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庐山白鹿洞书院.ppt

6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2552456
  • 上传时间:2019-07-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95MB
  • / 6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庐山 白鹿洞书院,九江游记2014,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摄影/ 制作 20140615,手动播放,1/69,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 “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白鹿国学”),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江西九江市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摇篮2/69,白鹿洞书院牌坊从立在庐山环路旁的牌坊到书院西门有一段约3公里曲折迂回、林木茂密、环境幽静的公路3/69,白鹿洞书院西侧大门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书院的山林面积共有三千多亩,其中建筑面积占3800平方米4/69,“白鹿洞”的由来?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年轻时云游到此地隐居求学为自娱自乐,他养了一头白鹿,鹿通人性,又十分驯服,终日相随,常随他外出走访游玩,据说还能帮他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被人们称其为“神鹿”,又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

      其实,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山峰回合,山石环气似洞形,为此被称为“白鹿洞”后来,李渤当了官江州(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这里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广植花木 唐末,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读书人到庐山隐居、避难者增多,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昇元年间,此处“建学置田”建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自此有了白鹿洞书院的前身5/69,白鹿洞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文化景观书院主要由明清时建造的五个院落组成,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均座北朝南6/69,第一院落,先贤书院,繁体的贤字由“忠、臣、贝”三字组成,喻意“只有忠臣才是宝贝”,故可称“贤”门楼边挂有“朱熹纪念馆”木牌7/69,穿过二道门进入一个小院,院内有丹桂亭、先贤祠、朱子祠院中两棵古树,其中一棵已千年树龄的桂花树,相处是朱熹亲手所植树8/69,丹桂亭亭中有一青石碑,上刻“紫阳手植丹桂”,紫阳是朱熹的别称9/69,先贤祠,亦称报功祠现在已辟为《庐山白鹿洞书院院史》陈列展,用图文、实物等告知人们先贤为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不朽贡献10/69,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院史》陈列展展板的后面,挂着历代关于书院学者的照片,依次是李勃、周濂溪、朱熹、吕祖谦、陆九龄、王阳明、李梦阳和胡适,11/69,12/69,朱子祠。

      朱熹任知南康军知军,勤学教民,兴利除害,振兴书院,功绩卓越后人专为他立祠祠内,立有朱子自画像石刻,上方悬挂康熙题”学达性天”匾额13/69,除朱熹外,还陈列有其他17位先贤的画像资料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等碑刻14/69,先贤祠前厢房内陈展着碑刻门口对联:千里余波流圣泽,四围深翠获儒关(此联为明代林俊题书院大门,今人夏桐郁补书嵌于先贤祠前厢房)15/69,朱子祠前厢房对联:十步之内有芳草,广厦所育皆英才厢房内展示碑刻,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16/69,朱子祠的后面有一个小院,里面饲养了三头小白鹿进去参观,说是不收门票,但每人要交3元钱喂养饲料费17/69,第二个院落前的棂星门棂星门建于1466年,1498年重建,木质结构,后改石制,是书院现存最古老额建筑之一古人认为,“棂星”即“文星”寓意“人才辈出”18/69,过了棂星门,前面有一个伴池,池上有“状元桥”再往前,是“礼圣门”,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门上书有“正学之门”19/69,礼成门前,状元桥西侧的伴斋,内为“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 书画图片展20/69,21/69,状元桥东侧伴斋门前对联:一帘风雨王雄画,半壁云山杜甫诗。

      22/69,礼圣殿,是书院的大殿,又叫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语意此殿是学生在书院拜祭孔子及其门徒的场所,也是对历代儒家圣贤施之以礼的地方23/69,圣礼殿内有一堂两室中间大堂,供奉着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左右两侧供奉着“四圣” (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石刻24/69,孔子行教像的上方有“万世师表”和“生民未有”两块金子匾额所谓“生民未有”意即孟子所言“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25/69,两侧分别有朱熹的石刻手书 “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沿墙壁处的神龛还有“十二贤”线雕小石像殿中群贤并立,使人感到一种深厚涵远的庄严气势26/69,十二贤之列还有朱熹的石像朱熹被安排于此,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因为他不可替代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他极高的荣誉27/69,第三个院落,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由赵朴初书写28/69,一厢房,上书憩斋,内摆设家居用品,正面诗曰: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这一房间是老师休息的地方门前有对联:“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29/69,御书阁,又名藏书阁建于南宋,当年朱熹奏请高宗御赐《论语》和《孟子》等书现该阁为清康熙年间所建。

      康熙曾御赐《十三经注疏》 《二十一史》等书藏于此山秀可藏书,泉清堪洗墨,30/69,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明伦堂,又名彝论堂,宋代初建,明时重修明伦堂原为书院的讲堂,是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31/69,明伦堂的正中摆设一块 《白鹿洞书院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 ,这是朱熹集儒家经典语句编写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义理”,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之序,将修身、处事、接物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32/69,《白鹿洞书院学规》释疑 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恩义,夫妇之间有差别,长幼之间有顺序,朋友之间有诚信 以上是“五教”之目尧舜命契担任司徒,认真施布的“五教”,即是指此而言所谓学,就是学这“五教”学习有先后顺序,也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 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以上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这四个环节,是穷理的过程 至于笃行这个环节,则从修身直到处事接物,又各有要领,分别是: 言论忠诚信实,做事勤勉认真,惩戒忿愤,抑制情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以上是修身的要领 使正义得以伸张,不谋求利益;使真理得以彰明,不计较功劳。

      以上是处事的要领 自己所厌恶的事,不施加于他人;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以上是接物的要领33/69,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订的学规,不但成为了书院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也成为了当时及后世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34/69,明伦堂内除了桌椅,四边的墙壁前还摆有石刻碑35/69,出明伦堂左拐,有一月亮门,穿过门现向左是“白鹿洞”,向右是紫阳书院内的“崇德祠”、“碑廊”和“文会堂”36/69,白鹿洞,洞内有一头石雕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于后山,为之筑台于上后知府何岩(1535)又凿石鹿放置洞中37/69,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开,鹿不应琢,遂命人将石鹿埋入地下直到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石鹿在地下两米深处被发现,挖出后重新安放在洞中38/69,第四院,紫阳书院朱熹号紫阳,紫阳书院应是当年朱熹讲学的场所39/69,,进紫阳书院大门,正面是崇德祠崇德祠建于请道光十八年(1838),为纪念朱熹而建崇德祠中为堂,左右有耳室,现为1989年重修40/69,崇德祠后是“文会堂”,又称“行台”,建于清道光年间,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是讲学和接待官员的地方。

      文会堂”前立有周敦颐铜像41/69,“文会堂”前对联: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紫阳道在,对贤师友同归堂内还有朱熹亲自书写的对联:“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42/69,“文会堂”和“崇德祠”两边是碑廊资料显示,白鹿洞现有存世碑刻225通,其中古代121通,现代104通43/69,现存最早碑刻为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白鹿洞书院记》;现存最晚维修白鹿洞碑记为民国九年(1920)原江西省长戚扬所撰《重修白鹿洞祠宇碑记》;最有诗歌意境的是明代状元紫霞真人碑刻《游白鹿洞歌》44/69,《白鹿洞志》记载:“万历辛已(1518年),有道人至白鹿洞,索笔墨于洞中诸生吝不与,遂拾蒲书屏,墨色烂然末自署云:紫霞真人编蒲为书 《游白鹿洞歌》 紫震真人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青芙蓉 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炎苍龙 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 何人肯入空山宿? 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45/69,第五院落,林业学堂和延宾馆清宣统二年(1910),在书院旧址上改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在海会办军官训练团时,这里曾是团教官宿舍。

      现为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地点46/69,穿过外院,内有“延宾馆”,始建于南宋,馆名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延宾馆”亦称白鹿洞馆或白鹿憩馆,这里曾是历任洞主、学者及师生下榻之所47/69,“延宾馆”是白鹿洞书院最大的院落,中间的平台上立有朱熹的巨大石雕48/69,朱熹,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侨寓建阳(今福建建阳)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号晦翁、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绍兴年间进士历高宗、考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终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认为环境“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正是“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为此,重建书院朱熹还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后来曾有“白鹿洞之会”一事,使书院闻名天下49/69,50/69,白鹿洞之会的故事 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详细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立理”的先验论。

      朱持客观持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但两人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陆曾在朱主持的书院时,以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道: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他认为,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问题是辨志人的认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染,而习染的结果却决定于你的志向如何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的准则所以,为学之要在于立志他联系到当时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制度谈到:科举取士久矣,名儒钜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

      陆讲的十分动情,听者都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朱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 为此,朱特意把陆所讲内容刻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