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5701092
  • 上传时间:2021-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四条基本规律;理解并掌握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理解学校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生活实践中宏观社会与教育的关 系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四条基本规律;理解并掌握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理解学校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四条基本规律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我们在讨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前,先来解释一下经济与政治、文化 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概要了解:(一) 价值特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于任何政治事物(如政治活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 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经济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 殊的经济事物,政治事物的俭值至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 波动;由于任何文化事物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政治活动来体 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神特殊的政治事物,文化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 响的政治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并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 下波动二) 社会控制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状态控制(或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 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都是围 绕社会价值资源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进行的。

      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更多 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而文化相对于政治又具有更多的长期 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三)控制效果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是为了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的可持续 发展,最终是为了更深层次意义的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资源分配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一次分配,政治实现了新增价值资 源的第二次分配,文化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三次分配一教育一生产力的关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手工劳动一产业革命初期一20世纪初电力革命一信息技术革命2. 生产力地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教育事业的 超过与不及(P37)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组织 形式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确定和调整生产力一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一人才 结构一教育结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 重要手段第一,教育为社会生产培养和提供能学习掌握先进生产方法和运用 先进生产工具的劳动者.第二,教育能够培养在科学上有所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所创造的 科学研究和设计人才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 直接的推动作 用.(17大报告863计划 嫦娥一号10月24日18点05分发射升 空)第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现代社会管理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2、 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P264)3、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手段(知识经济P264-282)4教育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科研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与政治、1=1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人才⑴德国与英国的发展对比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一-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知识经济 P73-138)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 科学 技术 教育 艺术 文学 宗教 道德 哲学的社 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机构等.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科学(一)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1文化制约着教育目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性质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⑵不同民族的教育差异⑶不同历史时期的教 育差异2文化提供了教育内容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具体内容----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容比较(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一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整理保存 和传递依据两个标准:社会需要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包含三项内容:⑴生存必须的活动训练-一如语言手工操作;• ⑵社会生活必须的规则和礼仪;• ⑶最基本的价值观念2教育能够促进文化融合一--通过教育,可以有组织有目的有计 划地促进不同文化的引进吸收一一“妄自菲薄” “妄自尊 大"(和平演变)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⑴教育能够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创新提供大量人才;⑵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⑶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己经成为现代教育,特 别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 功能得到了直接体现.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一-(可能性一现实行)转化什么?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怎样理解?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存在着传承关系.不同国家 地区 教育思想 教育制度 教育ri标不同民族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3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例1:普鲁士义务教育法令•普鲁士的崛起,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德意志民族直一种复国兴邦 的强烈愿望,这是几百年来造成的。

      从16世纪以来,由于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欧洲人眼里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且也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 神,并使之内化为普鲁士崛起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长受屈辱、受轻视的状况激发了德国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也由于这种精神,促使他们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事物,大力兴办教育这方面普鲁士王国的成就最被后人所称道一一为贯彻民族主义教育,从1717年普鲁士就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1763年腓特烈二世颁布《学校法规》,强制5—14 岁的儿童必须上学,并任命老兵为校长,对学生进行准军事训练这一切 都为旦启普鲁士组建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军队莫定了扎实的基础18 09年洪 堡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更成为德国后来二 百年的科学、文化、基数发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则作 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在普鲁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木义务据统计,在 I•九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各主要国家中,德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国人无 论在读、写、计算能力上,还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方面都要领先于欧洲 各国0例2: 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⑵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从制度层面看 从思想理论层面看五、教育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1明确教育的战略地位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3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调查和预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国 家财政地方财政单位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因地制宜不求划一,4合理的教育投资:计算教育经费,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高于国民收入增 长,物价浮动5调整教育结构83教育结构: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 间的比例关系。

      义务教有,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 专业发展6改革经验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职 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改革教育领导体制的同时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影响因素与作用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遗论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看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神经类型,大脑区域,血统论,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到制约 作用;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3教育教育主导,需依赖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其他教育手段和条件不可能代替学校:“学校消亡” “教师取消”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动力:客观环境——需要——个体 需求个体需求必须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上产生,需要教师引导离开人的活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 发展的现实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用如何各有差异,整体看待问题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 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三)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四)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的身心在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时,其速度、水平都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特点。

      表现为:一是在身心发展的同一个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和水 平是不均衡的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是不同的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敏感期01要顺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的特点,特别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2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手段与教育措施应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 成熟过程相协调;问题:假如你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师你如何指导学生开 展体育锻炼活动?(五)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六)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教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盖典遵循年 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日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 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 人.社会需要: 转化的方向、归宿——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内 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情况:转化的出发点、条件——制约着教育的 程度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等活动的实际进行情况——结果:社会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智慧和才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体 力,形成他们的品德,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需要: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 映。

      人都有•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求或动力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 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八课后作业:1、 思考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2、 思考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3、 思考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4、 教育应该怎样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5、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