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45页).docx
45页三峡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班号:水电一班组号:二组组长:夏文俊成员:李波 柳尚 吴雪梅 孙静月指导老师:陈益峰实习日期:2013.11.20—2013.11.24目 录一. 前言 41.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41.2实习时间及路线安排 4二. 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52.1构造演化历史 52.2水文气象 52.3 地形地貌 62.4构造格局及形迹 62.5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82.6其他地质背景 9三. 实习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93.1地理位置 93.2交通状况 93.3自然经济 93.4气象水文 103.5实习区工程概况 10四. 实习区工程地质条件 124.1地层岩性 124.2地质构造 17五. 岩溶水文地质 195.1泉 205.2岩溶地貌特征 215.3岩溶发育条件与发育特征 225.4含水层、隔水层 245.5岩溶发育格局:补给、径流、排泄 24六. 河流地貌 256.1 泗溪 266.2 五叠水 26七. 物理地质现象 277.1 风化作用 277.2卸荷作用 28八. 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98.1链子崖危岩体分析 298.2新滩滑坡分析 318.3棺材山危岩体 32九. 结语 339.1感悟 33 9.2建议 35一. 前言1.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现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理论学习,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工程地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仅仅要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更要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去大自然中考察各类地质物质及地质现象的真实形态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做到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才能真正学好这门学科水利关乎民生大计,作为水利人,我们同样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水利方面的各种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可见,此次的地质实习是十分必要的本次地质实习主要包括外业和内业任务,其主要目的有:1. 培养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工程地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地质实习中,我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各种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以及水文地质现象,通过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切身感受相结合,深化对书本上知识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2. 培养撰写地质报告,阅读地质报告的能力在完成外业工作之后,每天回到基地,我们小组还要进行内业的整理工作,包括撰写地质报告,绘制剖面图等,可以锻炼自己读写地质报告,以及绘图识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3. 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团队协作能力本次的地质实习任务繁重,因此小组成员将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合作,发扬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确保工作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1.2实习时间及路线安排 本次地质于11.20开始,21~23为外业工作,24日为内业工作三天外业工作路线如下:1.第一天:高家溪——花鸡坡2.第二天:茅坪港——九畹溪大桥——屈原镇3.第三天:沿泗溪河到泗溪公园二. 区域地质背景条件2.1构造演化历史 18~25亿年的古元古代时期,本区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拉张盆地环境,后接受一套火山岩与碎屑岩及碳酸岩的沉积至中元古时期,经历神龙构造运动,使盆地在其沉积作用下变质,成为变质岩系,到新元古时代,发生大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震旦纪地层强烈褶皱、断裂和变质,伴随多期岩浆侵入,形成了古老的结晶基底和基底构造从晚元古代晚期,到中生代晚期,本区一直处于较稳定的陆块环境,构造运动以大面积升降为主,长期接受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仅在上志留纪和下泥盆纪期间经历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作用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空前规模的燕山运动,使沉积于基底上的盖层岩系普遍褶皱断裂伴随差异运动形成断陷,坳陷盆地并接受陆屑沉积,受基底影响及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基底的弧形结构,燕山运动形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框架最新的喜山运动时期,本区全面结束沉积运动,呈现为大面积差异升降运动及掀斜运动。
2.2水文气象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 北西-南东向秭归地处中纬度,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春少雨雪不同海拔地带气温相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18.3℃之间最高温多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全年无霜期平均260天左右 秭归县内年降水量950~1590mm,平均1439.2mm长江河谷地带平均1000mm左右,降雨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每升高l00m,降雨增加35~55mm每年6-8月降水量最大,11、12、1、2月份降水量最小,月降雨量及峰期随不同海拔高程而不同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为120~140天降雨量达50mm以上的暴雨多发生在6-7月,日降雨达100mm以上暴雨较少,1~2次/l0年,日降雨量150mm以上更少,最大发生于1975年8月9日,24小时降雨达258.7mm 年均蒸发量多于降水量,河谷区平均蒸发量1429.4mm,8月份蒸发量最高,平均为214.8mm区内河流水系发育,在未建库前,境内长江水面宽150~300m,流速l. 5~2.0m/秒,正常流量0.3~0.5万m3/秒,多年平均流量1.4万m3/秒。
区内溪流网布,135条常流溪流汇入茅坪河、九畹溪、龙马溪、香溪河、童庄河、归州河、青干河及泄滩河等8条支流,呈交错排列,构成树枝状水文网,总流长247.8km,流域面积19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4%,县内最大的支流为香溪河,其次为青干河、归州河、九畹溪长江流域二级河谷有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泄滩河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河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在两河口、杨村桥、磨坪等碳酸岩地区,有较多的岩溶泉,流量0.1m3/秒以上的有37处其中黄龙洞,天生桥等已用于水力发电其余用于农业灌溉或生活用水2.3 地形地貌实习区地处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会和地带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该区域形成狭谷型河谷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山峦叠嶂,总体地形自北西向东南、两岸分水岭想长江河谷呈阶梯状下降周边相对较高地形为南部的云台荒实习区内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脉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川鄂褶皱山地,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山峡谷间夹低山宽谷地貌景观山脉总体为近东西向,局部为南北向。
长江多斜切或横切,因而河谷多为斜向或横向谷山顶高程多在1000-2000米,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河谷狭窄,岸坡陡峭,三峡大坝蓄水前江面宽一般200-300米山脉走向亦受构造控制,大巴山脉呈北西—北西西向耸立于库区之北,巫山山脉呈北东—北东东向绵延于鄂、川(现重庆市)边境,长江河谷深切,两岸山峰耸立,原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三峡大坝蓄水后,水流减缓,水面开阔,风景壮丽该段地貌的另一特征是层状地貌明显,自分水岭向长江河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过渡,可见两期四级夷平面长江两岸支流发育,北岸支流为北西向,南岸支流为北东向2.4构造格局及形迹 上述地质历史构造形成了秭归地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本区大致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北属秦岭褶皱,南为扬子准地台,地内主要有二级构造单元、四川台坳、八面山台皱带,大巴山台缘褶皱带及汉江——洞庭湖坳陷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中西部,八面山台皱带根据构造特征及层次,本区整体上可分为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两大部分就构造形迹而言,存在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构造(侵入面、侵入岩面理、线理等)1)基底构造基底构造的对象是一套中程变质的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时代上归属于崆岭群。
构造作用使这套岩层产生褶皱及NE向岩侵褶皱,前者为早期形成,广泛分布在黄陵地块段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代表性褶皱有纸厂复向斜和横溪倒转背斜基底断裂,黄陵地块北部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韧性剪切系统地块西部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 2)盖层构造 盖层构造主要是燕山期构造运动留下的形迹,发生在震旦纪到侏罗纪的沉积岩和基底变质岩中,而在白垩纪第三系地层中构造作用轻微仅有少量宽缓褶皱 黄陵背斜:西半部构造形迹展布在太平溪至香溪一带,由砥柱和脊柱两部份组成砥柱(基底)为古老的崆岭片岩及花岗岩,脊柱(盖层)为黄陵背斜(轴向为北17度E),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公里(全长120公里),东西宽13公里(总宽度85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度);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度);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度出现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并继续发展,其构造变形较强烈,两侧形成盾地,实习区内只有西侧盾地,及秭归向斜 秭归向斜:构造形变较弱,其轴向为北10—20度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了“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度,和东翼倾角25度。
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由侏罗系内陆湖相地层所组成北起兴山南阳河,向南经马家坝、秭归县旧址 仙女山向斜:秭县仙女山一带,轴向近南北略偏西,长10km,宽3~4km,主体围绕仙女山展布,核部地层由下白垩统石门组的砾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3)盖层断裂本区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平断裂、水田坝断裂、都镇湾断裂等伴随较大的断裂差异活动的断陷,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等盆地2.5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2.5.1地壳隆升运动以南津观以西的川鄂山地大面积间歇性隆升,东部的江汉平原相对下降的格局由于总体上升及间歇性稳定,形成三期五亚期剥夷面及长江下切产生的5——6级阶地地貌 2.5.2断裂活动性主要变现为老断裂的继承性活动 2.5.3地震活动性质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三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中强地震主要沿区内几条深大断裂带发生,尤其在断裂端点,交汇点及实变部位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1:400×104),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害可能影响较大的是仙女山潜在震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年迄今共记录到30次,最大为1972年3月秭归县周坪附近曾发生过的3.7级地震,震级上限6.5级。
自开展三峡地区地震监测工作以来,至1991年共记录到M.>3.0级61次,距离本区最近约69—70km处,曾发生过3次较大地震:1961年宜都潘家湾4.9级;1969年宝康马良坪4.8级;1979年秭归龙会观5.1级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空间上成带性特点 距本区较 近的3个地震带 :远安—钟祥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东侧,距三峡大坝55km,该带曾发生7次M>4级地震,马良坪地震位于此带;秭归—渔关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17km,主要由仙女山、九婉溪断裂组成,30多年来,记录M>1.0级地震93次,潘家湾地震位于此带兴山一黔江地震带位于黄陵背斜西侧,距大坝50km,主要由郁江断裂、齐岳山断裂等组成,30余年记录M>1.0级地震202次,龙会观地震位于此带区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 lkm左右,89%在15km以内,属浅源地震实习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