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ppt
37页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状况 及前沿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新疆师范大学 2011.11.18一、1950—1980年代的历史教学研究n我国学校新式的历史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初n首先采用新式课程和教科书,对历史教学问题的 探索,一向不受史学界重视n较有影响的事例:一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育 杂志》(1909─1948 年)——近代中国最主要 的教育刊物,只在第31 卷第11 号(1941年11 月)出过一个「历史教育特辑」,三十多年间仅 登载二十多篇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文章;二是郑鹤 声编着的《中国历史教学法》,是二十世纪前半 期出版的重要专著 1950年代至1960 年代初期的历史教学研究n我国内地的历史教学研究主要苏联影响n在教育学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历史 教学是卡尔曹夫的《中学历史教学法》n成熟的方法是“五段教学法”——讲述法 n研究重点是历史教材教法n杂志有《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1980 年代至90年代初的历史教学研究n著作涌现较多,质量明显提高,内容亦能 兼顾教学理论和实际情况n这些著作集中于历史教学法和历史教育学 两方面n跨越教材教法——教学法——课程与教学 论三个阶段。
n代表人物是赵恒烈、周发增、金相成等研究要点:n历史教育理论研究:赵恒烈、周发法、金相成、 等n历史教学法研究:作品丰富,以于友西为代表n历史教科书研究:李纯武、苏寿桐、臧嵘等n历史思维能力:赵恒烈等n历史考试研究:以聂幼犁为代表n历史比较研究:叶小兵、王铎全、李稚勇、金相 成等《中学历史教学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1980年n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学院、北 京教育学院相关教学法教师编写,故编者冠以《中学历史 教学法》编写组名义n全书有16章,即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 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历史 概念的形成;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怎样讲世界、地点和人 物;怎样讲文化史方面的教材;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文 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教材;历 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的复习和检查;历史课的课 外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经验的 总结;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内容虽然简单较 为丰富,为以后的教学法研究在结构、要素方面奠定了较 为的基础 赵恒烈著《历史教材教法举要》,济南:山 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n本书收录有关历史教学和教材的文章三十七篇,内容大致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n(一)历史教育总论,有〈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为 甚么要学习中国历史〉等;(二)对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探 索,如〈中国历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组织历史 教材的方法〉、〈历史教材中写人物的方法〉等;(三) 从教材的角度谈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包括〈关于我国奴隶 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几个教学问题〉、〈怎样理 解秦始皇实施的「以吏为师」〉、〈论历史简表〉、〈诗 歌与历史教学〉等;(四)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历史教学中 的问题,计有〈历史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略谈历 史课中的启发式教授法〉、〈如何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怎样写历史教案〉、〈怎样总结教学经验〉等 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n本书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任务、过程、原则、内容 、方法等,并附有实例和图表n正文共有十四章,依次为:(一)绪论;(二)中学 历史教学的任务;(三)中学教学计划、中学历史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四)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及其本 质;(五)历史知识的特点和中学历史教学原则;( 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方法;(七)怎样讲 人物地点和时间;(八)乡土史教学;(九)中学历 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十)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教学 活动;(十一)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检查;(十二)中 学历史教师的备课;(十三)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十四)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 。
书末附录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章十余篇 赵恒烈著《历史教育学》,张家口:河 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n 序言;历史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历 史教育的哲学思考;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 史;历史教育的功能;历史教育过程和教 育原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教材编纂;讲 授专题教材的方法论;时空观念的形成; 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历史资料的功用;历 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评述;历史课 外教育活动;历史的复习和考试;备课是 教师创造性的活动 重要论文n赵恒烈:历史教育的哲学思考 ,史学月刊 ,1988/03 n赵恒烈: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意识 ,中史参,1989/06 n周发增,历史教学和智力发展 ,课程教材 教法, 1982/03n周发增,浅析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 概念的形成 ,历史教学 1987/03n白月桥:我国三代课程历史演进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8/05 n冯一下: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课程教 材.教法, 1984/05 n金相成: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 法初探 ,历史教学问题, 1985/02n金相成:梁启超和近代历史教育 ,历 史教学, 1986/04 n叶小兵:各国普通中等教育中 历史课 程设置情况的简介,课程教材教法, 1986/08 n叶小兵: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的探索,历史教学,1991/06 n叶小兵: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的教学实践 ,历史教学,1991/07 n聂幼犁: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问题初探 ,历史教学问题,1984/01 n聂幼犁:中学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命题研究 ——兼论客观性命题在历史学科能力测试 中的功能 ,历史教学,1987/05 n聂幼犁:中学历史标准化考试选择题题型 研究 ,历史教学,1988/06 n聂幼犁: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编制及 其在学习评价上的应用 ,历史教学, 1989/02 n王铎全、李稚勇试论开展“比较历史教育 学”的研究 ,历史教学问题,1991/03二、1990年代—至今年的历史教学研究重点:n历史思维能力n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n历史课程(含目标、过程、设计等)n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n历史的研究性学习n历史教科书研究n历史教学评价(含高考研究)值得关注的学说:n历史教育的“两翼论”——人格论与公民论 (赵亚夫)n历史教育的“生命论”(齐健)n历史教育的“服务人生论”(任鹏杰)n历史教育的“人性论”(聂幼犁)n“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以批判性思 维为核心的历史教育”(赵亚夫)代表人物:大学n赵恒烈、白月桥、周发增、金相成、于友西 、王铎全、冯一下、赵亚夫、聂幼犁、叶小 兵、齐 健、黄牧航等 出版界n李纯武、苏寿桐、臧嵘、任鹏杰等 中学(含教研员)n龚奇柱、时宗本、陈毓秀、朱尔澄、李秉国 、孔繁刚、李惠军、郭富斌、王 雄、李晓 风、夏辉辉、张汉林、钟红军、彭 禹等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浙江: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n本书是金相成、郭景扬、聂幼犁、郝陵生编著n一、二章为〈绪论〉及〈我国历史教育发展概述 〉,第三、四章探讨历史教育的价值论和基本任 务、大纲、课程和教材,第五、六章阐论历史教 学目标、历史教育过程和组织形式,第七至九章 分述历史教育中的知识学习与掌握、情感及其培 养、能力及其形成,第十章为〈历史课堂教学方 法〉,以下四章依次为〈乡土教学和乡土史教材 〉、〈历史教育的学业评价〉、〈历史教师的素 质和进修〉、〈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 赵亚夫着《中学历史教育学》,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n近期中国内地的历史教学论著大体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是历史 教学法,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2003 年)可 为代表;其二是历史教育学,赵亚夫著《中学历史教育学》( 1997 年)较受注意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及系主任周佳 荣先生:《历史教学中文著作总目提要》) n本书共分七章:〈总论〉;〈中学历史教育课程理论〉;〈中 学历史教学理论〉;(四)〈中学历史学习指导理论〉;〈中 学历史教育的评价理论〉探究中学历史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与方法、种类和特征,及历史学科的试题编制与评价方 法;〈中学历史教师理论〉剖明教师理论的产生及其应用前景 ,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进修和资格评定;(七)〈中日韩三 国学校历史教育比较〉,从历史教育理论研究概况、历史教育 目标与课程的基本特征、历史教科书的编制与使用比较中国、 日本、韩国的异同。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n本书是「学科教育展望丛书」的一种,由华东师范 大学历史系组织编写 n余伟民撰〈导论:21 世纪与历史教育〉,阐述了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新世纪历史教育面 临的课题以下分为五章:(一)张耕华、刘善龄 撰〈历史教育的历史回顾〉;(二)蔡坚撰〈变革 中的历史教育:现状与问题〉;(三)李月琴撰〈 变革中的历史教育:他山之石〉;(四)张耕华、 余伟民撰〈新世纪的历史教育:理念的突破〉;( 五)李月琴撰〈新世纪的历史教育:改革与创新〉 书末附录〈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和〈全 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齐健、赵亚夫等着《历史教育价值论》,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n本书是赵亚夫主编「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一,旨 在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帮助 历史科教师以新视野重新审视历史教育在知识经济时 代的意义,高质素的教材以及历史学习方式等等 n〈序论〉强调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第一章〈追 寻历史教育的本义〉,探讨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从 历史教学法到历史教育论等「不是问题」的问题,和 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
第二章〈体现新价值的历史课 程变革〉,阐述历史课程的涵义及研究现状、从《历 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改革的 背景、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历史课程改革体现的新 理念以下各章,分别从公民教育、人文教育、终身 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各个方面申论历史教育的 意义: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赵 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陈伟国:《历史教育的测量与评 价》齐渝华:《历史教学课例分析》n第三章〈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的显性功能〉,究明历史教育 的民主含义、公民性和现代性;n第四章〈人文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讨论历史教育的人文 性、道德性、情感性、养成性、审美性和世俗性;n第五章〈终身教育:历史教育的时代要求〉说明终身教育观 念与学习化社会,及终身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历史教育革新;n第六章〈个性教育: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主要探索历史教 育中的个性教育内涵,和历史学科实施个性教育的基本对策 :n第七章〈创新教育:历史教育的推动力〉辨析创新教育几个 理论问题,并探讨历史学科中的创新教育问题总的来说, 本书是同类著作中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新颖的,书中所涉及 的,都是二十一世纪历史教育的重要课题。
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n本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业课教材,由教育部师 范教育司组织评审n内容共分十一章:(一)学校课程的时代特征;(二)传 统课程与现代课程观;(三)中外历史科设计变革;(四 )社会科设计回顾与改革趋势;(五)历史科创新问题; (六)历史认识问题;(七)历史思维问题;(八)教学 内容与方法问题;(九)历史教科书问题;(十)历史习 题问题;(十一)历史科评价问题著者在〈后记〉中指 出,本书的目的希望「有助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拓宽学术视 野,抛弃学科本位主义,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课 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n作为学科课堂有效教学丛书之一,丛书主编赵亚夫 n共五章19节即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活用历史知识的技能与实施策略;历史思辨能力的 养成与实施策略;探究性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