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小教育研究会.ppt
30页安徽六小教育研究会2011年素质测试讲评,安徽师大附中 吕李永,古代诗歌鉴赏,8.上片以“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作结,有何作用?(4分)答案:在内容上,这二句描写了诗人从傍晚到月夜倚栏凝思的情态,描写了当时的缺月之景,借助动作和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宦海沉浮的倦意和远思难收的复杂意绪 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由上片的登楼所见之景过渡到下片的登楼所抒之情为下片的直抒胸臆做了有力的铺垫1.自己久久地倚着栏杆,楼外月亮也残缺孤单,为全诗营造了哀愁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自己的艰辛,孤苦,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2.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诗人岳阳楼所见之景,引起下文诗人见景之后所思所感在内容上,“徒”“久”“缺月”营造了一个寂静冷清的氛围,随着时间渐渐入夜,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淡淡哀思3.内容上,描写了诗人独自倚靠着栏杆很长时间,远望天空月亮也如同自己不圆满,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忧伤之情和远行的疲惫结构上,承上启下,承结上文作者内心的孤独,引出下文作者对居上位不识人才,朝廷勾心斗角,爱国之士被残害的悲愤、不满、惋惜4分,,4.表现词人登上岳阳楼凭吊久立,内心惆怅的情感,采用“缺月”的意向,表达自己、国家的不如意,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弦月高挂的画面,富有画面感,为上片作结,也引出了下片的联想。
5. ①上片以此句结尾,总结了上片所说之景,并依此为过渡,从而引出下文②此句描写了诗人倚着栏杆遥望残月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苦闷之情,与环境很好地交织在一起6.“徒倚栏干久”一句写出词人内心的愁苦郁结,不仅面对岳阳湖思绪万千,“缺月挂帘钩”,月是缺的,正如作者的心情,疲倦却又无奈,借景抒情,即对上片总结,又引出下片,寄寓了作者的情感3分,,7.这一句在内容上写了栏杆、缺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作者倚在栏杆上,缺月像挂着帘钩一般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惆怅、缅怀、哀怨、忧愁的心情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总结了上片,也引出了下片,奠定了感情基调,从而便于下片的抒情8.这句话写出了词人辞官归隐途中,乘着归舟来到了岳阳楼,词人倚着栏杆,眺望远思的情形,天空中月牙高挂,它的残缺显示着一切的不完满,渲染了淡淡惆怅的认为,衬托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倚在栏杆上看到的事物,开启下文对“缺月挂帘钩”这一景象的感叹内容上:“徒倚栏干久”,看见各种事物,不由叹息“缺月挂帘钩”,回想以往,抒发自己的落寞,失落之情10.①将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结合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总结上片的内容,带给读者同样的感伤与思考11.表现了词人站在楼上时的无限遐想,暗示时间已晚,在结构上承接上句“远思渺难收”,开启下文的感想2分,,12.在内容上,以此句做结抒发词人心情的郁闷和前途灰暗的心境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屈原遭遇与自己的联想1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岳阳楼的美景,开启下文对过往古今和世态变迁的感慨14.①描绘了一幅词人孤独地倚在栏杆良久,残缺的月亮似帘钩一般地挂着的凄凉的景象,衬托出此时词人心中凄凉、哀愁、忧国忧民的情感②“缺月”象征南宋的现状,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忧愁的氛围2分,,15.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在内容上,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月似帘钩,并不圆满,由此引起人们的思维想象,总结上片词,与后文由望月联想到的事情相照应,作铺垫16.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相似,在结构上有上文写景过渡到下文议论,内容上,“缺月挂帘钩”与上文美景形成对比,美中不足,“徒倚栏干久”更是有一腔孤独寂寞之感,触景生情3分),2分,,17.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引起读者思考词人会何“徒倚栏干久”。
18.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的内容,开启下片作者的情怀1分,古代诗歌鉴赏,9.简析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答案:①对岳阳楼的风景的赞美1分) ②对屈原的崇敬、同情等1分) ③凭吊屈原,感慨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2分) ④对屈原的崇敬、同情,并联想自己,抒发自己有才而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2分) ⑤对清明政治的期盼2分) ⑥笼统地说愁苦、悲哀等情感1分),,1.下片通过作者对屈原枉死的惋惜之情,借古讽今,暗讽当今无数英雄的悲惨遭遇想象能有尧舜这般贤明的君主,突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惆怅情怀4分,,2.“雄三楚……何处更似此楼”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辞官的高兴欲吊……离忧”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官场生活的不满,最后则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清明的向往3.抒发了词人对中华大好河山的感慨,对壮美景色的赞叹,也抒发了对圣君良臣不再的叹息,对名君贤臣的渴盼之情4.前几句抒发了词人对岳阳楼雄伟壮阔的赞叹,可是随之又被苦闷、惋惜的心情所主导,为那些无罪被迫而死的人惋惜,又想到自己辞官归隐的无奈和对离别的哀愁,词的最后还是寄托了词人对美好世界的期盼3分,,5.感叹、伤怀。
辞官回乡的路上,经过岳阳楼,想起了屈原,如此一人竟被无罪被迫害而死,联想到自己,便无限感伤、伤怀啊!6.“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是词人感叹历史,回顾历史,想起爱国的屈原,词人感叹和敬佩,惺惺相惜,也为之悲惨命运而悲哀可反映词人心系国家,爱国及凭吊古人而抒哀情,好一个爱国!7.通过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悲惨结局,来表达自己也是同样爱国,同样报国无门,表达了自己的哀伤无奈的情怀,后又写出有“渔儿樵子 ”相伴,和“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也体现了些许豁达之情怀2分,,8.下片通过写岳阳楼的雄伟,优越的位置,而与自己乃至国家现的处境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抒发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哀愁,孤寂的情怀,由此反衬出他的爱国之情9.下片中,“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利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还有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依依不舍及辞官归隐的忧愁之情10.下片写出岳阳楼的美好,想要凭吊屈原而无处可吊,只有渔夫和樵夫,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悲哀、忧伤,离开官场的一些忧虑,也抒发了诗人祖国的期盼,希望最终可以“杜若满芳洲 ”,1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1.本文写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将标题换成“忆故乡”或“怀念故乡”好不好,为什么?(6分)答案:①“故乡的榕树”是全文的线索,串起了故乡的一系列生动的场景;②它还是作者“乡愁”的触发点,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无不与“榕树”有关,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③如果以“忆故乡”或“怀念故乡”为题,就显得平淡直白,缺乏魅力;而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则显得具体形象,生动醒目,富有感染力请你评分,1.不好①本文是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来写自己对故乡的回忆②在“我”的记忆中,榕树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是“我”游戏的场所,是村中人们共同的回忆和情感寄托,让“我”至今难忘2.不好因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更加确切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再者本文是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展开叙述,因此题目与上下文联系的更加紧密3.不好,因为此文写的是不仅仅是怀念故乡,仍旧还念的是那里的人,那棵树,以及在故乡留下的童年和回忆,这些都是从故乡中伸展出来的,给别充分的思想空间4.不好,榕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有榕树而先到故乡的榕树再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标题换掉则无法突显榕树的重要性4分,2分,2分,4分,请你评分,5.不好.原因①榕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主章主要通过榕树来展开描写.②榕树是故乡的象征性事物,作者借描写榕树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③作者写榕树,为了歌颂(赞扬)它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继而赞美像榕树一样的人而“忆故乡”或“怀念故乡”无上述作用6.不好文章虽说是怀念故乡,但重点还是写故乡的榕树,而原文的标题诗人合理,既交待了文章的中心,又不偏离题意,而“忆故乡”或“怀念故乡”则将中心变为故乡,没有写明明确主题。
7.不好,因为文章虽然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但主要笔墨在描写故乡的回忆上,用“忆”更能体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且“忆”较“怀念”更为高雅,故用原词更加合适4分,0分,0分,请你评分,8.不好全文以榕树为线索,对榕树的描写笔墨更多,若是“忆故乡”则较空泛而且,榕树是“我”思乡的寄托,“我”从小与“驼背”的快乐回忆更多,是榕树勾起了“我”思乡的情感,而是它代表着“我”童年时的生活若换了,则不能吸引读者兴趣,也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9.不好因为全文是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来展开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在榕树上,寄寓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感情,从而体现本文主题,我对故乡的思念都是与榕树相关,它是中心,是忆故乡的主体,若改成“忆故乡”则太平淡和宽泛,无针对性5分,5分,请你评分,10.不好因为对故乡的怀念是集中在那两颗榕树上的,用“故乡的榕树”更加贴切,点明主题,而“忆故乡”和“怀念故乡”则显的有些概括了,显的很散漫,没有贴近主题11.不好忆故乡”和“怀念故乡”太过直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而“故乡的榕树”也可表现作者的思想之情,却不过于直白而且本文是以榕树为线索照开对往事的回忆的,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则可表现这一点,且为下文写关于榕树的故事做了铺垫,故以此为题更好。
12.不好榕树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离乡多年,由眼前的榕树自然想起故乡的榕树榕树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它陪伴了“我”童年,到现在陪伴孩子的童年如若换成“忆故乡”和“怀念故乡”,题目显得宽泛普通而“故乡的榕树”可以直接点出写作对象,便于抒情1分,6分,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3.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此句有过渡的作用,巧妙自然的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到下文故乡榕树的描写请你评分,1.①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小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且通过景物描写,带领读者走进故乡②作用:承上启下,承结上文对现在生活的大致描写,引领下文对故乡榕树的描写与怀念之情2.比喻的手法,把作者的心比作一只小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无比思念该句话承接了上文我与儿子的玩乐,铺叙了下文中榕树对我童年记忆的影响,它直接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3.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并自然过渡到下文作者将自己的心比喻成小鸟,借着熟悉的哨音回到了家乡。
而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都说明了作者离家乡很远而且很久没有回去了最后落在打榕树上,开启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4分,4分,3分,请你评分,4.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而又富又趣味地写出了作者思乡之情的表现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他乡榕树的描写,引起下文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对往事的怀念,抒发了深深的乡愁5.①本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我”的心比作小鸟,飞回故乡,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内心思乡之情②本句在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利用上文哨音,引出了下文的回忆,③同时利用小鸟飞行之远,表现了离故乡很远,对故乡怀念,渴望回到故乡6.“小鸟”,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思绪的翩飞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给人模糊的感觉,表现故乡的远及我的思念,“熟悉的榕树”是我思乡之情的寄托该句引出下文“我”对故乡的榕树的回忆,表达了我怀恋故乡的情感5分,4分,5分,请你评分,7.①结构上:是一个过渡的语段,承上启下,由眼前的情境自然过渡②内容上:手上的哨笛,耳边的哨音,打开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回忆,使整篇文章更加紧凑,不冲突,回忆更加合理且深刻8.这一句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心思比喻成小鸟,表现了自己思绪的飞扬,而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更体现了作者与家乡之远,突出展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爬山涉水,浓重深厚,而故乡熟悉的大榕树则是体现作者纵使离家多日但家乡仍然熟悉,表现作者时时不忘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