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79708643
  • 上传时间:2022-04-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3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 ——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 南京师范大学骆正林 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从而实现“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的统一而“官民共治理”的“乡里制度”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以血缘为前提的有限自治本文追溯了乡里制度和官民共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特点的内涵 关键词:古代乡村乡里制度官民共治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乡村社会是国家旺盛生命力的来源,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美国传教士明恩溥1认为,中国大城市的数量远没有西方多,许多城市与县府相当于设置了围墙和衙门的大乡村乡村社会的重要性,使乡村治理成了封建王权统治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统治阶级在乡村一直坚持“官民共治”的传统在“官民共治”的模式下,王权和族权的相互博弈与合流决定了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 一、古代乡村治理目标: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 自秦朝以后,中国历史分分合合,但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农耕社会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是乡村为了维系王权的延续,国家必须保持“行政力量”深入到乡村,维护乡村稳定,汲取乡村资源乡村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而这一模式的治理目标就是要实现“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的统一 1、农耕生活产生家族制度 人类走出乱伦状态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就是血缘家族,它是由几十人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所组成的、非常松散的联合体大约距今5万到1万年之间,我们的祖先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形成母系氏族公社停止了族内婚,利用血缘纽带,将相互通婚的家族转化为氏族,而两个以上的氏族互为通婚又形成了部落。

      大约在1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淡出被动的采集生活,主动发展原始农业定居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公元前4000年左右,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共同体2定居形成村落,村落成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结构如考古发现“西安附近沣河中游一段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上,两岸遥望相对,共建立了10多处村落3在母系氏族社会,女子采集果实、管理氏族内务,成为生产的主人 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禁忌增加,群婚制逐渐受到排斥,一对男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配偶关系的“对偶婚”不断增多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而“对偶婚”转变成一夫一妻制,是父系氏族公社形成的标志一夫一妻制瓦解了父系家庭公社,用若干小家庭冲破了氏族制的缺口 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家庭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原始公社就是大小不等的村庄,村庄是一定规模的人群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形成的我国是一个治水闻名的国家,从传说中的黄帝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累世与洪水作斗争为了战胜洪水,氏族内部强化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组织形式《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即禹按照氏族的地域分布来确定版图,调剂劳力;《国语·郑语》有:“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庶类”,即夏禹按照权力高下来分配治水的成果。

      村庄是在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宗族社会,它少则几家,多则上百家这些同一祖先的家庭聚居在一起,成员依据辈分、资历和财产形成身份不一的社会结构作为宗族内部的长者或精英是村庄最早的控制力量,由他们组成的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