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地球概论阴阳历 时间1.ppt
22页§2 历法• 历法的概说 • 历法分类 (一)太阴历 (二)太阳历(三)阴阳历(三)阴阳历(=农历、夏历)1.概念: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关系,把太阴历和太阳历调和起来的历法.2.制历依据:1)朔望月—历月2)回归年—历年3.制历方法平均历月 = 朔望月 = 29.53056日平均历年 = 回归年 = 365.2422日 = 12.3683朔望月1)阴阳历的阴历成分表现在历月上 —— 朔望月2)阴阳历的阳历成分表现在历年上 —— 回归年—— 阴历的平均历年 = 29.5306 * 12= 354.3672日 - 365.2422 = 10.875日阴阳历的置闰方法:三年一闰、五年二闰、19年7闰. 连续19个历年中,有12个平年,7个闰年例: 1989~2006年的连续19年间: 1990年 闰5月; 1993年 闰3月; 1995年 闰8月 1998年 闰5月; 2001年 闰4月; 2004年 闰2月 2006年 闰7月; 2009年 闰5月(6月23-7月21)19个回归年 * 365.2422日 = 6939.6018日 (19年 * 12月) + 7月 = 235个朔望月 235个朔望月 * 29.5306日 = 6939.6910日 6939.6910 - 6939.6018 = 0.0892日——逐年推算而定 缺少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
365.2422 24气 = 15.2184日/每一气 p.122平均历月=15.2184 * 2 = 30.4368日 29.53056日(朔望月) ——定会出现无中气的月份 → (无中气为前月的闰月)中气: 2.19 3.21 4.20 5.21 6.21 7.23 8.23 9.23 10.23 11.22 12.22 1.20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署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具体置润方法: 农历的月序6 200912345 (芒种)67 (十五)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夏至)2223 闰 5.1 242526272829307 20091 234567 (十五) (小暑)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 5.2922 6.123 大暑2425262728293031(五月三十 )2009. 4. 25—日月合朔(初一) 2009. 5. 24—日月合朔(初一)2009.6.23—日月合朔(初一)2009.7.22—日月合朔(初一)5.21. 10:39 小满 (=60º) 1)已知中气定月序: 2.19 3.21 4.20 5.21 6.21 7.23 8.23 9.23 10.23 11.22 12.22 1.20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署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四月4. 25 — 5. 23(29天 小月)6.21. 14:49 夏至 (=90º)五月7.23.13:50 大暑 (=120º)闰五月—缺少中气 六月5. 24— 6. 22(30天 大月)6.23—7. 21(29天 小月)2)无中气为前一月的闰月1)阴阳历和二十四气并行:阴阳历的历日制度适用于一般的记事,而二十四气适用于农业 生产,因此,阴阳历在我国的传统历法上具有双重含义:4.我国旧历的特点(阴阳历的共同特点— p121):① 它的历年既有阴历成分又有阳历成分; ② 历书本身既有作为一种特殊阴历的阴阳历,又有作为特殊阳历的二十四气 2)日序和月序、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逐年逐月推算的方法—以月相定日序 ; —以中气定月序p.123 2006. 9. 22—日月合朔—初一 9.23 秋分 八月 30天 大月 2006.10.22—日月合朔—初一 10.23 霜降 九月 30天 大月 2006.11.21—日月合朔—初一 11.22 小雪 十月 29天 小月 2006.12.20—日月合朔—初一 12.22 冬至 十一月1963年 闰4月; 1966年 闰3月; 1968年 闰7月 1971年 闰5月; 1974年 闰4月; 1976年 闰8月 1979年 闰6月; 1982年 闰4月; 1984年 闰10月我国旧历的闰月多半发生在夏季各月,以闰四月、五月出现的 频率最高,而冬季各月绝少见??? P123각주1987年 闰6月; 1990年 闰5月; 1993年 闰3月 1995年 闰8月; 1998年 闰5月; 2001年 闰4月 2004年 闰2月; 2006年 闰7月; 2009年 闰5月4.我国旧历的特点:1)阴阳历和二十四气并行_p.1212)日序和月序、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3)采用干支循环记日和记年—干支法(2600多年的历史)天 干:甲 已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 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干 支 表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1894 189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1911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4)缺陷: —平年和闰年的日数相差一个朔望月; —历日与季节变化,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无确切的对应关系.复习与思考 P127- 4题推算§3 时间一. 时间和时间单位2.时间单位 p.128 基本时间单位:秒 平太阳秒: 历书秒: 原子秒:平太阳秒:平太阳日的1/86,400为1秒. 历书秒:1900年1月0日12时整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 9747为1历书秒 原子秒:铯原子跃迁振荡9 192 631 770周所经历的时间定义为一个原子秒长— 现代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长度 宏观的时间标 准—天体运动微观世界—原子内部 电子跃迁振荡频率 1.时间概说_p.127概念— 时刻(迟早、先后)时段(久暂、长短) 9:50、11:25; 9:50~11:25 钟表时刻;物理时刻天文上,时刻是以天体的时角来度量的,时刻要因量时天体而不同 .1.天体的时角(p.20)—— t* = S - *S = t* + *S = Q = tr = *(中天恒星)§3 时间 一、时间和时间单位 二、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量时天体—春分点、太阳 为什么春分点和太阳被用作量时天体?—p.129 西南东时刻时角午圈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 太阳时:根据太阳时角推算出来的—— 二种时间系统的区别:1)在时刻与天体时角的关系方面的不同点: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太阳时=太阳时角+12h 太阳时角 = 太阳时-12h2.恒星时和太阳时2)春分点天球上的定点(赤经=0°);太阳在天球上有周年运动(赤经逐日递增59′/日)。
赤经差(春分点 - 太阳)= 时刻差(恒星时-太阳时)=太阳赤经(任何时候总是)已知: 某恒星的时角为14h22m,它的赤经是13h02m, 试求观测时刻的恒星时.S = t* + * = 14h22m + 13h02m = 27h24m= 3h24m ——恒星时与太阳时的换算关系:恒星时 = 太阳时角 + 太阳赤经= 太阳时 - 12h + 太阳赤经太阳时 = 恒星时 - 太阳赤经 + 12h3.真太阳时、平太阳时、时差(p71 真太阳 真太阳时(视时)(m⊙) 真太阳日 平太阳 平太阳时(平时)(m○) 平太阳日m⊙ = t⊙ + 12hm○ = t○ + 12h 时差(ŋ):两种太阳时之间的时刻差 .时时差(ŋ) = 视时(m⊙) - 平时(m○) ŋ 的符号:p.131当视太阳落在平太阳之西, 视时>平时,时差为正; 当视太阳超越平太阳之东, 视时<平时,时差为负 差值时而变大,时而变小 平太阳真太阳12月24日, 真平两个太阳赤经相同, 时差为零 时差的正负和大小发生连续变化. 但是,真平太阳都以回归年为周期, 到次年12月24日,又都回到一年前的 位置,时差复归于零。
一年内,时差出现4次零值和4次极值 (二极大和二极小),如: p 131时时差(ŋ) = 视时(m⊙) - 平时(m○) ŋ 的符号:p.131恒星时、视时、平时的联系—恒星时与视时的联系 S = ⊙ + t⊙ (∵太阳时角 =太阳时- 12h)= ⊙ + m⊙ - 12h 真太阳—视时与平时的联系m⊙ = m○ + ŋ m○ = m⊙ - ŋ—恒星时与平时的联系∵S = ⊙ + t⊙ = ⊙ + m⊙ - 12h又∵ m⊙ = m○ + ŋ ∴ s = m○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