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docx
4页2 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派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观赏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也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我认为,一个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未必改变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阔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阔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阔的土地一样博大。
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发明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到达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自我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
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中国现代抒情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抒情方式:浪漫主义(主情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派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以饱含感情的语句直接撞击读者的心胸,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同样传诵一时的高兰的那首?哭亡女苏菲》:“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凄迷!……〞短短的五行诗里就用了四个感慨号和一个问号艾青及其受他影响的七月派诗歌那么更多采纳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赋予某个意象,某种光、色以普遍性内涵如艾青的“灰黄〞的色调,“土地〞、“太阳〞,以及阿垅的“纤夫〞等要领会其中的意蕴、感情,主要靠读者的联想而现代派的抒情方式,尽管与象征主义有类似之处,也包含了象征的成分,却更为含蓄,强调通过某种日常经验的再现,唤起读者相应的记忆表象,使读者通过对自己的类似经验的追忆和体验,体会到这种经验背后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它并非作者施加于读者,而是作者以某种日常经验为媒介,从读者心中唤起的这种感情一旦从读者心中唤起,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内在的,深沉的,持久的。
我们不妨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阔的土地〞做一比拟前者就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以大自然的现象象征中国社会的现状,以自然界的寒冷象征心理的寒冷,读者通过联想,眼前会呈现出日寇铁蹄下的中国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而后者呢,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抗敌的战场上,在逃难的道路上,在敌人的监狱里(如作者本人),在被焚毁的村舍旁,用自己那“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亲人、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残垣断壁这两句诗正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经验的再现,是最具体最细节化的,又是最普遍最抽象的这两句诗的语气十分平静,而在这平静的语气中,却蕴涵了中国人在这样的日常经验背后所饱含的极为丰盛、复杂、深厚的感情中国现代派诗歌追求“华美而有法度〞,力图将西方的新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相结合,在强调“亲切与暗示〞的同时,又要与中国“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歌传统相通,从这首诗的情感叙述效果来看,这个目标得到了实现现代派艺术是对现实、人生、自我的更加深刻与独特的揭示它同样也可以成为“批判的武器〞,比方毕加索为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格尔尼卡》和为和平而作的?和平鸽》。
在戴望舒30年代的现代派格调作品中,他所再现的日常经验或是阴暗的,如?我的记忆》;或是寂寞的,如?单独的时候》;或是晦涩而诗化的,如?夜》而当他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写出了中国人的普遍经验,从而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性时,不少人就认为他的创作道路转向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首诗里,作者仍然运用了现代派的抒情方式,而且正是这种抒情方式,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内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从而使这篇作品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阔的土地;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则细,则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指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和煦,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