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印学史[沙孟海].doc

8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9682053
  • 上传时间:2019-0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4MB
  • / 8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印学史沙孟海第一章印章的起源印章,无疑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它最先出现的是作为奴隶主压迫 奴隶的一种工具,又是奴隶主与奴隶主之间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这种印章, 无论在文献资料或实物资料中,都已没有迹象可寻甲骨文、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 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的安阳出土的三件铜玺(图丨一3〕,形象 接近铜器图徽,应该是早期作品但如定为商代作品,还缺乏科学根据安阳殷 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层中 从来不曾发现过一件玺印三玺的出土情况不详,很可能出自上层堆积中我们 为对历史负责,暂不肯定它的时代根据文献记载,《周礼》书中说到"玺"和"玺节"共有三处地官司布条 下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话掌节条下也有"货贿用玺节"的话郑注: "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女”十"微"右部分】(美) 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的话郑注:"玺者;印也既褐书捕其数量,又以印封之" 《周礼》,大家承认是战国时代的书,所记周代官制应有所本三处说到的玺和玺 节,都与"货贿"、"物"联系,应该是比较早期的资料这里可看出印章的起源 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有两处文献资料:《礼记丨月令》孟冬之月"坏(益也〕城郭,戒门闾,修 键闭,慎管籥,固封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 玺书,追而与之"〔《国语’鲁语》所载大致相同〕《月令》中说的"固封玺",封 的当是公有财物,也可能是库房门户,总之都属于经济方面《左传》中记载了季 武子派公冶携送公文向鲁襄公汇报取卞邑的经过,说明那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发展 到文书上来了①朱白文古玺,见于诸家收藏实物和印谱著录的数量不少,并且还有编成专 谱的(如吴大澂《干玺斋古玺选》、这些珍贵的大量古玺,可惜不是经过科学发 掘而获得,不知道原来存在的地层,也看不到与其他遗物的共存关系,无从确定 其时代解放十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考古发掘工作中所发现的古玺,我们知道有 不少处已经看到报告的,如长沙伍家岭第260号墓②,巴县冬笋坝冬2、冬49、冬50、宝6等船棺墓③,都发现过或多或少的小型铜玺(图4-8〕汲县山彪 镇第一号墓中发现过石玺④(图9〕……这些古玺,考古学者都定为战国时代的遗 物到现在为止,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过可以肯定是春秋时代的玺印从以上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来看,印章的起源应该是社会经济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以后。

      那时,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需要有一种信用的凭证,保证货物 的安全转徙或存放,印章就在这个需要上通过群众的创造而产生刘熙《释名》 卷六《释书契》:"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虽然未必是玺的本义, 却道出了早期玺印的作用至于早期使用印章的时代,今天推断,社会经济发展到春秋时代,铁工具 已经开始使用,农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在列国间的广泛发 展,作为保证货物安全转徙或存放的信用凭证的印章,必然已经通行春秋中期 季武子用玺书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今天遗存的大量古玺,其中可能有 一部分是春秋时代的,不过我们目前还无法加以鉴别罢了进入战国时代,中国 的社会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印章更被大量使用,并且达 到了全面发展的程度①在《逸周书’殷祝篇》中亦有"汤放桀,……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之 说,时代更早但《逸周书》晋代才发现,这几句话也不似商代人口吻,所以不 引据它②见《长沙发掘报告》③见《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④见《山彪镇与琉璃阁》报告原文说:"在此墓垅土中拣出石质印章一,刻 四字,与此墓关系不明"〔40页〕虽然在垅土中拣出,看它字体,仍不失为战国 时物第二章古代印章的用途"印者,信也"①。

      用它作为人与人交接上的信用的保证那是从来就如此的但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蘸上印色,捺在纸上因为那时人 们封存物体或递送物件,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 封一泥块,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拆动它这种封物的泥块,名叫"封 泥"(图卜2〕最初是封存财物需用玺印封口,后来递送文书(当时文书是写在竹 筒木简上的)也用玺印封口这可说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参看第八章〕除了这一主要用途以外,古代印章还有几种不同的用途分述如次:第一、手工业者在所制造器物上的记名这就是《礼记’月令篇》中所谓的 "物勒工名"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陶器钤有此种玺文者最多陈介 祺《簠斋藏陶》、刘鄂《铁云藏陶》等书所著录,多属战国遗物(图3-4〕与此同 时期的漆器上也曾有这类印痕发现过,如长沙出土漆羽觞,底外木胎有方形、三 角形相叠的烙印,记制胎工人的名姓②(图5】第二、器物名称的图记战国时代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禀口毫 釜"专用玺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战国时代量器"右里升"大小两器,铭文 "右里【"白〃十"故"右部】【"怨〃上部+ "金"】〃〔【"白〃十"故"右部】旧 释启)四字,有田字界格,也用玺印形式(图引。

      以上都是图记性质第三、战国时代楚国金币有"郢爰"、"陈爰"等字③,也用玺印盖成郢 爰出土较多,世称"郢金"郢和陈都是楚国都城,爰即锾字这种金币,或称为 "印子金"(图7 - 8〕第四、专作佩带之用印章背上原有钮,中有小孔,目的为便于穿绳,随 身佩带后来索性特铸一种佩印,用以"辟除不祥",发展为迷信的产物《后汉 书-舆服志》:"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庶疫 刚瘅,莫我敢当……”《抱朴子’登涉篇》:"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 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 各家印谱常有收录"黄神越章"、"黄神之印"、"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图9- 11】,但末见有一百二十字者,可能《抱朴子》所载是后来发展的形式《雪堂所 藏古器物图》收录"刚卯"方柱形玉二品,四面刻字,不是印章形式,与《后汉 书》也不合,或者也是后来发展的形式第五、生前用印,死时殉葬,那是常例私印如此,官印也同样随殉但 后来有专为殉葬而造的印章,特别是官印,真的缴上了,造一假的随殉还有, 有些官爵是世袭的,真的印章留给子孙用,也只能造一假的随殉河北景县北魏 封魔奴墓中发现的三件官印,刻文极草率,大家认为是明器④。

      明代顾从德《集 古印谱》收录"故成平侯私印",也相当草率(图12】官职上面力卩"故"字,汉 人虽也用于生前⑤,但看这个印的体制,一定也是明器第六、传世"日庚都萃车马"朱文六字巨玺、"常骑"朱文二字巨印,都有 七公分见方这样大的印,不适宜用封泥,大约是用以烙马的(图13】古代印章的用途,主要是钤封泥的,加上另外六种,共七种将印章蘸上印色盖在绢面或纸面,那是中世纪的事,直到南北朝才开始通 行《魏书卢同传》:"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簿对勾奏按……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 又说:"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北齐书-陆法和传》:"梁武帝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司徒"《通典》卷六十三说:"北齐制,……. 又有督摄万机印一钮,以木为之,长尺二寸,广二寸五分,……此印常在内,唯 以印籍缝' 可知南朝的梁、北朝的魏和北齐,政府文书都已使用印色,并且已有 用"骑缝印"防止移动的办法这一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除此以外,唐、宋以来,公私鉴藏图书字画,书法家和画家们常用印章代 签名,或于签名之下再加印章,既表示信用,也作为美观印章到那时用途更加 广泛,这便是印章篆刻这一技法逐步形成专门艺术的客观原因。

      ①见刘熙《释名》②见《长沙出土楚漆器图录》图版25及说明页4③见罗振玉《金泥玉屑》卷上④参考罗福颐《有关古玺印的一些知识》,见《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 期,未附印样⑤生前用"故"字之例,如《史记’李广传》:"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 故李将军丨丨第三章有关印章的名称与制度(上)印章总的名称主要有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后世还有记、图书、宝、 关防等异称分别说明如下:、^玺早期的印章称为玺它的字形写作木(图”,后来加上金旁或土旁,写作 【左金部首右上"人"右下"小"】、【左土部首右上"人"右下"小”(图2 - 3】, 也有写作钰、【左"全"右"耑”等形的^变化很多,详见吴大瀓《说文古籀补》 及丁峰《说文古籀补补》两书那时的玺,人人通用,并无等级的差别应劭《汉 官仪》:"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孙星衍校集本卷下】这话说得对 诸家印谱收录各种形式的私玺与官玺,特别是私玺,数量不少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规定"玺"是天子专用,臣下只能 称为"印”玺与印开始有等级的差别同时,用印章来表征统治阶级法权的一种 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也在那时确定下来卫宏《汉旧仪》卷上:"秦以前民皆佩 绶(疑有误字),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

      自秦以来①,天子 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秦代皇帝玉玺原物,后世不传(参看第六章】, 《汉旧仪》同卷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 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这是汉代制度,是由秦代制度发展而来 的从这里我们可推想秦代玉玺已明著"玺"字了(图4】汉代官制基本上沿用秦代,但诸侯王这一级是秦代所无^他们的印章也称玺《汉书’百官公卿表》:"诸 侯王金玺【左上"幺""幸"右上反文旁下"皿”(绿色】绶"传世银印有"淮阳 王玺"(图5】;封泥有"菑川王玺"(图6】、"河间王玺"^都是诸侯王用玺的实例, 其字从土,尔声②,或从玉,尔声从玉的与现在的楷书基本相同玺的名称,历代帝王一直沿用不废辛亥革命后,帝制推翻了,中华民国 国玺文曰"中华民国之玺",还用玺字甲骨文、金文都曾有过"印"字,上面说过,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 印章的印丁峰《说文古籀补补》印字注:"古玺工师之印,系山东出,……陈簠 斋(介祺】谓工师是齐官按印文作"工师之印"(图7】,篆文仍是六国文字,而用 印不用玺' 可见春秋战国时代也曾用印的名称,但不普遍秦汉时代一般官印通称"印”《汉书'百官公卿表》所叙自丞相以下官名、 职掌及所用印章,如丞相太尉,皆金印紫绶,比二干石以上皆银印青绶,比六百 石以上铜印黑绶,比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

      基本上是秦代旧制③传世两汉宫印 明著"印"字者,如"关内侯印"(图8】、"部曲将印"、"军司马印"(图9】、"巧 工中郎将印"以及县令、县长等印,所见不少直到解放前为止,各时代的正式 官印,一直著一"印"字,不曾改变 山二、早两汉官印也有称为"章"的传世铜印如"广武将军章"(图10】、"牙门 将之章' "宗正偏将军";封泥如"御史大夫章"(图11】、"武都太守章"等皆是四、印章连称"印章",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传世汉铜印有"校尉之 印章"(图12】、"偏将军印章"、"牙门将印章",封泥有"丞相之印章"(图13】、 "大司空印章"等官私印文用"之印"两字的^其中"之"字是为了填足字数 连用"印章"两字,也是为了填足字数《史记'孝武本纪》太初元年"更印章以 五字'《集解》:"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日’丞相之印章’, 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丞相、校尉都只二字,所以加"之 印章"三字,填足五字牙门将三字,或用"之章"二字填足,或用"印章"二 字填足"阴阳五行说"是汉代人思想的特点,反映到政治上、学术上、生活上, 不一而足印章用五字,便是一例五、印信。

      古玺文或称某官"信【左"金"部首,右上"人"右下"小"】汉代皇帝 六玺中其二便称"信玺"汉、晋、南北朝私印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