1984年到2006年的22年间,中国协议利用FDI增长了35.3倍,年均增长率为20.5%,实际利用FDI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23.2%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利用FDI达694.68亿美元,在2002年我国利用FDI已达527.43亿美元,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利用FDI最多的国家 2002全球利用FDI最多的前十名国家是:卢森堡(1257亿美元)、中国(527亿美元)、法国(515亿美元)、德国(380亿美元)、美国(300亿美元)、荷兰(292亿美元)、英国(249亿美元)、西班牙(21亿美元)、加拿大(206亿美元)、爱尔兰(190亿美元),由于卢森堡是一特殊小国,所以一般材料中都称2002年中国为利用FDI最多的国家。

      本文主要对中国利用FDI过程中的经济和政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中国FDI的下一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1.中国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