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说明思路问题2900字.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23066690
  • 上传时间:2022-07-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52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说明思路问题29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文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二.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问题①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② 本文第一段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③ “发”与“举”意义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发”注重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举注重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④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⑤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论断作铺垫说明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他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⑥ 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由个人到国家,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⑦ 理解最后一段内容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典型例题】1. 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D)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 ,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死于安乐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4.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5.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答:共同点见“问题讨论4”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6.20xx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答: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7.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答: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9.文中“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的道理,进而提出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论断10.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 ;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1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 相似的其他人。

      1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1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 5500字1.发:2.畎亩:3.举:4.筑:5.士:6.市:7.任:8.苦:9.空乏:10.拂乱:11.所以12.动:13.忍:14.曾:15.恒:16.过:17.衡:18.作:19.征:20.色:21.喻:22.入:23.法家:24.拂士:25.出: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2.衡——3.拂——4.忍——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坚韧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五、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答: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答: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答:“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答: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