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纪要.doc
7页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纪要-哲学“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纪要 冯波 李天保 2012年11月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刘森林教授组织发起的“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岭南堂召开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浞教授、辽宁大学陆杰荣教授、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等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该会 会议以浪漫主义特别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思想遗产、马克思对德国浪漫派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以及后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分六场进行了讨论 一、浪漫主义的定义以及德国浪漫派的思想遗产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浪漫主义是崇尚自然、注重个体生命的诗意体验,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理论和思潮,作为启蒙主义的批评和挑战,实际上一直是与启蒙主义交叉影响的,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启蒙主义的补充和完善 俞吾金教授从概念上指出了“浪漫主义”与“浪漫派”的区别他认为,浪漫主义指一种与“现实主义”写实相对立的、崇尚艺术想象的文学思潮;而浪漫派则是一种文学和哲学上的思潮浪漫主义有以下四个特征:对中世纪文艺、骑士风格和天主教传统的回归,对自然的崇拜,对男女性爱平等的肯定,以及以断片和反讽的形式对逻辑体系的反动。
俞吾金教授从“自我与他者”,“进步与怀旧”,“理性与情感”,“知识与信仰”,“自然与社会”,“一般叙述与反讽”等六个方面来阐述德国浪漫派的主要思想遗产,即对他者的尊重、对远古“黄金时代”的向往、对情感和信仰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崇尚以及反讽的叙述方式等 陆杰荣教授指出,浪漫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它比任何理论都重视人的当下体验;作为一种精神,它有着一种形而上学的、超越现实、批判现实的维度 何中华教授认为,浪漫主义除了具有超越现实的批评精神而外,还具有寻求合题、努力超越主体客体二分的理论品质,具有亲近本体、回归家园的追求,具有将人之解放诉诸艺术、追求人的存在的诗意化的倾向,以及具有崇尚自然、回归本真的理想等内容 刘森林教授认为,浪漫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个体性和现实性,即它十分注重人的个性完整,并且要求人的生活和思想必须植根于大地、而并非追求启蒙理性所要求的抽象王国此外,他还批评了当前学界对浪漫主义的片面评价,认为浪漫主义不是反动的、非理性的负面思潮,它虽然强调情感和激情但它并不反对理性,而是对启蒙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反思和补充,它对我们中国反思现代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作用。
刘怀玉教授认为,浪漫主义的维度对当下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人本主义启迪我们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它对大自然的崇尚有助于我们生态建设 中国社科院王歌研究员则通过对诺瓦利斯的《费希特研究》和F,施莱格尔的《诗学对话》的研究,揭示了德国早期浪漫派成员的思想与德国启蒙运动者康德、费希特等人的理论交互影响的过程 辽宁大学马玉凤老师则从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的短诗《丁腾寺》出发,揭示了浪漫主义崇尚自然的神秘与生机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将自然机械化、僵死化倾向的批判 辽宁大学张继云教授则通过对F,施莱格尔“浪漫诗”的研究,指出浪漫派反对启蒙理性主义强行将历史纳入逻辑形式的框架之中,旨在突出历史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变动性,并把历史看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的过程同时,F,施莱格尔所采用的“断片”方式,正是对逻辑体系的挑战,这对后世德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沈阳师范学院刘聪博士通过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重要概念即“反讽”的历史梳理,指出了德国早期浪漫派对后世哲学的重大影响她认为,“反讽”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种“修辞方式”,而德国哲学家们则从苏格拉底反讽的哲学旨趣开创出反讽的形上学维度和人的生存境遇;再后来到维塞尔那里,反讽则被赋予了实践性,从而完成了反讽从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内在意蕴提升的过程。
二、马克思对德国浪漫派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在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马克思对浪漫主义尤其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思想有着直接继承和改造的关系在这方面国内研究还是比较欠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学界自1960年后的50多年来,以“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为主题的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只有30余篇 王南浞教授从唯物史观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上来说明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浪漫主义的唯一关联就在“自由王国”这一概念中从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似乎取消了浪漫主义对历史、对未来的诗意想象然而,马克思认为,人的“必然王国”是生产劳动领域,而共产主义实现之时也正是人的“自由王国”实现之日,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中,浪漫主义的个性解放和个体生命的自由才会实现也就是说,马克思实际上是把浪漫主义的目标推迟到共产主义阶段来实现,这可能就是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真正关联之处 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也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联上来看待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他认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该主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们指出了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对政府和社会的批判所依据的理论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亦带有十分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氛,而不是科学理性的分析。
刘森林教授从德国浪漫派的“个性”与“现实性”概念揭示出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关联他认为德国早期浪漫派在寻求利益与爱、理性与信仰、知性与诗情、科学与艺术、情感与理性、黑夜与光明的统一,寻求个性、人格完整性的实现,戒除抽象性走向具体性等方面,都给予马克思以深刻启示正是德国早期浪漫派对个体性和大地意义的强调,才启迪了马克思去关注“现实的个人”;正是德国早期浪漫派对个体完整性以及个体生命自由的关注,才促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张 山东省委党校孙成竹副教授则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来阐释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的关联浪漫主义对生命个体及其自由的肯认和追寻,成为马克思踏上哲学之路的巨大推动力虽然浪漫主义与马克思的精神共鸣为时很短,但是它遗留的问题却成为马克思终生致思的主题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后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本雅明和德里达也和浪漫主义传统产生关系, 复旦大学张双利副教授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罗纲博士认为,卢卡奇的理论具有十分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罗纲博士认为卢卡奇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对马克思进行了解读,主要体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
他试图用“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观念”这些浪漫主义的东西超越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努力缩小黑格尔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由此,卢卡奇用浪漫派来解释黑格尔,又用浪漫化的黑格尔来解释马克思,因而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浪漫主义特质他认为,卢卡奇的“物化”同浪漫派的“反讽”都表达主体存在的悖论;为消解悖论,二者都构想一种非理性的人作为总体,化身无产阶级(天才),成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救赎者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概念(无产阶级)与浪漫主义的天才自我嫁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罗纲博士认为这种解读过度浪漫化 中山大学田明博士则通过对本雅明的“情与理”即对辩证法的感性维度的强调以及对其理性维度的批判,提出辩证法是连接批判与超越的桥梁,超越的动力则在于理性认识之外的情感,而不是理性认识自身而对情感的强调,对感性的重视,对普遍理性的批评,正是浪漫主义特别是德国浪漫派思想所主张的重要内容;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本雅明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改造 而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昀博士则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出发,理解德里达对浪漫主义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她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从马克思那里继承来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继承;但是马克思从浪漫主义那里继承的主体的反叛(革命、审美或实践)在德里达那里一定程度地丧失了。
此次会议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首先,这是一个跨领域以问题为主导的学术研讨会,,为当代学界对进行综合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次,此次会议有助于扭转学界长期以来对浪漫主义的负面印象,有助于西方浪漫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最后,此次会议有助于引起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浪漫主义维度的兴趣,更加丰富马克思思想 (责任编辑 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