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古史名词解释.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3485447
  • 上传时间:2018-06-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南北面官制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 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 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陈桥兵变陈桥兵变 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 ,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 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 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 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赵匡胤弟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 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改国号为“宋” ,建立了赵宋王朝。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 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 ,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 县为名,发兵南下闰九月,辽军进入宋境,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固守的城池,十一月,破宋 军守备较弱的德清军(今河南清丰) 、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 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宋朝野为之震动,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州(今江苏南京) ,陈尧叟主 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 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 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但末被采纳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 凛(一作览) ,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 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 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辙,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

      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 ,约定: 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 贼” ,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 弟,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 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元丰改制元丰改制 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宋初以来的职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机构重叠,既无定员、无专职,又有许多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的冗闲机构和官员;二是莅其官而不任 其职,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熙宁(1068~1077)变法期间,王安石主张,只要各个机构能恢复职能和 作用,就算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如司农寺、都水监等已对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实” 宋 神宗并不以此为满足,熙宁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 ,元丰三年,在蔡确、王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 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 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

      同时, 参知政事改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同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 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 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 ,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 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 ,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神 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 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元祐更化元祐更化 中国宋代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哲宗即 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宣仁太后是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 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 王安石,接着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 当中耗散殆尽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 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

      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2贬黜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 偷安一时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 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花石纲花石纲 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宋代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如运马者称“马纲” , 运米的称“米饷纲” ,马以五十匹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极端腐败,生活骄奢淫逸, 挥霍无度他酷爱花石,最初,蔡京命朱密取江浙花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使朱主持苏杭应奉局, 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开封这些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到开封,沿淮、 汴而上,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故称花石纲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而以两浙为 最甚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强迫 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则获“大不恭”之罪;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 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曾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 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应奉局原准备的船只不能应付,就将几千艘运送粮食 的船只强行充用,甚至旁及商船,造成极大危害,前后延续二十多年,而以政和年间 (1111~1117)为最 盛朱一伙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给东南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郾城之战郾城之战 中国宋、金王朝之间的战役绍兴九年(1139) ,金王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 力迫使南宋屈服次年,金向宋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由岳飞率领的岳 家军收复了不少州县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 ,决 定亲率精锐骑兵15万人,直插郾城七月初八,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 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甲骑兵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 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 黑,金军大败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之五里店再败金兵完颜宗弼集兵12万屯于临颍(今属 河南) 十三日,岳家军中勇将杨再兴以300骑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杀死金兵2000多人以及100多 名将领 ,宋军也全部壮烈牺牲。

      十四日,张宪率岳家军再战,逐金兵出临颍县界同日,岳家军又大破进 犯颍昌的金军主力但宋高宗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 的胜利成果 绍兴和议绍兴和议 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绍兴十年(1140) ,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入侵中取得顺昌(今安徽阜阳) 、郾城(今 属河南) 、颍昌(今河南许昌)等大捷后,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下令各路宋军从河南、 淮北等地撤回,以取悦金人金完颜宗弼则率重兵深入淮南,造成大兵压境的形势,以利于宋廷投降派的 活动绍兴十一年,宋将 刘杨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镇(今安徽巢县西北)大败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 安徽凤阳)击败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西的宋军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论功行赏为名,将韩世忠、张俊、 岳飞三大将召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分别任命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实际上解除了兵权,他们所领的三 个宣抚司撤销,军队也直属宋廷秦桧进一步拉拢张俊,打击韩世忠、岳飞、甚至不惜采用卑劣手段,制 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无法对正在进行的投降和议采取有力的反对行动与此同时,宋高宗和秦桧加紧对 金乞和绍兴十一年十月,派魏良臣为禀议使赴金十一月,金以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入宋, 提出和议条件。

      双方最后达成和约:①宋向金称臣, “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 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 南唐河) 、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 、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 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绍兴十二年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刘至宋,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宋高宗向金一再请求,金才送归其母 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 面 隆兴和议隆兴和议 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间重订的一次和约金海陵王完颜亮侵宋失败,各地农民起义接连发生,统治集 团之间也争权夺利,相互火并初登帝位的金世宗完颜雍,忙于稳固自己的统治,向宋派出使臣议和,要 求维持宋、金间旧有关系宋在采石战胜后(见采石之战) ,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传位于 宋孝宗赵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投降派汤 思退向金示意,要金出兵两淮,迫宋议和隆兴二年(1164) ,金世宗派大军,突破宋的两淮防线,再次逼3近长江。

      同年冬,宋廷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决定派魏杞赴金,重新订立和约和约规定:南宋对金不再 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金之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旧疆;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 ,银绢由 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宋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两州给金;金国逃到南 宋的人员不再追回史称这一和约为“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宋、金对峙新形势的产物,使宋金间旧的不 平等关系虽有所改变,但对南宋仍是一个屈辱的和议 更戍法更戍法 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 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 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 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 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府州军监 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权 知府事” ,简称知府各州皆称“知州事” ,简称“知州” 。

      军监则各置“知军事”和“知监事”简称知军和 知监 帅漕宪仓帅漕宪仓 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 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 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 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