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赵州至道无难.pdf

2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4495762
  • 上传时间:2018-06-0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8.99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赵州至道无难《碧岩录》讲座第二则赵州至道无难在上一讲中, 我已把第一则公案——圣谛第一义,作了发挥性的讲述讲是讲过了,但禅不在语言文字里,诸位还须透过义理名相,直会自心始得那么,如何是禅宗的根本宗旨?祖师又是如何方便接人的?我人应怎样体取?如果诸位仍未理会得,且听我再扯第二则葛藤——赵州至道无难赵州是唐末禅门的著名大德,是一位大手笔宗师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 “吃茶去”等话,以接来者,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此等言句,看似平常,无甚奇特,但内蕴深长,犹如棉里针,着不得,捏不得,一着一捏即伤身刺手此老能如是平易自如地横拈竖弄、逆行顺行得大自在,盖他计较已尽,炉火纯青,才能由浓而转为平淡我们学禅修道,先须有悟由,而悟由的关键在于善知识的开发赵州和尚也不例外他在师事南泉禅师时, 一日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指示说:“平常心是道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即是大道之所在其或不然,一息不来时,躯壳尚在,怎么不会言笑运动?庞居士悟道偈云:“日用事无别 ,, 唯吾自偶谐,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可见举凡嬉笑怒骂,謦欬掉臂,无一非真心妙用,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自知罢了。

      次就字面说来,平者不曲,常者不断,禅者之心如能做到时时平直无曲,处处相应不断,那当体呈现的光明与自在的妙用,也就是道了这样也将就说得过去,但非宗门的正说但此道又在何处?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因此赵州又问: “还可趣向否?” 南泉答道: “拟向即乖!”意思说,如意有拟议,心有趣向,即与道相背,怎能悟道?盖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无可拟向攫取,息念即昭昭在前,生心即为影遮,故无可趣向也可惜许多学佛修法人,都落在拟议趣向上看经听法时,认为有实法可得;修法用功时,又以为有圣境可取纷纷为趣向忙碌,徒自辛劳,宁不冤苦?!其实,道本现成,不属修证,而且人人不二,就看你迷不迷于色相因此古德讲:道在悟而不在修那么,不用思想去拟议,怎么知道是道呢?故赵州又问:“不拟怎知是道?”南泉答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大道虚廓,宛如虚空,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有知则头上安头,面目全非;无知则如木石,不起妙用就宗说来,不属知,乃官不容针;不属不知,系私通车马既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 还说什么道不道、 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赵州在南泉指示下,悟明禅理。

      我们学佛修法的人,也应如此以理明心,以心显理,时时处处以平常心而应缘,那么道即在其中矣在未讲公案前,我们先讲圆悟勤祖师的垂示:“乾坤窄, 日月星辰一时黑 ”乾坤就是天与地, 天地是一念心的显现 乾坤窄,就是指我们的心量狭窄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大,才能于事无住,安然入道假如心量狭窄,就常与事物粘缠不清,放不下空不掉,与道就不相应了为人的心量如何,对修道的成败大有讲究有很多没有修法的人,他们也不知道信佛,平时就是心情豪放,慷慨激昂,乐善好施,不造诸恶,到了临命终时,同样也能预知时至,清清楚楚地安排后事,潇潇洒洒地走了反过来,有些信佛修法的人,要死时,非但不能预知时至,反而痛哭流涕,悲伤得舍不得走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前者心量广大,慷慨豪放,提得起,放得下,虽不信佛,但与道契合,如止水生光,心明慧生,故能预知时至;而后者心量狭窄,处处计较,事事摆在心上放不下,虽然信佛、念佛、持斋打坐,但心不明慧不生,如何能预知时至而潇洒往生呢?心量狭窄的人,临死预知时至也不能,遑论了道成佛!所以说“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一切都完了圆悟勤接着说:“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心量狭窄的人,纵然遇到明师,就是棒如雨点、喝似雷奔般的与他撤困,也当不得向上宗乘事——不会开悟的。

      这为什么?德山棒、临济喝是宗下出名的接人手法,能使学人棒头明心,喝下得旨既有如此妙用,为什么又当不得向上宗乘之事呢?盖学人心量狭窄,就事事摆在心里,牢不可拔,任你怎样棒喝与其撤困也无济于事譬如我们说业障本来空,你们在禅堂里似乎承当认可“业障本如空花水月,非为实有” ,心里轻松了但是有些人出了禅堂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心里不免又变得沉重起来,觉得业障重了这就是住在相上的心太厉害,执着心太重了虽然在禅堂里受了些微的般若薰陶,但薰不动执着的老根子,还是为这莫须有的业所障碍 殊不知所谓业障者, 就是心动住相, 造业受报而一切事相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妙用,皆是影子, 根本没有实质《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哪里有真实的事物?物境既不可得,你还愚痴地执着它干什么?心空境亡,业障就无立脚之处了宗门云:“了则业障本来空相反,你执为实有,粘着不放,就变成“不了应须还宿债”而业障重重了比如人患病时把心执在病上,就会觉得这里痛、那里痒,难过得要死假如你放下来,不把病放在心上,所谓痛痒,不过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多背了一个包袱这样心里就安稳得多,病也容易好有二位生癌症的病人,一个心情开朗豁达,不把病放在心上,照样快快活活地生活、 工作,病反而慢慢地好转了。

      而另一个呢?日夜愁苦烦恼,不多久即死亡了由此可见一切粘染执着皆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就道说来,身本无有,病从何来?连包袱也不背所谓:生病不作生病想,吃饭不作吃饭想,穿衣不作穿衣想什么都不可得,不去管它,那还有什么业障不业障所以,我们要时时心空无住, 才能真正证得无为大道我们修法从有为到无为, 要历过六地、 七地、八地到第八地才真入无为位到第七地时,虽证无为,还有个无为在,非真无为要到第八地,无为影响消亡,才真正不动,所以八地又称不动地我们学佛的人,一切不执着,心空无住,心量不求广阔而自广阔, 不求开悟见性而自开悟见性这样才能当得起向上宗乘的大事否则呢,总是记言记语,求玄求妙,把事情摆在心里,放不开,那怎么打得开这玄关识锁,见到本性呢?所以圆悟勤祖师说,你心量一狭窄,虽有祖师在你面前棒喝交驰也无用因为你执着太深,纠缠过甚,祖师也无能为力了我们修任何宗法,净土也罢,禅宗也罢,密宗也罢,都要一切放下不放下,法修不成或许有人要说,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用不着放是吗?如果念佛的人爱根不断,放不下这娑婆世界的妻财子禄、功名富贵,也能往生吗?恐怕佛力再大,也不能接引往生吧!?何以故?因为你这只臭粪船的缆绳紧系在岸边的桩上——恋着娑婆,虽有机动力——佛力, 叫他如何开得动呢?!由此可见,放下一切,一心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不是什么投机取巧可以得逞的。

      圆悟勤接下又垂示说:“设使三世诸佛, 只可自知斯道,即如三世诸佛,也只能自知,无法开口,就像哑子做梦一样,无法向人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仿,没有一样物件和它相似,所以也就无法向人讲,只可自知了宗门云:“妙高峰顶,不容商量! ”故三世诸佛,有口难开你们今后不必问人家打开本来是什么境界阿弥陀佛!这无知之灵知,无法描绘,怎么向你道?纵或遇到明眼人,也不过旁敲侧击,烘云托月,以心印心你心未明,说也不会宗下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假如说你见到什么,那你见鬼,不是见道《金刚经》说得很明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见佛见光都不是,凡所有见, 皆非真见 《楞严经》 说得更清楚:“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有所见的都不是 所以你们今后不要向别人打听,还是自己用功,打开本来,自证自知,才不为别人所瞒打开之后,向过来人印证倒是可以的在此之前打听别人最坏:一、看人家有什么境界,从而衡量人家是不是开悟,妄下定论二、妄长知见,以为开悟是某种境界,自己也想于此得个消息此见一起, 非但不得消息, 反而定也不能入因为要得消息的这一念,即是妄心,妄心纷起,还能入定吗?三、人家有境界了,我怎么没有?衷心忧急,坐不安席;或自甘卑劣,不思上进,忧伤悲叹,用功无力;更或嫉妒人家,中伤别人,那就更不好了。

      一真法界是什么形象,确实不好说故三世诸佛到这里无开口处,只好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 ”过去各代大祖师,对于这件事,都无法全体描绘出来,拿给你看因为它言语不能到,思想不能及,无开口处一有言说,便有落处,而非真空无住的一真法界了如赵州大师说: “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连佛也不立,可谓干净剿绝了但后人指出: “尚有不喜在!”可见这真空绝相的妙有,宛如虚空,是任何人无法措手的,又怎么能拈提呢?任凭你横说竖说,妙语如珠,也只是半提,而不能全张但如遇颖悟之士,言下得旨,亦能由半提而张为全提;反是,即全提亦沦为半提矣如五祖演大师语一士子云,有一首小艳诗颇相近: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欲檀郎识得声!”士瞠目不会圆悟勤在旁闻之,步出方丈,适闻金鸡喔喔啼午,豁然大悟云:“这不是《声》么?! ”可见半提全提都由当人自己转换,祖师是不能代劳的一大藏教,诠注不及 ”三藏十二部经文,也无法把它解释出来这就等于善于画图的人,也没法把一种峻拔飘逸的意境画出来一样宗下有句术语说:“好个风流画不成 ”这段无尽风流的大好风光,叫人从何下笔,怎么描绘呢?只好隐隐约约烘云托月地说个梗概,由你自悟 譬如说:“绿荫深处是晨曦” ,用以比方秘在形山的天真,这个蕴藏在绿荫深处的曦微晨光——真心,你纵使请善于画山水的妙手王维来画,他也无从握笔临池。

      又比如宗下的名句“棋逢绝处着方妙,梅到寒时香愈清!”这种清越峻拔的意境,除了你自己心领神会之外,又怎么描绘?故一大藏教到这里也无法把它注释出来世尊末后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以传此不传之秘,怎奈人天罔措,无有入处幸赖金色公破颜微笑,以心印心,所谓教外别传的这盏光耀大千、腾辉千古的心灯,始得代代延绵不绝地衍传至今此无说之说,无注解之解乃广博无比、深妙无边之说之注解也明眼衲僧,自救不了到这里作么生请益般若如大火聚,撄之则燎,纵是明眼道人也不能依倚,无法抟取,是为自救不了这样一来,大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即,无从下手了但道贵回光转机,不可往死胡同里钻古人诗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在哪里呢?就在放舍生命, “回眸一笑百媚生”处古德云:“不可得中这么得,无可取处如是取只要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自能取得骊龙颔下之珠虽然如是,怎奈斯道莫可言宣,无能传授,后生小子又怎能向之请教获益呢?上面说过, 这涅槃妙心虽无法描绘, 但可开一线, 略露风光,方便权说,俾颖悟者有个入处故大心菩萨不惜浑身落草,指东话西,教益众生,而不事自救这是自救不了的又一面但一有落处,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能教化众生,便真的生死不了了。

      尤有进者,假如我们真正理悟了本来面目,而不绵密保任,更就法身,努力向上精勤锻炼,将旧习除尽,圆证本来,道眼虽不无明亮,也不能自救因此时见惑虽了,思惑未尽,见可欲境,尚不能无动于衷,故于生死岸头,仍不得自由龙牙禅师云:“学道先须有悟由,竞渡还如赛龙舟;虽是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 ”就是教导我们于悟道后还须如龙舟竞渡一样奋力前进,勤除习气,完全恢复本性光明,方始完成渡过生死苦海的大业印光大师曾再三说: “修净土好,净土稳当禅宗虽好,但危险就是怕我们悟了一些道理, 自以为是, 不精进除习, 结果对境生心, 生死还是不了关于了不了这一着是假不来的假如你说假话骗人,没用处,不过骗了你自己,骗不了人所以我们应勤苦修持,勤除习气,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得少为足假如你做不到这一点,还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好这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讲的如依禅宗来说,我们果真打开本来见性了,真种子就种下去了哪怕这一生未了,来生一出头来即一闻千悟,当下打彻我们初心修道应发大誓愿:“为使众生出苦海,故不畏艰辛,不怕路远,一定要成佛, 广度众生!”深深种下这颗菩提心种,就永远不会消失,生生世世能起大作用,此所谓愿力不可思议也。

      故见性后虽习气最深厚的人,也不过七生天上,七返人间,生死就完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