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十发的笔墨人生.docx
10页程十发的笔墨人生 文/陈浩 图/程十发艺术馆1921-2007,上海松江人,现代著名画家名潼,室名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历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全国文联委员、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06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气又有正气、斜气之分正气足,则能成有益之事;斜气升,则多无益之举艺术家之所成,多以气正者为世人所认可,而以气斜者为历史所遗忘气壹而动 笔墨人生 古往今来,世间卓然异趣之人,多奇崛跌宕究其原委,大概都是气壹使然这里的“气”,就是人们常说的精气神或者说是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六朝时期人物画家顾恺之所说的“传神论”,说的就是如何表现人的这种精神状态这里说的“壹”,就是专注、执著,就是克服障碍凝聚出一股巨大的精气神来气壹则立,气败则废;气壹者能成壮举,气败者万事不成因此,一个艺术家能否功垂历史,与他在所从事的艺术事业上,能否气壹而动、气正而动,有很大的关系,不毕其功力于一役,是鲜有所成的气能壹者,除内在天赋涌动外,还需外力推动之,也就是生活环境和时代环境的压力与影响,才能将人生的精神状态鼓足到一个境界,也才能去做一些极富时代意义的创举。
然而,卓然之人,常常因为太过专注,虽知周万物,却也多遭逢人生的奇崛跌宕,明清时候的唐伯虎、陈洪绶、渐江、石涛、弘仁,近代以来的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无不如此程十发先生的笔墨人生大体可以有两个大的时段解放前的时段,是其艺术人生历程的前[来自wWw.lW5u.CoM]期,其中又以193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界,分作人生成长期和艺术积累期解放后的时段,又可以按照他的艺术发展轨迹,分作滥觞期、成熟期和晚期三个小时段每一时段的具体情况,我将在下文做进一步的阐释在未考入上海美专之前,在松江度过青少年时光的程十发,并没有人们口中艳羡的显赫家世和家族书画传承,也没有天资异秉之类的溢美之誉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童子功,可以说是在一种相对平实和渐进的状态下成长的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说是三代中医家庭,但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江南水乡,或许也只是稍有余粮而已程十发的祖上并无从事书画之人,只是他的父亲有点喜欢书画,但也只限于在家里挂些同代人的书画复制品,就医之余,闲来也种些盆栽,这是晚清民国时期大部分乡野小文人家庭的通常生活面貌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当程十发八岁丧父时,家道顿时维艰,其母亲只能靠卖膏药勉强为生,独立支撑脆弱的小家庭。
然而,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予成,人生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程十发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的,是他父亲房间里悬挂的一张任伯年画作的复制品,以及他父亲的朋友张祥河送给他的几本启蒙时期的画簿见《程十发谈画录》)他对这一人生细节的刻骨铭心,可见他的童年时期,父亲给了他莫大的关爱和人生的启蒙环境,这或许正是程十发日后坚持八十余载书画生涯卓然之气的精神源头,他要以一生来回报这种关爱与启蒙松江程十发 程十发是上海松江人,松江是地域文化非常丰厚的地方,绘画史上出过众多的书画名家明末以董其昌、陈继儒、顾正谊、赵左、沈士充等代表的松江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接续苏州吴门画派衣钵,而又开启清代“四王”和“四僧”画风新气象的重要画派,董其昌“南北宗论”书画理论的提出,更是影响了中国之后四百多年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这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就沉淀在程十发少年时期的松江土地上,融入湖山之下,融入园林建筑间、融入乡风俚俗中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说的,他童年所生活的松江小街上,“有很多手工业的作坊,有用土法印彩色的土布作坊、染坊,还有刻神像的店,还有水印木刻糊纸牌的店铺,还有用脚踏的车床做的木器玩具、用具等原始手工艺品店周遭的这种生活环境,大体上就是少年程十发艺术人生起步的生活原境了。
与傅抱石先生的早年生活环境颇有些类似,都是生活在书画文玩和民间乡土艺术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只是程十发在1920年代的松江,而傅抱石在1910年代的江西这种文化生态或许正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独特生存方式之一这样一来,在程十发早年较为平实的艺术启蒙生活中,有童年时期对父亲的记忆与追怀,有江南水乡小街的朴实生活1938年,18岁的程十发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王个簃、李仲乾、汪声远、顾坤伯等,是他当时的授课老师,这是他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他开始正式以书画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职业发展方向,遵从了来自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内心诉求但美专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严格”,甚至是“很自由的”,这种状态近乎于是一种“放羊式”的学习状态然而,虽然对于学习西画雕塑之类的专业,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但对于中国书画而言,这种自由的客观环境,却是最适合无为而治的书画学习的了因为,虽然中国传统书画也强调程式和功夫,但更多的还是强调一种精神状态和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书画本质上不是追求程式上的像,而是追求神韵上的似从程十发日后对美专生活的回忆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程十发正是借得这一机会,在临摹、写生、创作、写字、读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等环节上,为自己规划了一个自学的门径,以开阔眼界,增长学识,保证了内心的自由。
他既没有受到当时时髦的西画诱惑,也没有泥守美专老师们的程式比如,他虽然是王个簃的学生,但直到毕业,也仍不以画得像老师为个人绘画的最高追求,足见他的自视之高,当然,这也说明了他已初步洞悉了中国书画的精髓所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奇崛卓然 画艺有道可以说,上海美专的学习生涯,程十发在功力和技术的训练上,基本找到了个人专注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在这个方向上,进一步加强临摹和写生了不过,至为遗憾的是,现在并没有太多的创作品和资料,来支撑美专时期程十发的一些艺术想法,因而,我们就无法全面地勾勒他这个时期的风貌而1940年代的中国和上海,正是抗战正酣的时代,世道兵燹,民不聊生,国家和民族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和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的一些重要的特点,就是当时的新旧之争和中西之争程十发虽然在书画的精神层面上,悟到了一些古人的精华,但面对现实的社会与现实的文艺思潮,他还是陷入了人生的迷茫世道混乱,人伦颠覆,做职业画家,但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则无法卖画养活自己和家人,但他又不愿意去与那些无民族性的庸俗画风同流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1940年代的程十发仍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传统派画家,恪守临摹写生创作的古代书画家的路数,这可以从他1940年代的几幅临摹作品如《临〈葛稚川移居图〉》中可以看出来,画面虽然有今人的笔法和设色,但构图和意境还是古意居多,与他所处的时代关联性不大,即便是他送给同学的一张小幅山水,也仍是以文人趣味为主。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程十发并不是一个文艺思想激进者,他在美专的学习生活也多以钻研古今书画为主,对当时上海艺术界的一些新思潮和新运动参与的也不多这或许和他羸弱的身体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他美专毕业后,即失业在家,之后虽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银行职员,但仍不能实现以书画养活自己,终因身体多病而只能在松江老家,一边养病,一边坚持古画的临摹新旧更替的时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准言未来,但总有些人能够为未来做着积极的准备在经历了1940年代期间极为苦闷的旧式文人情怀的追求之后,程十发开始重新思考可以激发时代和民族奋力向上的新风格所幸的是,程十发为自己找到了这个新的风向标,即新中国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宗旨他发现,走出单纯风雅的高阁,走向接近民众生活的“通俗”,是书画艺术重新接地气的重要审美标准他也因此立定了自己要“画通俗的”绘画这么一种创作美学取向,于是他在1949年后,开始创作年画、连环画,程十发画这一类的通俗画,就是要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为更多的老百姓而创作,这既是新时代的风尚,也是他所熟悉的一般民众的文化需求他进而认为“通俗的道路就是普及的道路”,找到了内心得以依托的所在,他一生的为人和艺术创作的方向,就是围绕通俗化和普及化这两点展开的。
晚年的程十发曾作一诗,云:“唐宋元明梦一场,前人窠臼好思量千家万法镕成我,我为千家哺后生”,呼应了他早年的艺术志向同时,他也因此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出路此时30岁的程十发,已身为三个孩子的父亲,而他的母亲也在这一年病故,他必须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与1940年代的程十发相比,此时的程十发变得更加的务实,也更加的勤奋,因为相比于书画创作,当时从事连环画创作,可以为自己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来源,于是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创作学习,在出版社的图书室里看书学理论,并向人物画同事请教方法从事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和插图画创作,与他之前的旧文人式的书画创作有着截然的不同建国初期的中国文艺界对于“年连宣”的创作家们,也多有不屑之讥,但这反而激发了程十发做一行钻研一行的韧劲来由于当时大众文化对“年连宣”的需求巨大,程十发练就了快速、准确,一气呵成的行笔习惯;再者,他早年内心自由思想的养成,也催促他能够在众多单纯画连环画的艺术家群体中,跳脱出来,尝试将传统中国书画的用笔构图,与民间乡土艺术的立意和设色相结合,从而为连环画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水墨连环画的新路以1950年代初至1966年,先后在华东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中国画院工作这段时期,程十发进入了艺术创作的滥觞期。
程十发开始逐渐思考如何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表现方法带入连环画的创新实践,也即连环画的国画水墨化趋向他在1957年参加云南德宏景颇自治州写生团后的1960年前后,[来自wwW.lW]开始以健康明朗欢愉为基调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为题材,以凝练的概括性线条和淡墨淡彩,专注于一种散文化的生活趣味的营造,迥然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宏大叙事主题人物画创作风潮程十发在建国十七年的那段时间里的艺术探索,是卓有成就的他更新了1940年代旧式文人的审美习惯,将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与灵活机趣的朴素文风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以少数民族少女形象和民间民俗题材为主题的简笔写意人物画新风格,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美学风尚,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契合此时的程十发,已然将他的精神状态鼓足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气壹而万物并生即便是接踵而来的“十年文革”,也没有消磨掉他的这股锐意进取之气,反而,迎来了艺术人生的成熟期,程十发艺术馆收藏的一幅作于1970年代初的《少女牧羊图》,可以看做是他画风走向成熟的重要作品1970至1990年代的三十年中,程十发开始将山水花鸟书法笔法融入人物画,从生活感受出发,对少数民族少女形象、历史人物典故以及古典诗词意境加以提炼、夸张和变形,逐渐以散锋皴线、大笔勾线和散锋枯笔,凸显丰富多变的轮廓与墨色,实现了以线的笔墨变化代替了人物结构与光影的表现,从而拉开与水墨写实人物画的距离,回归到中国画笔墨的独立体系中来。
2000年代后半期至2007年去世前,是程十发笔墨人生的晚期,笔锋开始趋向混成老辣,由于身体的原因,他这段时期创作的山水较多松江文脉 个馆成立程十发是20世纪中后叶海上画坛坚持水墨写意人物画笔法创新的一位重要实践家,对少数民族少女形象与历史人物的演绎,呈现出机趣智慧、雅俗共赏的平民化气质他以自己的艺术人格与操守,承前启后,团结并影响了以上海中国画院为中心的一大批海上画家集群程十发的水墨写意人物画风格是20世纪中后叶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当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绘画及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影响下的中国画坛,程十发以对传统写意绘画笔法的坚守,在云南边陲采风写生基础上,通过连环画、插图、年画及宣传画的大量创作实践,将陈洪绶、任伯年一路的画法,发展为散锋简笔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新风格,从而与那个时期以结构素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水墨写实人物画拉开了距离,保持了独立性程十发的童年时代是在松江度过的八十余载春秋,并未能消泯一个艺术家对家乡童年的记忆,晚年的程十发将120余幅毕生的宋元明清收藏捐献给了上海市政府,现保存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