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doc
40页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 1(2010-01-17 12:37:05)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的概述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有形的 无形的技术≠媒体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 、方法技能(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 书上没有有形技术(物化形态) 无形技术(观念形态)————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一) AECT ’ 94 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994 年, 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规定性的定义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 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 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二) 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学习的范畴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 又是最终目的和归宿 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促进学习来进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学习资这体现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含义如下:1、 设计 design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可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领域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设计者的知识观; 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 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系统方法的影响;设计者的经验2、 开发 development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 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技术是开发范畴的驱动力量,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印刷技术; 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领域3、 运用 utilization运用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四个领域4、 管理 management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5、 评价 uation评价指针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五个范畴, 即设计、 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其中设计、 开发、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 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 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 管理和评价贯穿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 总之, 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补充 :一、 94 定义与 05 定义比较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二、教育技术学定义1.教育活动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2.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书上没有1、 可追溯到希腊雅典城邦的辩论学家们,他们首先使用了“技术”这个术语2、 二战中,视听教育技术迅速发展3、 20 世纪 60 年代,视听教育、个别化教学、系统科学方法三方面相继发展4、 1970 年, DV AI ( Division of Audio —Visual Instruction )更名为 AECT 5、 1972 年,AECT 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 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我国到 1993 年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 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 彼此渗透、 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与书上不同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一) 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有两种错误认识:属于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属于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本身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 其理论已深入到教学过程和资源的各个环节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 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 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二) 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教育科学研究:重在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教育的技术学层次: 在于探索如何分析、 解决具体教育、 教学问题的办法, 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可见,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三) 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 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一) 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1、 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2、 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3、 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二)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历史演变: 描述与观察研究——媒体功效比较研究—— ATI 研究——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质的研究(三) 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 ,属于“方法论”范畴,是指导研究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 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
元方法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等具体 “方法”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和再认识,思考和再思考,评价和再评价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 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 寻找归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包括分析框架和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各种方法)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一 )技术主义1、 19 世纪末诞生标志 德国 E.卡普 1877 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活动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带有机械论色彩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类体力与智力的延伸;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 ;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主张用辩证思维,在矛盾中发展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技术有赖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引导,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们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部世界, 却忽视了对人本身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这种情况下,人本主义思潮逐渐兴盛起来并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人本主义★1、始于 19 世纪,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 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 即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 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派生的, 科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 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 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2、 20 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 萨特)进一步发展人本主义理论A 、基本观点: “存在先与本质” 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C、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积极意义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一)系统论★★1、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科学主张3、基本原理A 、整体原理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要素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置于环境中考察;整体功能 =各部分功能总和 +相互联系形成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B、反馈原理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 C、有序原理有序是指一个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