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好战请以战喻.doc
3页王好战,请以战喻教 学 目 标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及特殊句式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及现实意义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王好战,请以战喻三.背景资料: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四.学习新课1.齐读课文 ,纠正读音(课件投影) 2.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投影显示重点词句) 重点实词: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重点虚词①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于:寡人之于国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则移其民于河东• 以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王好战,请以战喻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 2、王道之始也 3、非我也,岁也4、非我也,兵也 5、未之有也 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树之以桑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析、讨论: 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已经“尽心”了,但他却感到很困惑,他的困惑是什么?———“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②孟子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梁惠王的“尽心”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投其所好,运用比喻,“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来解答。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王道”,才能解决他的困惑,孟子指出“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五.拓展探讨结合当今中国现行的有关政策、法令,说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现行政治的影响,并得到了那些引申?1.环保立国-----禁止乱砍滥捕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针对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受时间限制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不违农时”,“以时”不错过农作物的生长时令,不妨碍树木的正常生长尊重自然规律,不打破自然规律不正体现了环保思想吗?顺应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回报给人的就会是不胜食不胜用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第一必需就是能满足人的动物性需要,就是满足填饱肚子的愿望只有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足够多,人才能不必为食物你争我夺,才消除和去掉为争夺食物而造成的血淋淋的场面和血腥的气息也就是说保证国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做保障,不用敌国侵略,其内部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的战争,一旦战争发生,那么稳定的社会局面必定荡然无存孟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推行“王道”必然是安定的社会局面下才能进行如果提到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只要看一下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明白了生产富国在初步解决了人的吃饱肚子问题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国家富裕起来,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有国家政策扶植,并且由国家机器保证政令畅通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无夺其时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历来重农轻商、忽视手工业,所以孟子主张发展农业住宅周围种植桑树,表面上是发展农业,实际种桑是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织布,织布就已经是手工业了。
宅院种桑是发展庭院经济蓄养鸡豚狗彘就已经是畜牧业了百亩之田,已经是大田农业所以孟子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古代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主张工农并举,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社会生产,虽然孟子没有明确提出国家的政治干预问题,但结合前文,便会明白孟子提出的是“王道”,由谁推行“王道”,自然是国君了,那么这些措施自然由国君推行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导,再加上国家机器的保证实行,国家能不富吗?3.尊老稳国“五十者衣帛矣,七十者食肉矣,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在医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五十者就很不错了,七十者就凤毛麟角了,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让踏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年人吃好、穿好、不从事体力劳动,充分体现了孟子对老年人的关注而关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关键老年人的现在就是青年人的未来,如果老年人生活境遇差,青年人就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可能在生产时消极怠工,在打仗时消极作战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对待老年人问题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问题从当今社会来说,也能证实这一点我国刚刚发布了社会保障白皮书,重点是老年人的保障,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六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而现在,四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将是两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
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问题到来时圆满地解决孟子能够认识到这点,足以表现孟子的先见之明4.教育兴国自从孔子开办私学,到战国时期开办私学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教育问题已经是不得不提上国君的奏案,办什么样的教育,为哪些人办教育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凭私学泛滥,任凭各种思想通行而不加以干涉,那么可能就是为国君培养掘墓人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虽然没有涉及到教育的阶级性问题,但他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提出“谨庠序之教”庠序即公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使公办学校教育严谨,即提出了教风学风问题,即态度要严谨接着,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作为教育内容 “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推而广之,自然会忠于国君,君主为一国之父母吗!“悌”就是兄弟之间互敬互爱,兄弟和睦就是家族和睦,家族和睦就会社会稳定办好教育,不仅为国君培养了应声虫,还稳定了社会社会保持长治久安,国家昌盛就指日可待了5.立德固国国家政局稳不稳固,其核心问题领导人英不英明,领导者如何作到英明呢?“立德”国君要树立良好的品德。
孟子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其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勇于承担责任,不归罪于年成即遇事不推委,领导者的责任心说到底是领导者的品德问题所以孟子提出如果能作到“王无罪岁”也即领导者树立了良好的品德,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依附他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深刻性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