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docx
11页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 并购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 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 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并购总价值 133亿美元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 0. 65波音股份麦道品牌只保留 100座的MC^ 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从此, 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 波音公司总经理于 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 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 530亿美元的进账,可 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 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 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
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 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 64% (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但是在 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 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 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1996年,麦道只卖出 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 300座Mb 11无力 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 440座MC^ 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 的"下承包商",帮助波音生产550座"加长型"747客机麦道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军用飞机制 造商,生产著名的 F 一 15、FA 一 18和"猎兔狗"(与英国Bae联合生产)1996年11月,麦 道在美国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的竞争中,再度剪羽而归11月16日,五角大楼宣布, 新战机将从拉克西德一马丁和波音样本中选择所以,麦道总经理无奈地承认: ”麦道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生存。
"麦道为什么不能继续生存 ?1994年,麦道资产122亿美元,雇员65760年销售额口 2 亿美元麦道在与空中客车 (Airbus)的竞争中,收获甚丰110架订货中,106架在欧洲 基于德国汉沙公司的订货,麦道最大的机型 MC^ 11的订货大增同时,麦道 70%的利润来自军用飞机仅与美国海军 1000架改进型FA — 18战斗机一项订货,就要 20年才能做完1996年1月一 9月,麦道民用客机的销售虽然从上年同期的 30亿美元下降为19亿美元,麦道公司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赢利润 9000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盈利公司,不能作为独立公司继续生存,沦落到连名字都保留不成的地 步,原因竟是个头太小,产品系列过窄 !就民用客机而言,分析家们普遍认为,今后,由一家公司提供从 100座一 550座的完整客机系列,包括统一的电子操作系统,可以大大节约航空公司培训、维修和配件的成本 如今,波音用50亿美元开发出550座”加长型"747空中客车用80亿一 100亿美元开发550 座A300o麦道自己在大飞机”努"不上去,就算是眼下仍旧盈利,日后还是没戏在军用飞 机方面,麦道原来一直是龙头老大。
1994年,美国拉克西德与马丁 •玛瑞塔合并,组成拉克西德一马丁,与麦道展开激烈竞争 1996年,拉克西德一马丁又用 91亿美元,吞并了劳若三合一”的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为麦道的两倍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作为美 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海军的主要装备,将有 3000架订货麦道虽然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结果却被五角大楼淘汰出局 对于麦道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重大商业机会的丧失,而且意味着麦道将无力保持技术上的前沿地位 军民两面都败下阵来,麦道公司的被并购,可以说是必然的了二)花旗银行并购旅行者金融公司1988年4月6日,美国金融保险业巨头旅行者金融公司和美国第二大银行花旗银行达 成协议并宣布,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并花旗银行执行长官约翰• S•里德和旅行者公司执行长官桑富德 •威尔称:"花旗银行同旅行者的此次合并将把金融行业中最优秀的一些人汇聚到一起, 并为顾客创造一种无人能及的服务资源我们的集团将是一个全球金融服务公司, 一家优秀的全球性银行,一家全球物业管理大公司,一家著名的全球投资银行、 贸易公司和一家覆盖面极广的保险公司 我们给个人、公司、团体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无人能及。
我们合并的时机现在已经到来 ”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交易金额, 以1998年4月6日两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计算达到近 820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世界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 它使1997年公布的世界通信与 MCI通信370亿美元的兼并相形见细合并后的公司总资产达 6970亿美元,超过任何一家国际公司,其1600亿美元的市值也在上市金融服务公司中遥遥领先而原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大通银行 的资产为3660亿美元,与东京三菱银行的 6500亿美元和汇丰控股的 4710亿美元都有较大的差距纽约的银行分析家托马斯.汉雷说,他已经从业 25年,这是他看到的最大的企业并购此外,花旗和旅行者这两家 19世纪诞生的金融业者,将共同缔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公司将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 它将为企业并购树起一个新的坐标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业务和旅行者公司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 身,开创了美国金融界"一条龙服务"的先河,实现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在美国,由于法律规章把银行业、金融服务业和保险业的业务分开,因而至今阻碍美 国公司进行跨业界的合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一体的加强, 使这种障碍逐渐变得淡薄。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国内的银行兼并在方兴未艾的企业兼并浪潮中更加突出去年银行兼并交易额达创记录的 953亿美元,今年头两个月的并购总额就达 294亿美元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银行有了提供大量资金的可能而且许多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指望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使积攒的资金增值,以满足子女上学和自己退休的需要在此背景下,银行界迫切希望吞并同业以迅速扩展业务,提高竞争能力而花旗集团 的兼并新闻一出现,银行、证券和保险界的巨头就似乎听到了警钟: 它们如果不去努力扩大规模而墨守单项作业的成规,将难以维持往口的地位三)摩根•斯坦利并购迪恩•威特1997年2月5日公布的摩根•斯坦乖,一迪恩•威特两大公司合并事件,成为当年国 际金融服务领域最具冲击力的事件之一此次合作创造了一个总市值逾 210亿美元的新型投资银行,其规模堪称华尔街之最 这个华尔街上"不寻常的婚姻",恰巧也是运用股票并购的典范在历史上,摩根•斯坦利曾是美国著名大银行 J • P・摩根的投资银行一翼这家公司 在全世界19个国家有27个中小分部,雇员总数为 9200多人,1996年的税前利润为15. 7 亿美元,所经营的资产达 1710亿美元。
作为上市公司,摩根 •斯坦利在合并前总市值为 88 亿美元然而,作为经纪行,迪恩 •威特更非等闲之辈,它合并之前的总市值达 130亿美元,1996年纯利为9. 514亿美元从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状况可见,并购方是上市公司,并且所面对的并购对象企业规 模巨大,可以说在规模上与并购方不相上下 如用现金并购将面临即时获现的巨大压力, 而要采用股票并购,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并购方和目标公司在经营上能够达到业务互 补、互相促进,无疑为进行并购后新公司的股票升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购谈判一直是秘密进行的 1997年1月31日,在商讨了有关财务细节后, 华尔街最大的股票并购正式敲定了1997年2月513,双方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合并消息借此得知,在 一些关键问题上是这样达成协议的:公司命名:摩根股东拥有新公司 45%的股份,其余的由迪恩股东拥有,交易以股票置换方式完成,根据当前市价,每股摩根股份换 1. 65股迪恩股份职位安排:迪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普塞尔担任新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CEO),摩根总裁马克担任新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 (COO),摩根主席费舍尔担任新公司董事局执委会主席董事局组成:新公司董事局将由 14人组成,双方各占7人。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股票并购的特点,从职位安排和董事局组成 的平分秋色的局面来看,股票并购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司股本结构的变化和控制权的淡化和转 移;从股权安排上,当前股价水平的作用极为关键,它是并购成本的基础并购消息公布的当天,摩根和迪恩的股票即大幅攀升, 前者升至65.25美元,升幅14%, 后者升至40. 625美元,升幅5. 2%,此后一周两家股票仍保持升势这说明两家业绩优 良的公司并购,可实现股票保值和增值,有利于原持股者的未来收益四)跨国汽车新巨人的诞生--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1999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一奔驰 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既出世界舆论哗然,汽车行业内部更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权威人士预言,全球汽车工业将随着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掀起新一轮调 整浪潮,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并最终形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崭新结构1. 合并背景及原因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均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 "巨人"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 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 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该公司是多元化企业,除了汽车之外, 还生产和经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克莱斯勒公司自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排名前 10位,让人刮目相看那么,为什么这样两大汽车巨人会 在世纪之交选择"强强联合"呢?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增强汽车行业的决策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要 在下一个世纪在行业内部站稳脚跟并求得进一步发展, 必须着手扩展生存空间,增强竞争力,只有"强中更强",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稳住阵脚 同时,汽车行业市场上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以轿车来说,全球每年的产量为 6000万辆,而销量只有4000万辆在有限的销售 量下,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占据尽可能大的世界市场份额 走企业联合的道路则似乎成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两家公司的合并还有它们自身独特的原因首先,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奔 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两者都是盈利企业,具有雄厚的财力,"强强联合"的前景十分看好双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互补的态势显得最为明显在市场分销上,克莱斯勒的销售额 93%集中在北美地区,在其他地区的份额只占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