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10).doc
2页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10) 在农业生产条件和耕作水平变化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每个农户拥有土地的多少对於家庭生活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从社会整体来看在当时每个农户大体需要多少土地才能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关於这方面因为清代的资料较多故且以清代为例嘉道时人洪亮吉说过:“一人之身岁得四亩便可以得生计矣”②现在很多人引用这句话来说明清代中期的农业生产水平这与我们前面计算的数字大体可以呼应起来不过因为南北耕作水平不一收益有大有小即使同是一人之身需要的耕地数和劳力可以达到的耕地数也是不同的在南方素以精耕细作出名江南太湖平原区和赣南、湘西等丘陵山区就存在差别;北方的关中平原或豫、鲁、冀平原区和陕北、晋北、冀北等三北地区在耕作、出产和投入劳力等许多方面更是参差不等由此看来洪亮吉的话充其量不过是就全国大范围而言的十分笼统的说法 从粮食生产的角度说平均每户以男女大小5口为计太湖平原区亩产米2—3石、3—4石乃至4石以上每户只需5—6亩、7—8亩便可足食清末人薛福保在谈到嘉道间苏南一带农户的生活情况时说:“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少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或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可以无饥”③这是指佃农说的一般自耕农更可宽松一些当然农民的生活不祗是吃饭问题还有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以及政府的赋税杂派(佃农可免缴地丁税)等等另外还有扩大再生产需投入的费用这就要靠种稻以外的其 —————————————————— ①《明清明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②《洪北江诗文集》(卷施阁文甲集)卷一 ②《清经世文续编》卷四七《江北本政论》 他收入来解决江南地区城镇星罗棋布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商品意识强农民祗要够吃、够缴纳地丁漕粮就可把余下的耕地用来种植收益更大的桑、棉、菜籽等经济作物还可挖塘放鱼、种藕、植菱以及豢养鷄、鸭、兔等有的地方因为土地不适宜种稻竟把主要力量放在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上然後又靠外地输入粮食基於这种情况所以有人说江南佃农“工本大者不能过二十亩、为上户能十二三亩为中户但能四五亩者为下户”①此地的上中下户指的是生产能力家有20亩者就是生活较富裕的上等农户;其次是十二三亩的中等户;再下4—5亩产不是灾年也能独自过活应该说类似太湖平原的情况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区亦大体存在因为那裹粮食亩产也很高普遍种植经济作物而且市场网络完整从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考察尽管江南太湖平原区和广东珠江三角洲都属於人稠地缺的窄乡但因为自然条件好再加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那裹成了全国农业生产率最高、农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区然而人们付出的代价也很大“男子耕於外妇女蚕织於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於一人”②男女老小由大田劳作到蚕织以及从事各种副业活动几乎没有休闲的时刻在此地农业实际上包含着现今所谓的农业与林、渔、牧、副等各种经营相结合的大农业概念了 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