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徒制下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路径与实现策略.doc
8页师徒制下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路径 与实现策略于梅芳韦雪艳胨梦婷东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院江苏无锡新区硕放南星 苑小学摘要:隐性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知识结构完善的重要源泉,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教师个体学习环路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师徒 制”的相关理论探讨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路径即隐性知识的内化-转化- 外化-习俗化,并针对每一阶段的发生机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学校师徒间初 任教师的隐性知识转移提供参考关键词:师徒制;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路径;策略;作者简介:于梅芳/东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 育心理学作者简介:韦雪艳/东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 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金: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孝道信念对心理社会适应的 影响机制与实践策略(B-a20160139)研究成果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各行各业附加值最大的资本隐性知识的个 体性、创新性、实践性、无意识性、牢固性以及动态性的特征,使得隐性知识比 显性知识更有价值U1 “隐性知识”是1985年波兰尼在《个人的知识》一书中 首次提出的术语。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指“不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知识,包括经验、特殊技能、价值观等这些知识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不能加 以复制和剽窃 m隐性知识的理念体现丫隐性知识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鉴于隐性知识的重耍性以及难以转移的现实,目前,我国企业一直探索以师徒 制作为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模式并提出借鉴的策略映射到教育领域, 师徒制历来是初任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借助企业师徒制中隐性知识转移的成功经验,以厘清师徒制视域下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路径和实 现策略一、师徒模式下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一)教师个体学习环路模型个体学习方式对于隐性知识转移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能较好说明个体学习发生机 理的是哲学家哈瑞(Harre)提出的个体学习环路模型该模型建立在维果斯基 的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之上根据维果斯基学习观的内省性和社会性,哈瑞将个体 学习划分为私人的、个人的、集体的和公共的四个层面相应的,个体学习历经 内化、转化、外化和习俗化四个阶段我国学者毛齐明对其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形成教师个体学习环路模型如图 1) 在内化阶段,教师与他人一起工作当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任务进行解读和分析时,便汲取了集体的知识,即由A进入到B;当教师不停留在理解的 层面,产生了新的见解和感悟,此吋便经历了转化,即由B进入到C;教师学习 到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验证,此时便发生丫外化,即 由C进入到B;当教师的观点得到大家的效仿和接纳,形成“习俗化”内容固定 下来,即由D返回到A。
教师个体学习就是内化-转化-外化-习俗化的不断循环 与往复图1 下载原图(二)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师徒学习环路模型毛齐明的教师学习环路模型强调学习不能固守在个体层面,更应该与他人进行 交流互动进入到集体层面乃至公共层面而“师徒制”正是连接初任教师“个体 知识”和“公共知识”的桥梁师徙制”的“干中学”模式为初任教师隐性知 识的转移提供了实践的场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师傅的沟通和磋商, 并结合自己的感知力,初任教师能够更快领会具有“集体知识”代表的师傅的 隐性知识因此,个人学习环路模型结合师徒模式(如图2)可以为初任教师隐 性知识的转移提供借鉴意义图2 下载原图二、初任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路径(一)初任教师隐性知识内化 初任教师通过教师入职考试自然地获得教师的合法身份,但是,作为职场新手, 初任教师在各个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因此,初任教师只是处于合法的边缘性参 与的地位初任教师若想从教师群体的边缘走向中心,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向自己 的师傅学习师傅是学校集体知识的代表,有着丰富的经验,是初任教师隐性知 识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初任教师隐性知识的内化意味着隐性知识从师傅一方开始发生转移师傅在内化 阶段发挥的作用是示范。
师傅示范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敏锐的洞察力、对教育 动态的正确把握、教育矛盾的冇效化解、精准的决策和选择、处理问题的魄力等 初任教师从师傅的言行举止中,能够感受到师傅的示范所带来的大量信息,这 些信息是初任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的初任教师若想把这些知识输送到自己 的头脑中,最好的举措便是对其加以模仿因为隐性知识来源于情境,必须通过 情境的方式还原,个体才能有所体悟在自己重演一遍的过程中,初任教师能够 对师傅的隐性知识冇感性的认识经过多次的训练和模仿,初任教师便能初步掌 握师傅的隐性知识二) 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内化之后,意味着初任教师对师傅的隐性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隐性知 识也由集体领域转移到私人领域鉴于初任教师内化的隐性知识是通过模仿的方 式进行学习,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是粗糙的,一定程度上还属于“舶来品” 如果初任教师停滞不前,头脑中易滋生“刻板印象”,认为师傅怎么做,自己 照着做不会有差错,这样的不求甚解容易造成理解的窄化和畸形师傅的隐性知识建立在师傅的经验基础之上,其中有精粹也会有糟粕初任教师 对待师傅的隐性知识不是全盘接纳,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对其进行筛选初 任教师不仅仅要学师傅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洞悉师傅在教学过程中所 流露出来的理念和准则,思考师傅在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和统筹安排时所使用的 学问和信念。
隐性知识内化阶段发生在初任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层面此吋,初 任教师应占据主动位罝师傅慢慢的撤离脚手架,指导也演变为暗示、激励、策 略支持等具方向性的帮助正如“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她喝 水初任教师应在探索中前进,将师傅的隐性知识加以整合和重组,孕育适合 自己的知识体系三) 初任教师隐性知识外化初任教师对隐性知识进行转化后,隐性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由于初任教师个 体生活经验和以往知识的参与,加之师傅示范功能的补偿作用,使得初任教师 形成了蜘蛛网形状的隐性知识结构体系不仅隐性知识的广度得到延伸,深度也 得以聚焦发展然而,初任教师目前的隐性知识可能是对师傅的隐性知识的一种 继承与发展,也可能是一种扭曲这类知识除非通过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否则 无法检验它的价值初任教师应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置于师徒沟通的范围内,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 外化初任教师可以采用请师傅评价自己的教学设计、观摩自己的课堂、告诉师 傅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疑虑、自己解决某类问题的策略等方式外化自己的隐性知 识如果得到师傅的认可,表明自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师傅给予 质疑,意味着自己的理解偏离丫轨道初任教师需要梳理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漏 洞,找到问题的所在并予以解决冰能形成正确而有价值的隐性知识。
初任教师切 不可闭门造车,容易孤陋而寡闻四) 初任教师隐性知识习俗化初任教师的隐性知识得到师傅的认可,说明隐性知识在师徒之间具有了存在的 合理性然而,隐性知识只在师徒之间流动并不能充分体现其效用所在,至多只 能使师徒获益隐性知识若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应该将其放入宽广的思想流域中 酝酿并沉淀才能结出更厚重的思维之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隐性知识的 源头为集体知识,只有重新返回到集体,才能让更多的教师从中汲取营养这是 隐性知识得以延续和传承的最好办法为使隐性知识上升为集体的智慧,初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级公开课、研讨会、 集体备课、教师小组会议等载体,适时地注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隐性知识便依 附于这些载体传播开来此时师傅和其他教师处于同样的地位,都可以对初任教 师的隐性知识进行评价和反馈隐性知识一旦得到大家的赞许,便正式转移到了 集体的空间如此,隐性知识既成为初任教师个体的创新,又是集体隐性知识的 丰富三、初任教师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策略(一〉内化的促进:丰富师徒间的示范功能初任教师隐性知识的内化是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发生的只冇借助于不同向度的 具体指导,初任教师才能捕捉到层次各异的隐性知识Gold (1996)认为师傅的 指导包含教学和心理两方面。
Dirk Richter (2013)在此基础上,将角色榜样作 为另外一个维度m此外,人际交往的指导和文化传递的指导同样是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而角色榜样作为示范的手段,贯穿具体示范功能的始终1. 注重教学支持的核心功能初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以胜任教师岗位由此,师徙制的 初期,师傅应将教学示范放在核心地位师傅的教学示范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语 言、教姿教态、教学时间安排、教学重难点把握等方面初任教师应仔细聆听师 傅的教诲,内化师傅在教学方面表现出来的隐性知识2. 强调人际支持的沟通功能初任教师由原来的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不得不去面对学生、学生家长、学 校同事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让初任教师应接不暇师傅应给予初任教师宽容、 鼓励、信念,带领初任教师进入学校中的人脉圈子,帮助初任教师融入到学校的 大家庭中久而久之,初任教师便能摸索出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隐性知识,继而 摆脱孤立无援的独孤感,在人际往来间消除隔阂3. 明确心理支持的抚慰功能初任教师尚未形成稳定的情绪管理策略,较难理性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直 接进入到错综复杂的多重环境下,没有缓冲的过渡期,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熟 悉感油然而生。
师傅觉察到初任教师的负性情绪不能置若罔闻,应适时的将自己 的解决办法告诉初任教师,以抚慰初任教师的心理不适感初任教师以师傅的案 例为先导,一方面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积累了有关心理调节的 隐性知识4. 重视文化传递的渗透功能正如教育家科南特所言及,一所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 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是学校文化传承的保证师傅作为学校高质量教 师的代表,同时是学校文化的中流砥柱,应把学校的理念、师徳修养、高尚情操 等“软隐性知识”传递给初任教师,让初任教师浸润在良好的学校文化中,潜 移默化地体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学校文化的受益者和继承者二)转化的深入:提升徒弟的自我学习能力 经过师傅仝面而又具体的示范,初任教师的隐性知识己经有了量的累积但是要 实现质的蝶变,需要初任教师思维过程的加工初任教师只有历经隐性知识的鉴 别、吸收和反省,才能充分厘清隐性知识的内涵,达到透彻地会意1. 鉴别力的加强林语堂曾经说过:“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是以一种填塞的方法以求博学,这 样的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师傅的经验固然会带來很大的便 利,但是经验的墨守成规也会束缚初任教师的思维。
初任教师应突破师傅的框架, 对此加以鉴别鉴别不代表对师傅隐性知识的质疑,而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辩证的 看待鉴别力好比是隐性知识的过滤器,能够将最有价值的部分留下act=1师徒制视角下知识的吸收能力指徒弟接受、消化、应用来白于师傅或工具或惯例 提供的某种新知识的能力m隐性知识的吸收不仅是对知识的摄取,更是对知 识的重新诠释重新诠释意味着初任教师对师傅的隐性知识擘肌分理,体悟其关 键初任教师只有深入到思维结构的内部,去剖析、洞悉、贯通隐性知识的木质, 并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重新解读隐性知识的内涵,才能更彻底地转化隐性知识3.反省力的强化纵使鉴别力和吸收力能够为隐性知识转化提供动力,然而只有善于思考的头脑 才能保证隐性知识的创新孔子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隐性知 识不是简单地堆积和填充进入初任教师的脑袋,那无异于搬运工初任教师需要 切实做到透析现象、思考本质、挖掘根源才能在隐性知识转化的漩涡中产生源源 不断的动力,为隐性知识提供转化的内驱力三)外化的驱动:创设良好的知识表出情境Lepp覿1覿指出:“认知相似、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