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白参菌的驯化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初报.pdf
3页2 4 卷 罗星野:云南自参菌的驯化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初报 1 1 1 云南白参菌的驯化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初报 罗星野 ( 云南昆明云簟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6 5 0 0 0 0 ) l概述 “白参”中文名裂褶菌,学名S c h l z o p h f l l u mc o 姗硼e rF r ,属真菌门、层菌纲、伞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 属 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白参入药治疗妇女白带过多,深层发酵提取物裂褶菌多糖是很重要的抗肿瘤药 物( 黄年来1 9 9 8 ) ,该菌含纤维素酶,并能产生苹果酸( L - m a l l c a i dC :H 2 0 4 ) ,菌丝深层发酵时,大量产生有机 酸.还可产生促生索吲哚乙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及生物化学等方面云南高黎贡山、怒江大峡谷 生产的野生白参,质地柔软,富有特殊的清香味;其性平、味甘、具有清肝明日、滋补强身的功效特别是对 小儿盗汗妇科疾病,神经衰弱,头昏耳呜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此菌含有裂褶菌多糖实验表明对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吉田瘤和小白鼠肉瘤3 7 的抑制率为7 0 - 1 0 0 %( 卯晓岚 中国经济真菌) P 4 8 ) 。
据朱泉娣( 1 9 8 6 ) 报道;在裂褶菌子实体中,有3 1 种元机元素( 包括5 种 常量元索和2 6 种微量元素) 其中硒含量为0 .2 4 2 州套( 林树钱,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 0 0 0 ) 据李兆兰( 1 9 9 0 ) 报道,发酵培养的裂褶菌胞内及胞外多糖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胞内多 糖高于胞外多糖裂褶茵多糖( s P c ) 能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大白鼠的急 性细菌感染( 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 和慢性细菌感染( 肺结核等杆菌) 有显著的非特异性防御效能,对抗 菌素有增效作用:裂褶菌子实体醇提物具有镇痛作用另据报道,裂褶菌产生的1 3 ( 1 —3 ) 葡萄糖和甘露聚糖 等成分能诱导干扰索的产生据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 1 9 9 9 .8 .2 5 ) 对人工栽培的白参菌氨基酸及微量矿 物质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白参富含人体需要的8 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 7 .0 4 ;并富含锌、铁、钾、钙、 磷、硒、锗云南民间历来喜爱采食野生白参;白参烹饪食法多样,人们常用此菌切碎蒸鸡蛋;炒辣椒火腿 丝煮鸡、鸭、鱼、肉等,味道清香、美味可口。
少数民族还把白参洗净凉干,加人豆鼓或加入腌制的香肠内, 腌制成当地一道道颇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土特产品;云南已把白参作为旅游商品,特色“山珍”向世人展示, 各大超市均可见野生白参销售;野生白参目前已出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世界上约有食药用菌2 0 0 0 种,有的学者认为多达5 0 0 0 种( 黄年来,1 9 9 8 ) ,中国至少可达1 5 0 0 种或接 近2 0 0 0 种研究报道过的已达1 1 0 0 种,隶属于1 6 6 属,5 4 科1 4 目在这些食药用菌当中,有1 0 0 种 已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培养出子实体,其中2 0 —3 0 种可以大量生产,具商业价值还有1 0 来种不能形成予实 体可供菌丝体发酵培养( ‘食药用菌专业户手册) 杨国良,薛海滨等,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2 ) 犀内外尚无人工驯化及规模化、商品化栽培白参的报道 白参野生环境下生长的子实体较小,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每年6 一1 0 月雨季来临才能生长发育,其产 量、品质受到严重的限制,野生白参菌成熟度不一致,采摘困难,由于生长在深山倒木、枯树上,夹杂泥沙、 树皮、杂草、昆虫等杂质,食用清洗费工、费时十分麻烦。
我们经过多年的驯化选育,1 9 8 6 年从滇西的黄栎 树桩上采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白参菌株,经过纯化栽培选育.得到云南野生自参纯菌株;1 9 9 9 年以来我们 先后在云南省安宁市太平白族乡、昆明北郊石关镇、昆明官渡区监狱、昆明陆军学院科技开发部、昆明东郊 八公里等地多点、多季节、数万袋栽培规模的出菇试验获得成功:使这一尘封数亿年的物种得以大放异彩! 自参的驯化栽培技术于2 0 0 0 年元月申报国家专利【 人工培养裂褶菌子实体及其培养方法) 专利申请号为 ( 0 0 11 2 6 4 9 .o ) 】,2 0 0 4 年8 月4 号专利被授权公告,专利号Z L 0 0 11 2 6 4 9 .0 2 形态特征的生态习性 2 .1 形态特征 野生白参,子实体较小,菌盏直径0 .6 - 4 .2 c m 白色至灰白色,被有绒毛或粗毛扇形或肾形,具多 数裂瓣,沿边缘纵裂而反卷从基部辐射状生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时肉色至淡紫色柄短或无孢 子印无色棍状5 - 5 .5 u m x 2 u m 2 .2 生态习性 春至秋季生于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枯枝倒木上;甚至生于禾本科植物秆上,如死竹、玉米秆、麦草秸上。
2 .3 分布范围 白参分布广泛,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云南产的白参菌气香味鲜( 卯烧岚,1 9 9 8 ) ,似“干巴茵”风味、 11 ’ 菌物学报 2 4 卷 故称之白参省外白参无食用报道 3白参菌的生物学特征 白参菌分布广泛不同生态环境下分离出来的白参菌株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云南生长的白参质地柔 软.香味独特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生态型栽培或引种时应加以注意 3 .1 营养 在自然条件下.白参菌常生长在阔叶或针叶枯枝倒木上;使木质部产生白色腐朽,它利用木材中的单 糖、木糖、半乳糖和果糖,然后直接为菌丝细胞所吸收但它与其它木腐菌相比,分解木材的能力较弱;因此 在人工栽培中.必须添加一定的碳、氮源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 3 .1 .1 碳源:碳源是白参菌的重要能量来源,它是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白参所需要的碳源在 人工栽培中可以棉籽壳、废棉渣、稻、麦草、甘蔗渣等农作物秸秆及阔针叶木屑( 白参对松杉等针叶木屑中 的酚、树脂、精油等有碍木腐菌生长的成分有一定的耐受性) ,作为培养料,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 3 .1 .2 氮源:氮源是白参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不可缺少的主要营养源白参菌能利用多种氮源。
在人工 栽培中可添加适量的各种天然的含氮化合物,如麸皮、包谷面、细米糠、大豆粉、油枯等作为主要氮素营养 源 3 .1 .3 矿物质和维生素:白参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置的钙、镁、铁、钾等矿质元素和少量的维生 素这些微量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在实际人工栽培原料的配方中就可得到满足 3 .2 温度 温度是白参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白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宽,8 —3 4 ℃均能生长当 温度在2 6 —2 8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呈白色,5 天可长满试管斜面( 母种采用P D A 、麸皮汁、磷酸二 氢钾、硫酸镁综合培养基) 原种、栽培种采用麦粒、养粒+ 1 0 %杂木屑培养基经灭菌、冷却、接种、摇瓶后,在 2 6 _ 2 8 ℃条件下6 天可长满瓶;8 天可见原基分化在人工驯化栽培中l O 天见菌丝扭结即可换圈;1 5 天原 基凸封口纸、2 0 天左右即可采收当温度在1 ∞0 ℃时,菌丝生长速度减缓原基分化及子实体形成至子实 体成熟期相对延长至2 2 _ 2 5 天但产量、品质则相对好转 3 .3 湿度 白参菌较耐旱野生条件下可作为段木香菇栽培场干温度指示菌人工驯化栽培时,培养基含水量应 控制在6 0 %为宜,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的相对湿度不宜太高,一般控制在6 5 - 7 0 %为宜。
白参菌子实体生 长阶段,栽培室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 0 _ 8 5 %白参菌人工栽培子实体发生密集可用背负式喷雾器上、下、 左、右喷雾以增大空气湿度,干天早、中、晚各喷雾一次,雨天则少喷或不喷;2 —3 天后子实体展开,子实体上 则不能喷水.若用水管喷浇,湿度过大,原基容易烂掉发霉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 3 .4 氧气 白参菌丝体发育阶段,菌丝生长快,需氧量大,并排出一股腐臭味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培养室应保持 空气流通对流;严重缺氧时,子实体容易被绿霉污染,栽培室既要保持空气湿度,又要常通风换气;因此调 整好通气和保湿这对矛盾是人工栽培管理白参茵的关键 3 .5 光照 自参菌丝体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培养室有5 0 勒以上的散射光对原基的形成更有利当菌丝 扭结形成原基,并发育成子实体时,需要有3 0 0 —5 0 0 勒光照自参子实体有明显的向光性;但光线过强,子 实体颜色变褐、品质变差人工栽培白参若采用一头立式出菇白参子实体象一朵朵莲花一样;若采用堆 码墙式出菇,白参子实体则象一朵朵菊花,形态迷人,即可欣赏又可美食,每朵鲜重可达5 0 —1 2 0 克 3 .6p H 值 白参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 H 值是4 .5 —5 .5 。
出菇时的最适p H 值是4 _ 4 .5 因此白参的人工栽培不需要添 加石灰 4白参菌的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4 .1 栽培原料 白参菌人工栽培原料较为广泛,用棉籽壳、杂木屑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为主料,辅之包谷面、麸皮、米糠 等,添加微量的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普通钙镁磷肥等为培养基,制作培养基时,原料应粗细搭配,以利通气 4 .2 白参菌生长速度快,温度适宜,从接种至采收约2 0 天左右因此培养基配方宜采用栽培优质木腐菌如 金针菇、杨树菇、杏鲍菇、灰树花等品种的加富配方进行栽培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4 .3 栽培季节 白参菌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较宽8 —3 8 ℃均可发生云南昆明一年四季均可栽培生产特别是1 0 月至 2 4 卷 罗星野:云南自参菌的驯化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初报 1 1 3 笠年5 月反季节人工栽培出菇,此时野生菌类已结束人工栽培出的白参菌子实体,因其品质较好,香味宜 人倍受消费者青睐,每公斤鲜品市场价5 0 - 6 0 元 4 .4 培养基( 栽培袋) 的制作 白参菌人工栽培因其周期短,培养料消耗少;因此应采用短袋、小包种植较为经济栽培袋规格( 长× 宽×厚) 1 7 —1 8 厘米×2 2 —2 6 厘米×3 丝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1 5 0 —3 0 0 克,用皮筋或撕裂膜扎口, 注意装料的松紧度一致,一头或两端扎口处均不要粘培养料,以免灭菌后放置冷却时被染菌污染;常压灭 菌。
当包扎的塑料膜鼓大气时,温度达9 5 - 9 8 ℃时开始计时,保持1 0 一1 2 小时,熄火后再闷8 - 1 0 小时出锅, 杀菌效果才好每锅可灭菌4 0 0 0 —6 0 0 0 袋无论采用单头立式或两头卧式栽培自参菌,自制的套环要大,一 般直径6 - 8 公分为宜;因自参菌原基分化密集,重叠生长,套环小,产量低 4 .5 接种、培养、出菇 采用接种房或临时操料接种帐接种头天应用甲醛+ 高锰酸钾熏蒸灭菌,每立方米用甲醛1 0 毫升,高 锰酸钾7 克采用养、麦粒栽培种接种,扩散性好、萌发点多;每瓶7 5 0 毫升菌种瓶可接3 0 包( 两头接种) 接种后两端仍用皮筋或撕裂膜扎口,置2 0 —2 5 ℃培养室中发菌培养1 0 天左右,当两端菌丝吃料翻肩,种和 培养料已结合菌丝开始扭结时应及时换圈,可用书报纸封口,培养4 - 6 天后,乳白色的珊瑚状原基密布整 个套环,已开始凸纸应即时拿掉封口纸,以免原基串出封口纸此时应加大空间湿度,可用喷雾器增湿,注 意上、下、左、右增加原基周围空问湿度,干天每天早、中、晚喷雾一次,水份不宜过多,并结合通风换气 4 .6 病虫害防治 白参菌丝生长速度快,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较易招惹菇蚊、菇蝇等为害,空气流通不畅,高温高湿,虫 害发生较重。
同时较易感染绿霉菌为害引起子实体腐烂发粘因此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通风透气、 少喷勤喷并及时把污染包清除菇房 4 .7 采收加工 白参菌子实体重叠生长:柄短、片小,当子实体叶片平展,应及时采收,因白参菌子实体和菌丝体较韧,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