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八戒
  • 文档编号:337844439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13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读写“暴、壁、饿”等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故事内容,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老屋的挂图,引生说感受 是啊,这是一幢破旧的老屋,它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可是它却总也倒不了,难道是被施了魔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去找一找原因吧! 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老屋倒底有多老? 3.生自由读课文,读准文中的字音,读通句子,注音体会文中的感情 二、初探课文,把握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暴 凑 喵 孵 叽 饿 偶 尔 (2)我会写: 洞 准 备 暴 墙 壁 饿 蜘 蛛 漂 撞 饱 晒 (3)我理解 准备 偶尔 使劲 2.讲读课文 (1)指生读课文第1—2段,结合文段中的词句,说说老屋到底有多老? 师出示相关文字: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读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屋很老了? (“黑窟窿”“破了洞”“没人住”可以看出老屋很破旧了) (3)出示第2段: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这样想,便准备往旁边倒去 (思考: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准备”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3.我来猜猜看: 破旧的老屋想要倒下去,它真的倒下去了吗?你猜老屋后来会怎么样呢? 生说自己的猜测 引生自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认读。

      2.出示老屋图片,引生观察评价 指生说话: 这是一个    的老屋; 这是一个    的老屋; 这是一个    的老屋……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老,那么旧,那么慈祥……它想倒下去,却总也倒不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在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 1.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老屋总也倒不了,是因为—— (1)小花猫要来避雨 指生读第3自然段 注意“暴风雨“中暴的字法,理解“老花”的含义,感受老屋的“老” 指导学生读出小猫可怜的语气 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回答呢? 指生读第4段你觉得老屋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第3—6自然段,感受老屋热心助人的品质 师:小猫走了,它们认真的道了别,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它是—— (2)老母鸡要在这里孵小鸡 ①指生读第7段,了解老母鸡的困难。

      你们猜一猜,老屋听了老母鸡的请求,它会怎样回答呢? ②生说自己的猜测,并说出依据 ③师及时评价,肯定学生的思考 ④指生读第8段,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结合旁批,想想此时老屋的心情 ⑤体会“低头”“吱吱呀呀”等词,读出老屋因衰老、体力不支而带来的疲惫感 ⑥指生分角色朗读第7—10段,注意读出老母鸡的请求和老屋的体弱却平静的语气 师:二十一天过去了,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你觉得老屋会倒下去吗?会不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呢? (3)小蜘蛛要在这里织网捕食 ①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11—17段 ②指生回答: A.谁又来找老屋了?它提出了什么请求呢? B.老屋会怎样回答它呢? C.老屋最终倒下去了没有呢?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觉得老屋具有哪些品质? ④师小结:破旧的老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动物度过难关,它那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万分。

      可是越来越老的老屋最终会怎么样呢? 三、想象情节 1.师:老屋听着小蜘蛛的故事,过了一天又一天,老屋越来越老了,它会一直站在那里,听小蜘蛛给它讲故事吗? 2.仔细阅读课文,并发挥你的想象,老屋还可能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吗?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3.组内交流,推荐优秀的同学展示 4.师:老屋不断的帮助别的小动物,估计它不会倒了吧?你能来猜一猜老屋的结局吗? 5.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师巡视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创造故事结尾的依据是什么 6.班级展示,评出创意的故事结局 四、小结 1.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2.师:预测故事的发展,要有一定的依据,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当然,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板书设计: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猫避雨 准备倒下 老母鸡孵蛋 乐于助人、善良、慈祥 小蜘蛛织网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2 【预设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课前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录像带或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前4幅图片,要求:仔细看图,想想,说说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指名说说 3、小白兔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自由想象 4、带着问题,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5、你能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吗?再看看编书的叔叔阿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什么名字 6、板书“雪孩子”,学习“孩”字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看着图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注意读准生字词尤其是: 让、往、烧、知 2、会读: “累、息、柴、救、却”以及多音字“着(zhao)” 四、读读议议 1、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到哪里去了呢? ⑴指名读读文中的句子 ⑵指导朗读第八段(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⑶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 (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雪化成水,水蒸发后形成云这一常识适当扩展:衣服晒后干了,地面上水不见了都是水分蒸发的'结果) 3、读读课文想一想: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继续看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五、朗读指导 1、你喜欢雪孩子吗?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2、把你的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六、续编故事 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再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七、字词练习 1、认记生字: 把所有的生字词写到卡片上分发给学生教师读一个词语,学生从卡片中找到该词语读一读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⑴填写课后的词语 ⑵你能说几个这样形式的词语吗? 八、指导写字 小学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

      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③出示一组新词,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