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微刊郭沫若:鲁迅骂谁我就骂谁.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36616895
  • 上传时间:2023-04-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8.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郭沬若:鲁迅骂谁我就骂谁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 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 基人之一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 平运动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 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 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 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 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 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 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 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 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 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 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 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 硕等。

      鲁迅与郭沫若的关系郭沫若认识鲁迅是从接触鲁迅的作品开始,当他读到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时,便由 衷地敬佩,“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并为鲁迅的一篇小说发表时排在一篇日本 小说的译文后面深感不平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郭沫若又专门著文表示祝 贺与此同时,鲁迅也很赏识郭沫若的才华和“奋战忿斗”的精神1927年在给李霁野的信 中特别谈到:“创造社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好他们在南方颇受迫压了,可叹看现在 文艺方面用力的,仍只有创造,未名,沉钟三社,别的没有,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 了沙漠了这里面自然包括同郭沫若的关系,不仅是赞赏、关切,而且引为同一战线鲁 迅还多次揭穿反动文人陈源及高长虹之流企图挑拨他与郭沫若的关系的阴谋,使其伎俩不能 得逞分歧1928年1月15日,有一种名为《文化批判》的杂志,以极注”的面目出现,极其错误 地对鲁迅进行了围攻,郭沫若也卷进了这个围圈他化名杜荃的一篇题为《文艺战线上的封 建余孽》文中,用尖酸的语言攻击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而“资本主义对 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因此“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 命的人物”,“是一位不得意的F ascist (法兰斯蒂)”。

      对此,鲁迅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 对郭沫若的攻击不给予还击,作了极度的忍耐,但却非常痛心1931年7月20日,鲁迅演讲了《上海文艺之一瞥》,科学地评述了 1928年革命文学运 动兴起的社会原因及其功过,同时指出了创造社等在这次运动中所产生某些错误的根源是由 于“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 机械的运用了这本来是十分中肯的分析,讲演中虽然对某些创造社的成员有一些批评, 但也是十分有分寸的然而郭沫若却歪曲理解鲁迅中肯的批评,在写《创造十年》时,加上 了一篇《发端》,再次对鲁迅发起全面攻击,把鲁迅写成是一个独霸文坛的“总司令”尽管如此,鲁迅一直把郭沫若看成是“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自己“决不日夜记 个人的恩怨”因此对作为友军的郭沫若,虽然有时也不免“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 战斗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敌人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一直把创造社视 为革命文学的团体,对大部分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等都视为革命者或进步 作家看待希望联合起来,造成一条革命文学战线,更猛烈地向旧社会发起进攻当时创造社方面,也希望与鲁迅合作,共同发起文学革命,郭沫若他们商议准备创办新 的文学刊物,请鲁迅领衔为特约撰稿人。

      他们两次派员访问鲁迅商谈此事,鲁迅立即欣然同 意鲁迅还主张不必另办刊物,可以恢复《创造周报》,作为共同的革命文学的园地这就 是后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上的那份《创造周报》复刊广告这份广告的所列特约撰稿 人名单中,第一名鲁迅,第二名郭沫若,笔名麦克昂,这表明鲁迅和郭沫若相互间的联合愿 望是共同的他们各自以不同方式经历了共同的思想发展道路,终于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汇 合起来郭沫若和鲁迅虽然有些意见分歧,但1936年当他读到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 一战线问题》一文时提到:“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 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深为感动,“才 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在读完《鲁迅全集》后,加深了对鲁迅的了解不久,鲁迅逝世整个文化界,特别是在郭沫若心灵上,是一个巨大的震动,他立即捐 弃前嫌,无保留地站到鲁迅的旗帜下,热情地宣传鲁迅在鲁迅逝世当晚,他虽在日本,立 即写了悼念文章《民族的杰作》,后又连续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不灭的光辉》等文, 高度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勇敢地捍卫和维护鲁迅,揭露反 动文人对鲁迅的诽谤和诬蔑;忠实地继承鲁迅的事业,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时刻把鲁迅作 为自己的榜样,力求以鲁迅的精神去生活、去斗争。

      这成为文坛上被人传诵的佳话,显示了 郭沫若真诚无私的伟大人格和宽广胸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