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课件9.谣言与舆论.ppt
16页9.谣言与谣言,----潜舆论的表现形式,概念区分,Rumour:“谣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查询“谣言”一词即转到“谣言”一词 邵道生:谣言是“在社会群体中有关某人或社会事件的消息在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来源不明、传播渠道不确定的情况下,不断地在人群中传播的现象 郭庆光:谣言被认为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而谣言则不同于谣言谣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通过散布谣言来操纵人群,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 陈力丹:无论谣言还是谣言,其原文概念是同一个从舆论学来看,无论谣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广泛传布,一旦形成这种态势,谣言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最古老的大众传播,谣言的定义:虚假还是未经证实?,谣言止于事实吗? 心理学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们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彼得森和吉斯特将谣言定义为“人们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的特点,首先,谣言中包含着某种新闻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次,谣言以人际传播为主要形式,可以口耳相传,也可以借助于媒介,带有很强的人际说服特征 第三,谣言具有很强的非官方性 谣言对当局作为唯一消息来源的地位提出异议,对“谁有权对什么事情发言”提出质疑,是一种“反权力”,并经由人际而广泛迅速地传播,因此是典型的社会舆论现象谣言的分类:动机还是效果,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有三类谣言:一是把欲望当作现实的乐观谣言;二是表达恐惧或忧虑的谣言,如预测灾害的发生;三是攻击群体成员以制造分裂的谣言 另一种方法则是追寻历史以归纳出不同主题类的谣言 国内学者胡钰从造谣者的动机出发区分出牢骚性谣言、攻击性谣言和误解性谣言 刘建明先生则按内容区分出政治、军事谣言;经济谣言和伦理谣言 实际上,奥尔波特等人很早就分析了谣言中的动机因素,因为“任何人类需求都可能给谣言提供推动力性兴趣是产生许多谣言蜚语与大多数丑闻的原因;焦虑是我们常听到的恐怖威胁性谣言的动力;希望与渴望产生白日梦式的谣言;仇恨产生指责性的谣言与诽谤。
他们还进一步分析了投射,包括互补投射和直接投射等心理机制的作用应根据谣言对群体的作用而不是谣言的具体内容来划分,犯罪谣言 明星谣言 职场谣言 谣言销售 金融市场谣言 政治谣言,谣言的产生,谣言是社会环境的投射奥尔波特和波特曼(Gorgon W Allport and Leo Postman)最早提出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播者和听众有某种重要性二是相关事实有一定的模糊性而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在于:或者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新闻自身的矛盾性;人们不相信新闻;或者某些紧张情绪使个人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新闻中所述的事实 谣言的强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R~i×a (rumor, importance, ambiguity),其他解释,另有学者认为,导致社会谣言滋生蔓延的条件主要有三种:一是信息如果实际上或被主观上认定为权威机构所严格控制时,谣言强度增大如果对新闻的控制并非短暂而是持续进行时,那么社会谣言就会常规化,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这种葡萄藤式的“小道消息”常见于独裁政体,军事组织和被奴役的种族、民族和社会阶级中 二是当一些事情的发生威胁到人们对正常生活的理解时,社会谣言滋生蔓延。
比如当发生巨大的自然灾难,如海啸、非典流行,或者出现重大丑闻,都可能威胁到普通人对正常生活的理解,因此可能造成种种谣言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在潜在的对立冲突群体之间发生任何非常规的变化,就可能造成大量谣言比如,以各种名义强制拆迁,就可能造成谣言四起;关于升学制度的种种改革也可能导致各种社会谣言 三是当一种强烈的共同行为动机受到某种阻碍,或者仅仅是缺乏行动的机会时,谣言发生当众人处于疲惫厌倦的状态下,谣言因小事而起,然后扩大为令人兴奋的集体行动例如“六.四”学潮期间,也曾出现谣言四起,引发动乱的现象谣言的传播,谣言的来源问题从根本上看其实并不重要对谣言的追踪可以将谣言简化成一个纯粹个人的问题,也使轻信了“虚假”谣言的公众得以自我辩解必须解释的是谣言传播过程中人群的参加与动员就算存在一个始作俑者,谣言的基础还是在于人,在于听到谣言并且传播谣言的人身上在谣言中,最引人入胜的并非其渊源问题,而是公众对它的所作所为美国社会学家希布塔尼(Tamotsu Shibutani)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谣言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因为有人相信这确是一个真实的消息,并认为这个消息很重要,于是便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
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在相互传播事件并加以评论时,一群人逐步得到了一个或两个解释因此谣言是一种集体行动,是“一群人的智慧汇总的结果,以求对事件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许多商品大做广告也引不起公众议论的兴趣,但涉及某些大众产品有毒的谣言却总是一传百应,可见,谣言的能量与其真实与否无关谣言内容的演变也并非源于记忆的失真,而是源于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描述演变和添油加醋的评论谣言是一个构筑过程实际上,谣言常常没有一个最初的真实它是一个构筑过程面对含糊不清的事实,群体成员集中集体智慧,以求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开始时通过注入细节以达到构成连贯可信的情节出现滚雪球式的积累,然后开始遗忘效应之后是中转站的介入,增强说服性和相互讨论支配信息变化的,不是遗忘,而是交流的欲望,分享信息和说服他人的欲望简单化,扩展细节,对细节添油加醋有时谣言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保持惊人的忠实,因为内容简短而严密,也因为公众卷入信息的程度,理智或情感谣言是一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一小群人被动员起来,围绕某个见证、某个信息或某个事件,出现了一种传染行为,即议论纷纷并非所有故事都会产生谣言。
那么为什么我们传播某类消息而不传播另一类消息?那些信息值得我们去传递?我们为什么希望将这些信息传播给他人?,谣言的传播,新闻性而非重要性 公共舆论的侦察兵 总是在相关人群中传播 是一种集体建构过程 不是在鼓动人们的理智,而是在鼓动人们的情感谣言既要提供消息,又要起暗示作用只有相当多的人对谣言感兴趣并加以传播,谣言才是一个可感觉到的实在东西,谣言传播的过程 谣言传播的渠道 谣言传播者 谣言传播的偏离,谣言的终结,谣言以社会传播的形式存在各不相同的谣言却遵循同样的规律:一开始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然后开始繁殖和流传,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愈演愈烈,达到顶点,然后开始冷却,变成点点火花,四处流窜,最后渐渐熄灭,偃旗息鼓,归于死寂始于青萍之末,最后归于寂静,应对谣言,使一则精心选出来的谣言失去信誉, 谣言诊所 起诉 防患于未然 宝洁公司如何应对谣言:,参考书目,(法)卡普费雷:《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依鲍尔:《谣言女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出版 (法)弗朗索瓦斯.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